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学科的“破壁人”
——“拼图”思维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2021-04-25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陈明弘

青年心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导图解决问题学科

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陈明弘

一、探“壁”: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课堂言语应用的现状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我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发现:

(一)课堂现状

在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课堂上,需要小组借助学科课程知识,开展合作探究汇报。积极的交流讨论、精准的问题描述会促进问题的解决,擦出更多更棒的思维火花,但事实上现状不容乐观。制定计划阶段,经常会遇到老师或同伴提出了疑问,需要小组成员进行解释时,要么无人举手要么答非所问;活动实施阶段,在合作中遇到问题,或各自为政,或置之不理;汇报交流阶段,也常出现交流水准参差不齐,有的小组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的小组逻辑混乱,不达重点。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迫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或自问自答,或草草收场,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活动目标无法达成。由此,我认为,从言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十分必要。

(二)问题调查和分析

我选取了五、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4 张,收到有效问卷498 张。通过数据统计、课堂观察和分析发现:

调查内容占比能针对问题积极展开思考87.1%经过思考能大致想出办法54.4%能积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9.7%能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96.4%能与同伴交流并完成活动目标83.3%能积极与同伴交换想法,通过讨论高效、优质完成活动目标27.3%能通过文字或借助思维导图表达思路或观点67.9%能通过语言准确表达思路或观点11.6%

1.不敢讲

在需要小组汇报,全班汇报的时候,很多孩子默不作声或者声音小。在小组合作中怕说错,宁可不说或少说,缺乏表达自身想法的欲望,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

2.不会讲

部分孩子的表达不够清晰。他们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小组交流中逻辑混乱,不能明确表述自己的思路,伙伴不能准确领会他的想法,导致合作效率低下,听众缺乏兴趣。

3.不“慧”讲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经常需要借助学科课程的知识和经验,孩子往往只会讲自己擅长的学科,不擅长学科的表述比较生疏,无法全面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导致在需要交流时,“优秀”的孩子更“优秀”,“沉默”的孩子更“沉默”。

二、破“壁”:构建系统性的思维培养体系

(一)理论阐述

拼图思维(MindPin)是一个合成词,原意为思维别针,寓意每个用户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图用别针固定在网站中供其他人参看、借鉴。MindPin 的作用可总结为:根据样例与模板,确定自身的思维模式。以广泛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帮助用户进行信息整理与加工(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充分借鉴他人,可将他人的思路与知识脉络 “轻松嫁接”到自己的思维拼图上。分享,获取反馈,逐步改进与完善。分享结构化的、充满信息储备的思维拼图的同时,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拼图。

(二)实践研究

1.相似相融,构建不同学科间融合的桥梁

(1)深入探寻不同体系间的学科思维共性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科设置偏向基础性学科。按照传统分类,我们将学科分为文理两类,不同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而按照STEAM的教育理念,可以将现有学科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领域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发现,其实各学科之间既有不同,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不同的学科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可以借助领域这一桥梁,进行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在找到学科课程间的共通点后,大致可以归纳出一般思维模式为:条件获取、分类归纳、建立思维、问题解决、拓展迁移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科特性总结思维共性,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充分运用不同模式下的言语表达共性

不同的学科,虽然解决问题运用的知识点不同,但是方法相通。在既有的思维模式惯性下,运用已有条件,得出解决问题的公式,并尝试解决,最后加以验证,如果验证失败,则重复此过程,直到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言语能力从始至终参与其中。伴随着思考过程的深入,及时运用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在言语生成的过程中,也能帮助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在解决既有问题后,继续下一步。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大大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

2.以点扩面,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拼图”思维

(1)建立“拼图”——通过发散思维确立由问题出发的思维模式

发散是一种思维模式,结合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领域去思考问题。例如,在给出“交通工具”这个关键词时,数学课堂上可能会想到行驶速度、路程、时间;英语课堂上可能会想到交通工具的英语表达;科学课堂上可能会想到运行原理……而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一切都值得讨论。例如,学生结合多个领域提出“同一交通工具的不同结构、动力模式、外形和它们行驶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交通工具的起源和所产生的影响间是否有联系?”等。学生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关键词,将思维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这就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性质。从生活中来,最后反哺到生活中去。以这种思维模式来进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同学间的思维碰撞,产生更多更好的金点子。通过发散思维确立由问题出发的思维模式。

(2)搜集“拼图”——通过思维导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如今的教学中,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常客,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思维导图更能发挥出它独一无二的作用。

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通过思维导图,能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进行判断思考。当有人提出质疑时,质疑人要说明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议人可以再次补充说明,如果能够解决质疑人的问题,则观点得到通过;如果质疑人质疑成功,则提议人的观点并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者否决。将此过程重复进行,通过生与生的思维碰撞和语言交锋,结合教师的适度引导,通过思维导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将思维和语言结合,潜移默化地形成综合性的言语能力习惯。

(3)完成“拼图”——培养综合性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由发散思维出发,通过思维导图找到所有需要的“拼图”后,学生就可以着手完成这块名为“问题”的“拼图”了。

在“纸桥承重”问题的探究上,前期五年级学生得出了圆柱、四棱柱(长方体)、三棱柱等多种支撑柱的方案,也设计了平面式、拱形、三角形等多种桥面方案。但是,在已有学习中还没有学习立体图形,也没有立体图形承重能力强弱的经验。学生通过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方案,分小组进行制作试验,最终找到了现有方案中承重能力最强的纸桥设计。纵观整个过程,学生在设计前充分了解了现有桥梁的外观,设计时运用了数学、工程、科学领域的知识,而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制作各种立体图形的技术,在制作中也兼顾了桥体的外形美观程度,将STEAM 的各个方面完美融入。同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最终完成了“纸桥承重”问题的探究。这也说明了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从发散思维开始,结合思维导图搜集条件,论证剔除不适合的“拼图”,最后收束思维并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集中—发散—集中”的思维模式。在此过程中,通过“语言—思维—语言”的言语模式,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思维能规范语言的生成,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延续。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构成了言语。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舞台上,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不但能让综合实践活动更高效、规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导图解决问题学科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学科新书导览】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