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联合BMMN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21-04-24张小广
王 华,张小广
1.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如今,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得脑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手术、药物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病情[1-2]。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能够提高梗死区域脑神经细胞再生的方式,而干细胞作为神经细胞再生的理想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又是神经干细胞的理想来源,因此国内外专家不断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神经细胞再生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为了解BMMNCs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效果,对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纳入标准:(1)脑梗死发病时间范围<3周;(2)年龄范围:18~70岁;(3)发病时头颅MRI证实存在明显的脑梗死病灶,面积>2 cm2;(4)有神经功能障碍,NIHSS评分≥6分;(5)CTP显示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在低灌注。
排除标准:(1)年龄<18岁,年龄>70岁;(2)存在多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患者;(3)妊娠期女性;(4)新发大面积脑梗死3周或脑梗死合并脑疝患者;(5)烟雾病脑出血3个月内;(6)既往存在血液系统病史,存在严重出血倾向;(7)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4.7±4.6)岁,病程3~12 d,平均病程(6.7±1.4)d;观察组:男性病例数23例、女性病例数17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4.9±4.8)岁,病程4~14 d,平均病程(6.8±1.3)d。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血清注射;观察组开展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BMMNCs经搭桥血管注射。
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方式:了解颞浅动脉走向,在外耳道上6 cm左右做骨窗,对大脑中动脉的M2或M3进行吻合,采取后期处理[3]。
制备BMMNCs: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患者髂前上棘,抽取其骨髓60 ml,将其摇匀以后,骨穿针使用肝素冲管,使用无菌试管给予肝素抗凝。用Hanks平衡盐溶液稀释骨髓悬液1倍,1 500 r/min离心10 min,除去上层脂肪细胞,再用Hanks液稀释骨髓悬液1倍[4]。取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017±0.001)g/ml]放入空离心管中。将去脂肪的骨髓悬液沿试管壁缓缓加入,使骨髓悬液重叠于分离液上,骨髓悬液与分离液体积比例约为2∶1。以2 000 r/min低温离心30 min,离心后管内容物分为3层,上层为血浆和血小板,中层为分离液,底层为红细胞和多核细胞。在上中层液体界面处可见到乳白色浑浊的单个核细胞层,呈白膜状,用毛细吸管轻轻插到白膜层,沿试管壁吸取单个核细胞,移入另一试管。加Hanks液清洗细胞,1 500 r/min离心10 min后弃上清液,再加Hanks液使细胞重悬,离心清洗3次[5]。加血清培养液把细胞制成悬液,计数,备用。颅内外血管搭桥及自体BMMNCs移植步骤:(1)取患侧颞浅动脉分支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枝进行端侧吻合;(2)吻合成功后,将颞浅动脉近心端临时阻断,在阻断处以远穿刺颞浅动脉,注射目标液体(实验组注射含有BMMNCs的液体,对照组注射与其外观相同的血清液),阻断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6]。
1.3 观察指标
在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内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差值。另外两组患者术后每个月均电话随访1次,确定是否出现明显的不良事件。NIHSS评分标准: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度、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患者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P术前16.55±1.49 16.59±1.20 0.132 0.895术后3个月15.30±1.25 13.07±0.87 9.261 0.000术后6个月12.47±1.12 9.20±0.98 13.897 0.000术后12个月10.75±1.43 8.53±0.57 9.121 0.000术后24个月9.43±1.75 6.86±0.40 9.055 0.000
治疗前两组脑梗死面积分别为:观察组(1.59±0.23)cm2、对照组(1.60±0.26)cm2,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性(t=0.182,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梗死面积为(0.78±0.05)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5±0.12)cm2,组间数据对比(t=13.136,P<0.05)。
随访12个月,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1例脑梗死再发生、1例癫痫,不良事件发生为5.00%。随访12个月,对照组患者中,出现8例不良事件,其中3例脑梗死、2例肿瘤形成、3例癫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组间数据对比(χ2=4.1143,P<0.05)。
3 讨论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如今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7]。老年人群是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其中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导致患者死亡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往往要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很多患者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这些临床表现往往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工作、身心健康[8-9]。临床上不断的在探索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病情,恢复脑组织、血管病变情况。常见的药物治疗虽然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但是对于恢复损伤细胞并无明显优势[10]。而BMMNCs作为一种有分化能力的细胞,大量存在于骨髓中,是干细胞较为理想的来源。干细胞是神经细胞再生的理想细胞,但是干细胞往往制作过程复杂,而且要求较为严格,如果进行体外培养会导致污染机率增加[11]。
相较于传统的干细胞,BMMNCs能够更容易提取、生物特性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在国外的研究中,Helder Teixeira de Freitas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应用于35只皮质损伤后的大鼠,起到了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西班牙Francisco Moniche医生等已经在进行BMMNCs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试验,他们采用静脉注射或微导管注射的方法将含有BMMNCs的液体注入患者体内,检测其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研究均证实BMMNCs存在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的较大的伤害[12]。
因此,在本文中,对观察组患者在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同时,给予BMMNCs治疗,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梗死面积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同时,采取BMMNCs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