APP下载

服务学习:转型背景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2021-04-28李树文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

李树文

摘  要:将服务学习理念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重构教学架构、探索路径结合、方法和评价创新、多元化考核方式和“双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构建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080-05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转变,让高等教育不得不反思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加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突出其办学特色的出路。2015年,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转型需要将办学思路转移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同年,辽宁省教育厅发布文件,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转型除了顶层设计之外,还要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是主体,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调动专业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中的创新性。本文从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为切入口,以高校应用型转型重点任务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再思考。

一、 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1.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社会科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社会工作更看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新国标中明确要求,社会工作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对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都做了相应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0小时。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显示了该专业的特点,也反映了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高要求。传统单一依靠课堂教学讲授,学生很难能够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专业知识和技巧相融合,当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就会出现迷茫感和失落感,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而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价值观、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反思。

2.提升应用型人才能力的要求

高校转型背景下,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重新思考和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动手实践能力主要解决学生能够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完成理论知识、专业价值观和实务技巧知行合一的结合。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提升学生能够整合专业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融会贯通的优化。以上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需要在转型背景下重新梳理以职业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从而提升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真正体现地方高校的作用。

3.学生自我成长的现实要求

自我认识和成长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课题,它决定着学生的视野、能力和评价体系。社会工作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若要助人,必须先清晰地对自己有个全面地了解。反思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中发现,培养专业人才过分关注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走的是教育先行的道路,面临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不强,工资待遇低和职业前景不明等现实问题,学生很难通过知识的传输达到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形成学生报考第一志愿率和专业对口率低的恶性循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学生专业的社会化有着积极的影響,[2]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专业,有利于发现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使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知道学习本专业能够做些什么。

二、将服务学习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相结合

关于服务学习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服务学习概念引入中国之后,通过梳理国外和国内学者的定义发现,服务学习的核心要素是服务与学习的结合,注重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与服务学习理念有着天然地契合性,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属性强调应用型社会科学,注重专业实务与地方服务相结合。另一方面服务学习师生角色要求和实施框架与社会工作者角色扮演和实务流程相契合。国内高校和学者也很早在社会工作专业推广服务学习如彭华民(南开大学,2006)、向荣(云南大学,2006)和朱健刚(中山大学,2009)等学者。

1.服务学习重视学生自我发展

服务学习作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舶来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要求。服务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这里的自我发展可以理解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专业学以致用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社区人群解决社区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志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服务学习强调多维度互动机制

服务学习是一个多方位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与社区伙伴的互动。[3]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专业手段和流程与社区服务互动,服务社区反思不足,形成学习—服务—反思—再学习的闭环式学习模式。师生在实践教学中互动,学会团队合作学习,资源链接共享,也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可以有效地反哺教学和科研。服务项目介入社区服务,与社区工作者、社区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互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认识到服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服务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服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发挥学生实习主动性和参与性,社区只是提供实习空间和场域,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评估找准社区问题和需求,通过制订服务计划、设计服务方案、执行和实施服务、服务学习总结和反思。整个实习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被动接受式实习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解决社区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满足社区发展中的需求,真正做到转型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社会。

三、 重构服务学习式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

1.树立以服务学习为主的“创新+素质”教学观念

按照应用型转型重点任务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考量人才水平指标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为个体的学生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实践和创新能力两个重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志愿服务和公民意识,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感。

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可以与服务学习理念紧密结合,全面改造和升级现有实践课程环节设置和功能,注重服务和学习结合的方式和内容,将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学生可以根据实习课程不同,设计成服务不同对象的不同专业方法介入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实习项目过程,收获实习心得和反思。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个人实务介入反思个人发展的过程,树立公民意识和服务社会的信念。

2.重组联动式实践教学框架

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重新思考和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和结构,整合和优化关联课程,突出培养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服务学习实践课程设计灵活,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和社区环境不同而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将服务学习核心要素中的课程框架引入不同实习课程进度安排、不同融合机制和不同场域和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认知基础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三个递进阶段顺序,将原有的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保障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内容和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如将小组实习、社区实习、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为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实习,将综合实习和机构实习整合为专业综合实习。将原有的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整合优化为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结构,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将专业技能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串联起来。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搭建之后,需要将服务学习理念嵌入其中。服务学习需要通过在实习场域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要提前与实习场域取得联系,经过同意之后明确服务对象,将服务学习理念融入实践课程,通过为服务对象制定服务计划,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落实实施助人服务流程,通过服务获得学习效果。

