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房功能的变化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
2021-04-24陈盼盼马云飞贺吟歌孙俊华
陈盼盼,马云飞,贺吟歌,孙俊华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的上升,能够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临床上在探讨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进展机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心血管或者外周动脉管壁的损伤,是促进患者综合性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临床上缺乏对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周围血管壁损伤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评价,能够指导临床上心力衰竭患者的诊疗工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能够通过评估波动在外周动脉血管壁的传递速度,进而评估外周血管壁的脆性、硬度或者潜在的病变风险[2]。为了揭示C-FPWV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关系,并为评价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提供临床依据,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确诊的90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了C-FPWV的波动情况及其与心功能及心衰指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确诊的90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健康体检志愿者90例(对照组)。
心衰组,患者年龄范围49~81岁,平均年龄(67.2±8.6)岁,男女比例为47∶43,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值(22.8±2.0)kg/m2;其中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有62例、14例、13例、5例;其中具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有27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45~81岁,平均年龄范围(66.6±10.0)岁,男女比例为42∶48,BMI平均值(22.5±2.3)kg/m2;心衰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1)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编制的版本中的标准[3];(2)患者具有典型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3)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左心塞射血分数(LVEF%)≥50%,左心室不增大;(4)对照组为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本研究不违背相关医学伦理的标准。
排除标准:(1)心瓣膜疾病、心肌病者;(2)起搏器植入、先心病、左束支传导阻滞者;(3)全身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4)贫血、营养不良者;(5)甲状腺功能疾病者;(6)肝肾功能疾病者。
1.2 血清氨基末端脑纳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肘部静脉血4 ml,1 5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向每个聚苯乙烯中加入上述液体0.1 ml,在4℃条件下孵育过夜,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每次3 min,再向每个聚苯乙烯板孔中加入NT-proBNP、Hcy抗体(1∶800,购自南京伯斯金生物公司),在37℃条件下孵育30 min,PBS洗涤3次,每次3 min,向每孔中加入TMB溶液底物0.1 ml,在37℃条件下孵育20 min,最后加入2M硫酸0.05 ml终止反应,采用DG5033A酶标仪(南京华东电子科技公司)进行OD值检测。
1.3 C-FPWV检测方法
采用法国meidical公司生产的康普乐自动脉搏波测量仪器进行检测,检查前患者禁烟酒,休息10 min后进行C-FPWV的检测,患者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患者股动脉和颈动脉波动明显处,波形稳定后进行16次的PMV值,并进行C-FPWV的计算,取平均值。
1.4 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ie33型仪器进行检查,探头为3.5-5.0 MHZ,检测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早期/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NT-proBNP、Hcy检测结果对比
NT-proBNP、Hcy水平组间对比分析,心衰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Hcy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Hcy水平比较(±s)
组别心衰组(n=90)对照组(n=90)tP NT-proBNP(pg/ml)987.6±336.2 87.5±19.8 25.355 0.000 Hcy(μmol/L)22.91±6.84 6.22±2.09 22.138 0.000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心衰组患者的LAD、LVEDd、LVMI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LVEF%、E/A值比较,心衰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心衰组(n=90)对照组(n=90)tP LVEF%55.2±3.6 58.4±3.9-5.720 0.000 LAD(mm)42.1±4.3 31.8±3.9 16.832 0.000 LVEDd(mm)49.4±3.1 43.2±2.6 14.537 0.000 E/A 0.68±0.17 1.20±0.23-17.248 0.000 LVMI(g/cm2)122.8±15.9 93.1±10.4 14.83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比较
心衰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比较(±s)
组别心衰组(n=90)对照组(n=90)C-FPWV(m/s)13.2±2.0 11.4±1.6 t 6.667 P 0.000
2.4 相关性分析
心衰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与LVEF%、E/A测定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心衰组患者的C-FPWV测定值与LAD、LVEDd、LVMI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4。
3 讨论
在长期的氧化应激性损伤的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舒张功能的下降,能够显著促进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生[4]。同时在合并有基础性的高血脂症的患者中,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可进一步的上升[5-6]。临床上部分单中心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风险可上升5%以上,合并有相关外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其远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或者多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的风险也明显的上升[7]。本次研究对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C-FPWV的研究,能够在揭示外周动脉血管病变机理的同时,为临床上相关患者的病情评估提高新的参考性指标。
表4 相关性分析结果
C-FPWV是评估血管壁弹性的指标,在不同病理性改变的外周动脉血管壁中,均可以发现C-FPWV的异常波动。血管壁脆性的上升或者粥样斑块的形成,能够导致血管壁弹性的下降,导致血管硬度的增加,进而提高了波动在外周动脉血管壁上升的传播速度[9]。相关研究还证实,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及外周血管的连续性血流灌注的波动,进而可以导致外周血管的病理生理性改变,从而影响到C-FPWV的改变[8]。部分研究者已经探讨了C-FPWV在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情况,认为心力衰竭患者为C-FPWV升高与临床预后恶化密切相关[9],但缺乏对于C-FPWV与心衰患者心脏重塑性指标等的分析。
NT-proBNP、Hcy是心力衰竭相关性指标,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发现NT-proBNP、Hcy的表达均明显的上升,这主要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肌细胞的舒张功能减退,心房在血流灌注的冲击下持续性的分泌NT-proBNP,进而导致外周血中NT-proBNP的上升,而Hcy的上升主要由于氧化应激性障碍诱导的Hcy上升有关。LVEF%、LAD、LVEDd、E/A、LVMI是评估患者心脏重塑性改变的指标,可以发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其心脏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重塑,心脏的内径明显的增加,心室壁质量明显的上升,而心脏射血分数及E/A明显的下降,提示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特征性改变,这主要由于长期的心脏舒张功能的减退,导致的心肌间质成分的纤维化改变有关。本研究主要探讨C-FPWV的变化,发现心力衰竭患者C-FPWV显著增高,高于良性对照组人群,统计学差异较为明显,提示了C-FPWV的上升可能显著参与到了心力衰竭的病情进展过程。李鑫等[10]研究者也认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FPWV平均增加了5%以上,在合并有明显的射血分数下降的患者中,C-FPWV可进一步的上升。相关关系分析研究也可见,C-FPWV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密切相关,进一步提示了C-FPWV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关系。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C-FPWV测定值显著的升高,并且与心功能衰竭程度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C-FPWV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