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语境下艺术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CNKI(1998-2019)数据

2021-04-23

关键词:领域期刊数字

徐 飞

[提要]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数字艺术就是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产生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下研究艺术及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数字与艺术”为对象,通过收集CNKI(1998-2019)年间“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发文,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学术动态。近年来“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并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快速增长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在“数字与艺术”领域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代表着什么,又与艺术有着怎样的关联?数字艺术是否改变了当代人看待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在学术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不同方式接触并研究、运用数字技术,不论是作为交互式数字媒体、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呈现、还是数字媒体艺术。当下数字技术正在以最快地速度在艺术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以及影响着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分析和评价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交叉学科的数字艺术领域,尤为困难。这是因为,数字艺术涉及学科多,涵盖面广,如艺术学、美术学、电影学、信息科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字艺术不仅门类繁杂且多样,而且数字艺术研究领域内部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的关系松散。

为了宏观、全面、系统的了解数字时代下艺术领域总体的研究状况,本文对CNKI(1998-2019)年间国内核心期刊、CSSCI、CSCD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本文首先结合信息计量工具,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进展、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数字时代下艺术领域相关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字时代下艺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彭冬梅、潘鲁生等[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价值、意义、必要性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感。张新科[2]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新手段,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马立新[3]认为数字艺术给当代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切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双重互动不确定性。丁蕾[4]通过对数字媒体语境下传受信息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李砚祖[5]认为传统的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都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张歌东[6]认为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制作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电影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肖永亮[7]认为“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型,尤其在中国数字媒体相关文化产业方面,比如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任斌[8]从形式特征、美学理论、知识结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研究。周剑[9]认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为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创作人才。在国产电视动画的审美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上,姚桂萍[10]认为数字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行业发展的水平。

马晓娜、图拉等[1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了研究。孙广秀、张之益[12]认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应用,对重塑传统动画行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薛舒阳[13]对煤介融合下对音乐视觉传播方式创新上进行研究。李璟、刘航宇[14]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为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胡智锋[15]认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产业正面临着全球化、媒体融合与文化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新时代环境。虽然数量与质量都有提升,但在文化影响力、产业影响力上都存在不足。王镝[16]认为电影数字衍生品的产生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开拓创新电影数字衍生品意义深远。李淑英[17]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发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并对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李雨谏[18]结合当代电影理论对数字3D电影以及围绕数字3D电影的话语体系进行辨析研究。白彧[19]认为数字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对雕塑创作以及呈现媒介方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张耕云[20]从数字媒介与艺术的角度,阐述当代艺术正从传统物质媒介向数字媒介方向进行转变,从而对传统的艺术创作原则进行了改变。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对艺术的影响与发展,是深刻而且迅速的,尤其是数字艺术在审美形态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格局。无论是在艺术、电影、动画、音乐、出版、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上的应用,还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考古领域的数字化保护及知识挖掘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数字对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趋势变化

为了更好厘清数字时代下艺术领域相关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CSCD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选取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文献,数据采集以1998至2019年间的全部发文数据。在高级检索中选定主题并以“数字+艺术”的关系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式为TS=(数字+艺术),检索设置中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期刊、CSCD期刊,经过筛选后,得到以“数字与艺术”有关主题文献1664篇。其中,文章还对检索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清洗、梳理,剔除了无作者、机构名、关键词等非科技文献数据,最终有效主题文献1413篇。相关检索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1998-2019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发文概况

由表1可知,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98-2001年间,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增速平稳,表明学者对相关研究刚刚起步。第二阶段,集中在2002-2011年间,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增速较大,表明此阶段为发展期,相关研究成果较第一阶段增速明显,其中2005年达到最高值30篇,究其原因,国家科技部2005年5月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长沙四座城市组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数字媒体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发展方向。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2012-2016年间,整体发文数量增速迅猛,表明此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16年数值达到最高,由于当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第一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其次,文化部又相继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数字文化产业这个概念,鼓励相关产业发展。2017、2019这两年,每年的发文数量均达到110篇,文章主要分布于交叉应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总体来说,对于“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仍然是当下艺术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因而发文将会保持一定规模。

(二)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变化

为了研究1998-2019这22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变化,文章以十一年为一个分析段,对相关年间出现的热点关键词、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更直观显示“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变化与发展。

1.1998-2008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

文章对1998-2008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频次进行了数理统计,在对数据处理时,对相同概念词汇以及不规范词汇进行了归并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98-2008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前30位)

通过对1998-2008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相关热点关键词、频次的梳理,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艺术、数字技术、数字化、数字时代、数字媒体等方面。从关键词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涵盖内容比较多。大致包含了交互式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呈现、数字影像艺术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等方面。

随着计算机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艺术,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国内众多的艺术院校开设了数字艺术、数字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课程。如:1995年多媒体应用专业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开设;其次,清华大学2001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有力的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同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科学艺术系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教育部2002年正式将“数字媒体艺术”确定为一个专业列入本科学科目录。

2.2009-2019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

表3 2009-2019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前30位)

