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态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2021-04-26谈永康
谈永康
【摘 要】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学语文、学做人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生态与语文学习、儿童成长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态课堂是协调人、文本、环境、教法等课堂要素,使其平衡和谐,相融共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开放、情智交融。打造生态课堂,需要树立整体意识、童年意识、环境意识、过程意识。生态课堂的建设,需要语文教师把激励带进来、把情感带进来、把民主带进来、把思维带进来、把功底带进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主张 教学策略
“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克雷明教授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文中提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体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克雷明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在其著作《教育生态学》中提出,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了课堂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与语文学习有着天生的关联。“生态”强调的是联系,与生存、生命、生产息息相关;“生态”又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正契合语文学习的特性。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教的是母语,需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局限在一本教科书上,也不能局限在一间教室里。某种程度上,学校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因子包括了师生、教材、环境、教学策略等。语文教学遵循教育生态规律,融合上述因子,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共生,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是顺捷、有效的,也会是愉悦、幸福的。
“生态”与儿童成长有较高的匹配度。卢梭讲过,童年是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也是天性保存得最完全的时期。儿童有“赤子之心”,是自然的骄子,是情感的王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想象力等。语文教学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意味着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需要提升他们的思维、审美和文化水平。显然,这既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主动建构,又取决于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教育生态。语文课堂如果能营造出良好的、温暖的教育生态,那么就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了自由度更高、成长性更好的学习资源与童年秩序。
一、生态课堂内涵特点
生态课堂,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与儿童身心特点,建构平等和谐的人際关系,营造安全快乐的学习氛围,协调人、文本、环境、教法等课堂要素,使其平衡和谐,相融共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生态课堂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民主开放,情智交融。
民主的本质是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导、指导、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思考,说自己的话。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是大家一起进步、分享的过程。落实民主的关键是教师,营造温暖的教育世界,引领学生在民主的学习生活中激活自己的思考、情感与创造。
开放的本质是在生活的广阔世界中学习语文,生态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资源的提供者。开放的课堂,是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用时代包括历史的“活水源泉”浇灌语文园地。当然,课堂的开放不但指课程内容的“开放”,还包括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开放等。
情智交融,是生态课堂学习活动的本质属性,其要点是两个:一是以情动人,通过营造民主而开放的课堂,在立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二是以智启人,让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评评中,在广泛的阅读、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水平,在智慧教学中培养有智慧的学生。
二、生态课堂教学主张
基于“民主开放,情智交融”的思想,遵循生态学中的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理论,要全面地思考课堂的价值与意义,把教育视为贯穿人的一生,在许多情境、场所都在进行的事情;要有联系地思考,把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跟他人、环境、资源等建立联系,联系古今中外,统筹安排,整体考虑。笔者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如下教学主张:
1.整体意识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组织、管理、推进课堂教学,首要的是建立整体意识。
促进课堂生态因子互联互通。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人口(学生数以及座位编排)、心理氛围、教学策略等,必须协同考虑。语文知识的学得、技能的提升,一定是这么多生态因子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要把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因子出现“短板”,就可能影响学习的进程与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多功能、立体化”。在特定的空间与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发挥能动创造作用,让学生学得活、学得积极、学得有情感,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学习活动体现多功能,一堂课的内容不能贪多,而要精当适切,要抓住课文中起“点睛”作用的关键词语、重要语段,引领学生读书、思考、交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二是师生交往实现立体化。从基于情节内容分析的“问答式”线性交往走向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融合的立体交往,即教师的教作用于所有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发光体”,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形成了知识、思想、情感、能力的交流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境优化,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让学生“能者为师”,形成真正的“学友”关系,即“思想上互补,认识上互动,情感上互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在生活历程中打磨,在心灵深处沉淀凝聚”。
2.童年意识
小语姓“语”,又姓“小”。生态课堂活跃的是小学生,他们是一群儿童,童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生态课堂要为这“无限的可能”给予每一个学生最温暖、最绵长的呵护。
童年最需要快乐,生态课堂就要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种种快乐。快乐来自识字、学词、阅读、作文……需要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即从儿童的需求、特点出发:一是成功才能快乐。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保障人人“跳一跳,摘得到”。二是多样才能快乐。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儿童是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考的,教师要利用媒体、音乐、语言等,创设生动的教育情境,让平面的语言文字“活起来”,让学生入耳入目,进而动心动情。童年最需要游戏与玩耍,给好奇心、想象力以宽阔的成长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倡导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把语文学习活动与观察、游戏、合作、演讲等融合起来。三是激励才能快乐,进行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对儿童来说,教师最普通的一句评价,最平常的一次反馈,都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3.环境意识
“儿童成长需要一个村庄。”生态课堂需要为学生营造安全、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
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赖以持续的各种学习资源、人际关系、学习氛围、学习机制的总和。生态课堂的关键是建立安全和谐的学习机制,创设温暖开放的生态环境,重视并发掘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课程资源,使之与教材内容等有机融合。
一是化生态资源为语文课程。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综合,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杂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作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物圈,就是大自然等。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如社区、村庄等。规范环境又称价值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态度、风气、价值观念等。增强环境意识,就是要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感受、学习、运用语文。我们实践的“二十四节气语文活动”就是融文化体验、语言学习、审美建构等于一体的生态学习课程资源。
