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活动经验 建立数学模型
2021-04-26蒋媛孙冬梅
蒋媛 孙冬梅
【摘 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推理往往是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概念,推理出新的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常见于教学当中,也常常存在于生活当中。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将具象抽象化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在推理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这样才能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合情推理 数学模型 活动经验
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概括—形成模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参与推理的全过程,引导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转化,从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行归纳,形成模型。数学推理的类型有很多,下面笔者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合情推理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的一些思考。
一、从演绎推理中建立数学模型
演绎推理又称为论证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是以某类事物的一般判断为前提做出这类事物的个别、特殊事物判断的推理方法。
【案例】怎样拼表面积最小
师:把2个这样的盒子用纸包装起来,怎样拼最省包装纸?为什么这样拼?
生: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最小。
师:把两个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都减少了几个面?
(指出:两个纸盒拼起来表面积少了2个面)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长方体呢?怎样拼表面积最小?你为什么这么拼?
生: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最小。
师:减少了几个面?
(指出:拼接一次,重叠2个面,拼接2次,重叠4个面)
师:通过将2个、3个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
师:猜猜看,如果要将4个纸盒拼起来,怎么包装最省包装纸?
(追问:这种实际上大大小小重叠了几个面?重叠了哪8个面?)
师:还有小组是这样拼的,重叠了几个面?(展示其他两种拼法)都是重叠了8个面,你认为一样吗?哪种重叠方法表面积最小?
(指出:重叠的面越多、越大,表面积越小)
师:现在你能用这种方法,研究怎样包装6个纸盒最省包装纸了吗?6人小组合作拼一拼,并在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拼。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包装就是采用的这种拼接方法。
师:刚刚我们拼了2个、3个、4个和6个小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指出:我们在拼小长方体时,发现重叠的面越大、越多,表面积就小)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正方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规律,对于正方体也是成立的)
师:那正方体的规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指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相等,表面积最小的时候只要考虑重叠的面越多就行了)
【思考】学生在拼2个和3个的小长方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知道了将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最小。因此在拼4个小长方体的时候很容易就将经验迁移过来,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式。因此让学生通过再次操作,有了和前面不一样的发现,而这个发现是对前面经验的补充,从而推理出结论并建立起“重叠的面越多、越大,表面积越小”这一模型。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一般事物的模型,推理出特殊事物的模型,是演绎推理的范畴。演绎推理认为: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可以推理出正方体也同样适用,但有着特殊的地方,每个面的大小一样,只要考虑重叠的面最多就可以了。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从归纳推理中建立数学模型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特殊事实得到一般原理,即通过一些学生熟知的个别生活实例或数学问题,再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中归纳出一般结论。
【案例】正方体的棱长乘2,表面积和体积将发生什么变化?
师: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乘2,那表面积和体积将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要求:1.每人拿出表格独立填一填。
2.组长将每人的表格贴至学习单上,小组讨论并完成“我的发现”。
小组展示学习单,组长汇报研究的过程。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吗?是不是任意的正方体只要棱长乘2,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4人小组讨论,写出验证过程。
组长汇报,师指出: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当正方体的棱长乘2时,表面积乘4,体积乘8。
【思考】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所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小组内举例的直观数据进行初步猜想,在全班讨论时,如果每人举例都不一样,也仅仅只有50多个表象,不能涵盖所有,那这一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就要我们去验证。怎么验证才能够涵盖所有?才能由具象到抽象呢?用字母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建立模型。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大量的表象作为基础,并且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具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模型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同时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由浅及深、由具体到抽象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从合情推理中建立数学模型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景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效,循序渐进,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案例】正方体的棱长×n,表面积和体积将发生什么变化?
师:猜一猜,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乘了3呢?表面积和体积又怎样变化呢?
生:表面积乘了9,体积乘了27。
师:如果乘4了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表面积乘了16,体积乘了64。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表面积乘了平方倍,体积乘了立方倍。
师: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乘了n,表面积乘了n2,体积乘了n3。这仅仅是猜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吗?4人小组讨论,验证过程写在学习单的反面。
師:看来我们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那任意一个长方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可以借助刚刚研究正方体的经验,课后继续研究。
【思考】数学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观察、猜想和合情推理。接着让学生猜想棱长乘3、乘4,表面积和体积怎样变化,最后让学生猜想任意一个长方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完善修改。然后加以类比,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合情推理。因此再次让学生学习时,用字母代表了棱长,并且让学生在推理中得出“正方体的棱长乘了n,表面积乘了n2,体积乘了n3”。最后让学生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将研究正方体的方法延伸到长方体,看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这两个数学活动都体现了合情推理和模型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操作中推理,在推理中建模,这样才能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