为进一步对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中关键词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如表3所示,从整体来说,2009-2019年间关于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变化不大,除去一些无实际意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数字化”。随着技术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技术与艺术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实,数字艺术,就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与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数字语境下的新艺术形态,并以数字技术、视觉传达、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为手段,涵盖艺术、科技、文化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根据目前大量的文献表明,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与艺术”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深入应用。比如在电影、音乐、文学、出版、美术、视觉传达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等专业或领域中大量应用。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数字技术、多维度、交互性的不断深入并广泛地应用于艺术、影视、传媒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因其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关联,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工具属性也很明显,尤其在动画、视觉传达、环艺、文创等领域的交叉应用。

三、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发表学术成果的数量充分体现了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与能力,其中,学术成果被学术界的引用、借鉴则反映了其学术影响力。因此,对核心作者和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考察,对发现学科带头人、促进人才培养,包括了解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作者

文章对1998-2019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高频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1998-2019年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学者(前20位)

从高频发文作者来看,目前在“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者主要来自各高等院校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些学者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研究,虽然研究方向不同,各有特色,但大部分都形成了各自研究的科研团体,体现出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文章对核心作者进行了共现图谱,如下图1所示。图中显示出代表性的“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学者,在“数字与艺术”研究领域里,山东师范大学的马立新教授率先开创了数字艺术哲学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并组建了数字艺术哲学研究团队,对数字艺术的“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机制”、“数字美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出版专著《数字艺术德性研究》。其次,2015年全国首家专门从事数字艺术哲学研究的跨学科高端智库型学术机构-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在山东师范大学成立,对推动数字艺术学科的构建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教授,发表有关“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文章12篇,文献主要探讨新数字媒介对我国当代文艺的存在样态、生产方式、价值取向、艺术消费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被鉴定为优秀等级。深圳大学田少煦教授,主要以数字色彩与设计为研究,从科学与艺术的差别与融合构想了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存在的根基及其发展前景。

图1 1998-2019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二)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机构

本文对CNKI(1998-2019)年间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高发文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30位的机构及发文量具体如下表5所示。其中,在数据处理时所有相关机构均以一级机构名称作为统计标准。

目前“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主要机构有441个,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是“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的机构,见表5所示。

表5 1998-2019年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机构(前30位)

根据表5所示,对数字时代下艺术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的机构都是来自高等院校。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排名前两位,两所高校都是国内知名传媒艺术类院校,其“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是从1998-2019年,表明两所院校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较早。其中,2002年,全国第一个申报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高校是中国传媒大学,随后大量国内高校开始纷纷申办专业;为了探索“跨学科”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南京艺术学院组建了“跨学科”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另外,为了更好的以哲学为主体,在数字艺术美学、数字艺术伦理学和数字艺术人学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在国内科研机构中,作为唯一上榜的国内艺术研究的主力军机构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从发文量上看,9条成果主要集中在2000-2019年,由此可推断中国艺术研究院近20年来十分重视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Citespace 中生成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机构网络知识图谱,在“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机构网络知识图谱中,圆形节点代表了研究机构,圆圈直径及字体大小是与出现的频数有关,圆形节点的直径与字体显示越大,则其所代表的机构相关学术成果也就越多。如图2所示。

图2 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机构网络知识图谱

四、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期刊频次分析

学术期刊在学科理论研究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的三个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期刊、CSSCI期刊、CSCD期刊,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就是频次,通过频次指标分析,从数量客观地分析比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表6 国内“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期刊频次统计(前20位)

通过对CNKI(1998-2019)年间“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的筛选,选取排名前20名的期刊,详见表6,以《当代电影》《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电影艺术》为代表的电影类期刊,其中《当代电影》开设“新技术/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学苑论坛”栏目,《电影文学》开设“新锐视点”“动漫研究”栏目刊登“数字与艺术”相关文章;以《装饰》《艺术百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包装工程》《艺术评论》《文艺争鸣》为代表的艺术及设计类期刊;以《美术观察》为代表的美术类期刊;以《大舞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视》《四川戏剧》为代表的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类期刊;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新闻爱好者》《出版广角》为代表的新闻与传媒类期刊。说明其中涵盖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等领域,由此可见对“数字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吸引了电影界、艺术及设计界、美术界、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界以及新闻与传媒界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结语

文章通过对CNKI(1998-2019)年间收录的有关“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期刊发文计量分析,从学术研究趋势、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方面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现状。相关结论如下:

在科学领域研究方面: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发展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属于交叉跨学科,融合创新,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主要分布在计算机科学、艺术学、艺术设计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领域,尤其近些年大数据、人工智能概念的兴起,推动了数字艺术领域研究发展。

在研究热点方面:通过对国内数字艺术领域研究关键词的梳理分析,数字艺术、数字技术是该领域热点主题;而数字化、数字时代、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成为研究的趋势。

最后,在研究机构上形成了以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为中心的机构团体,促进了“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进步。

可以预知,随着数字时代、大数据发展,“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会逐渐增多,而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将会不断变化,只有技术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未来“数字与艺术”领域还将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继续拓展。

猜你喜欢

领域期刊数字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领域·对峙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成双成对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