3.统筹校内、校外互动系统,建立合作共赢运行机制

根据应用型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指示,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统筹校内、校外互通系统,加强校企、校政等多元互动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域,达成人才培养和合作共赢目标。通过服务学习搭建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师生互动系统和校外校社互动系统,共同助力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和模块化课程。校内互动系统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教学系统互动形成师生互动系统,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服务和反思等专业训练,形成自我完善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完成项目指导、服务督导和实践反哺教学等专业素养,形成双师经验的实务积累;加强师生合作完成需求调研、项目计划、服务执行和总结评估的学习服务实践过程,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校外互动系统主要是通过高校专业系统和社区场域系统形成校社服务系统,推动应用型高校服务社区的进程,强化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满足地方社区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社区居民实际社会问题;开发校社合作深化路径、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共同发展的学习服务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学校与行业和组织等部门双向合作机制,通过聘用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一方面,参与制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接收学生在校外实习指导等工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以学校主导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会根据实习合作单位用人需要,灵活安排实践教学环境,保障服务学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周边社区到了夏季,候鸟式老人会回到社区度假修养,社区需要为老人们需要准备相应服务,根据社区需要会将社会工作综合实习安排到6-7月份;过年前各地社会组织用人紧张,会需要大量的实习生满足项目运作和结项,根据与实习合作单位反馈将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安排到11月到第二年1月之间,得到实习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

4.改变传统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和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实践课程课堂模拟学习不同,服务学习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服务促进学习。转变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强调社区服务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4]将服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加强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的评价体系,服务学习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以“控”和“实”为两个抓手,通过“三控”质量控制、反馈渠道和质量评价严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三实”服务过程、评价标准和测评点落实实践教学评价,落实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如图2所示,教务处负责下发政策文件和保障经费充足,二级学院负责把控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各专业按照评价标准实施实践过程和结果管理,学生信息员、督导、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实习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三实”贯穿实践教学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包括在服务中学习,服务中反思,提升专业技能,获得自我发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评价标准,对学生专业学习、服务过程、总结反思、师生互动和校社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同时服务学习改变传统教师是实习成绩的考核唯一标准,根据实习评价测评点,除专业教师之外,可以加入各组之间互评、组员之间互评、服务社区中服务对象评价、服务社区项目影响力等构成实习成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考察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拓展专业学生双创途径

加强建设一支以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为班底,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积极投身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革,除了日常与学生共同参与服务学习实习之外。一方面“走出去”参加各种服务学习专业技能培训,每年至少5次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举办的各种教师能力培训和各种服务学习教学研讨会议,专业教师积极考取国家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与民政部门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的项目合作,在实务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而提高服务学习指导和督导水平。另一方面“引进来”聘请公益机构负责人、社工机构一线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来我校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参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学生通过服務学习项目参加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比赛和双创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撰写学术论文能力,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教师积极“走出去”与社会各界部门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学以致用搭建展示舞台,构建教师和学生互长的创新机制。

四、結语

通过服务学习式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以2011级局部实践课程为试点,到2017级实践课程全面铺开,受益学生人数达到290余人。同时服务学习专业实践成果成绩斐然,一方面,专业学生通过将服务学习项目实务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优秀奖5项;获得东北三省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5项的成绩。另一方面,专业学生为了服务学习项目延续性,将服务项目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参与社会公益创投大赛也取得不错成绩。入选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项目数量陡增;学生服务学习实践项目入围首届“同佳岸”东三省社会工作在校学生培养支持计划项目,学生公益服务项目入围辽宁省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学生“儿童友好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通过自筹加奖励方式获得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4万元资助。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革,积累服务学习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分享和发表相关试点成果。教师先后以学校和个人名义加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服务学习专委会,受邀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服务学习专委会与各兄弟院校分享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教师撰写的学术论文刊先后在国内期刊发表,同时以服务学习实践教学为内容编写的书籍也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黄英,宋春兰.转型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2):223-228.

[2]杨旭.社会工作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3]朱健刚.服务学习:社会工作教育的通识化[J].学海,2020(1):113-118.

[4]彭华民.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Service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LI SHU-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ut forward new ide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s for social work majors,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reconstructing teaching structure, combining paths, evaluating innovation,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building a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

Key Words:Service Lear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Teaching System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建设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提高理科高校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
水利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多科性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