二是研制安全、信任的学习机制。有没有安全、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态,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中容“错”容“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表达,进而建立一系列的教学机制,保证学生个个爱阅读、乐交流、会表达。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开开心心地阅读、思考、表达,才会高高兴兴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作文。
4.过程意识
过程意识呼应语文课程的实践特点,即以学为本,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教学的意识。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 能力是在主体一定的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語文能力只能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因此重视过程意识,就好像是种一块地,浇水施肥,割草捉虫,让学习与发展中的学生犹如阳光下的植物,一天天茁壮成长。
建立过程意识,贵在建立平衡和谐思想。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文本中的文与道,还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四大要素,都是有机联系、和谐共生的,在课文学习的不同阶段,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的因子成为主要矛盾,有的是次要矛盾,这时学习时间相对少一些。总之,这些因子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学生身上。过程意识还意味着生态课堂要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建立过程意识,重在充分重视学习经历。语文学习的结果与成果不都是落脚在知识的增加与技能的发展上的,有的涉及思维、审美、价值观等,需要有一个感知、体验、积淀的过程,如古诗、经典课文强调朗读与吟诵,是通过声音、节奏、重音等感受汉语言的形式之美,感受中国精神、中国思维、中国表达,进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这些就需要一个耳濡目染的“沉浸”过程。作文教学不光关注学习结果、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等,同时注重写作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拟稿、交流、修改等行为习惯。后者需要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自我激发者与自觉管理者。
三、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1.把激励带进来
激励是实施生态课堂的“常规动作”。
在很多名师的示范教学中,学生小手高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积极参与课堂,把语文学习一次次推向高潮。分析名师背后的秘密,策略之一就是多激励。20年前,针对作文教学多批评少表扬的现象,笔者提出“表扬是最好的批评”,即在指导、评讲作文,对学生“容短扬长”,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累积作文的自信,再锤炼作文的敏感力、意志力等。今天来看,这个问题依然紧迫,作文教学如此,阅读教学等也是这样。在教育转向、课堂重建的当下,特别要重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功用。肯定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带动、引领作用。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在生态课堂上“发光”,他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激励应有层次、台阶,既能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又能让同一个学生不断有获得感、幸福感。对学生来说,激励要有针对性,要有推动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续性,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攀登。名师贾志敏教学生写作文,为了激励儿童好好写作,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长长的“激励之路”:奖励学生自己读,老师给你读,贴在墙报上,选入班级小报,向校刊投稿,推荐发表……总之,“语文老师嘴巴要甜,最好是让学生永生永世记得老师对他的期望和赞许,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2.把情感带进来
“情感”是推动生态课堂的“发动机”。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就需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有效互动、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其核心是情感的互动。
把对母语的爱带进课堂。生态课堂的目标是教文育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文一往情深、钻研入迷。爱母语的情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落实在一个汉字的学习中,一则诗文的诵读中,一篇文章的理解里,一篇作文的写作里……
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小学生态课堂,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宽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每上一堂语文课,熟悉文本、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每一个难点,不放弃每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把与课文相匹配的情感带进课堂。要让学生把书读进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跟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就要进入课文,以语言、动作、激情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教育。
3.把民主带进来
民主是照拂生态课堂的“三春晖”。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面对学生,教师要“捧出一颗心来”,用爱与真诚让学生动心、动情,让学生信任教师、尊重教师,而不是迷信教师、盲从教师。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当家作主”,需以“语文”的方式、“语文”的力量来培育学生“当家作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让学生亲近民主,做一个大写的人,如让年龄大的学生给年龄小的学生写信、作报告等。再如让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写一周语文学习回顾,教师批改后有的放矢地请学生上台演讲,这样既激励了这位学生,充分肯定了他的学习经验,又使他分享了学习智慧,有力地助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生态课堂重视时时处处事事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的经验有:目标多请学生商定、 机制多请学生提议、活动多请学生设计、评价多请学生参与等。
4.把思维带进来
思维是激活生态课堂的“核聚变”。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同步并行,生态课堂鼓励、重视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展开与深入。几十个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生态课堂倡导教学以“大问题”贯彻始终。大问题,是长解答距与新解答距的融合体。长解答距、新解答距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着眼篇章,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甚至需要创造性、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大问题对应的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是介于“分析、评价、创造”层次的学习活动。我们来看一下贾志敏老师几堂示范课中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的“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静心读书、深入思考、热烈讨论、扩展认知、发展情意、提升精神的过程。依据大问题,充分激发动机,激活潜能,学生用心思考,如一扇窗,开启探究文本、钻研知识的新世界。整合教师、学生与文本,共同研讨,追根溯源,砥砺求学,最终呈现的是学生对于问题解决后的创新陈述。
5.把功底带进来
功底是维护生态课堂的“后勤部”。
“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再是过去私塾里“知识尽在掌握”的老先生,要培养的也不再是旧时代的“官吏”与“书橱”,而是能独立思考,有家国情怀、公民人格与世界眼光的“建设者”,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须认真做学问,在语文学习上多为学生示范。用于漪老师的話来说,语文教师要“脱口成章,下笔成文”;另一方面要认真做人,人品要值得学生学一辈子。笔者就语文教师素养陆续提出“三问”(一问学生喜欢今天的语文课没有,二问今天我读了没有,三问今天我写了没有)、“四角色”(做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园丁、同行以及医生)、“五有”(有丰富心灵,有教育梦想,有课堂改进,有研究交流,有教育写作)。因为,唯有热爱母语、个性发展、精神充实、人生幸福的语文教师,我们才会在他的身边看到更多喜爱语文、个性发展、精神独立、快乐成长的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教学生态,从人际关系、学习机制、教学组织与方法等方面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春天的阳光雨露。花草树木的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学生也会在生态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健康成长,成长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