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4-25黄小山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弹簧圈神经功能导管

黄小山 祝 刚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意外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栓塞和高血压脑出血,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绝对颈宽>4 mm 的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威胁。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以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但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介入疗法是一种可操作性更高的治疗方式[1-3]。近年来,双微导管介入技术、支架辅助技术逐渐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关于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旨在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7岁,平均(62.57±2.56)岁;动脉瘤颈直径1.64~5.78 mm,平均(3.31±0.18)mm;动脉瘤颈宽度4.26~18.51 mm,平均(10.21±1.74)mm。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6岁,平均(62.53±2.28)岁;动脉瘤颈直径1.62~5.75 mm,平均(3.26±0.15)mm;动脉瘤颈宽度4.28~18.45 mm,平均(10.15±1.62)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②生命体征平稳;③基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障碍;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合并认知或理解功能障碍;④有治疗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行支架辅助治疗。行气管插管全麻,根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确定行路图和工作位置,于C2椎体水平位置置入8 F导引导管,而后置于载瘤动脉。在路图引导下降弹簧圈微导管的尖端置于瘤腔内,确定尖端位置,再行Leo 支架半释放,覆盖部分瘤颈,并选择适宜的弹簧圈填入瘤腔,栓塞完成后撤出弹簧圈微导管,行Leo 支架全释放,撤出引导管和支架微导管。

观察组行双微导管治疗。全麻下行插管穿刺,确定动脉瘤的最佳位置,调整位置并选择适宜的微导管,于路径图和微导管尖端指导下选择尺寸适宜的微弹簧圈尺寸。第一弹簧圈选择三维弹簧圈,稳定成篮,引入第二微导管进入动脉瘤瘤腔,选择适宜的微弹簧圈逐渐将第二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确定载瘤动脉和微弹簧圈栓塞的通畅性,而后释放第一只弹簧圈,反复直至完全栓塞。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住院时间,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①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4]。该量表的评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反之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改善越好。②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5]。该量表的评分范围0~100分,得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越强,反之则表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差。③准确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将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④使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6]。GOS分为五级,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4分表示中度残疾,5分表示恢复良好。⑤准确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术后缺血,计算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分,)

组别例数 NIHSS评分 ADL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0 30 9.25±1.16 9.87±1.53 1.768>0.05 62.23±2.51 62.01±2.13 0.366>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2.24±1.06)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2.56±1.24)d,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7-10]。本研究比较了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两种方法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上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技术无论是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方面,还是在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治疗技术均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对于改善病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积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动脉瘤的发展,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11-14]。

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发现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仅为10.0%,而用支架辅助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微导管技术的治疗安全性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操作对血管造成的刺激相对较小,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15-16]。而用支架辅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支架输送导管的直径相对较大,增加了治疗操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7-18]。

综上所述,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上,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预后佳,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均有重要意义。但从治疗安全性上来看,相较于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的治疗安全性更高,因此,临床上可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弹簧圈神经功能导管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弹簧路标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