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拉西酮针剂联合片剂序贯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1-04-23彭铃武陈铭
彭铃武 陈铭
宁德市福安精神病人疗养院精神科 福建宁德 355000
齐拉西酮注射液是目前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精神病症状以及过激行为的发生[1]。一般来说,齐拉西酮注射液的使用时间为3 天,随后需要为患者提供序贯口服药物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精神分裂症激越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针剂序贯口服片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选择86 例精神分裂症激越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在2018 年5 月~2020 年9 月期间,分别给予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并且对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都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其中观察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25 人,女性患者人数为18 人,年龄在22~65 岁,平均(42.31±1.54)岁,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24 人,女性患者人数为19 人,年龄在23~66 岁,平均(42.34±1.52)岁,以上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利培酮崩解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71,1mg),初始剂量为2mg,随后可以将剂量上调至每天3~6mg,另外还要联合奥氮平片崩解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511,规格5mg/ 片)5mg 口服治疗,第二天及以后可以将剂量调整至每天10~20mg。观察组通过口服序贯盐酸齐拉西酮片(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78,规格20mg/片)治疗,初始剂量为80mg,第二天及以后可以调整至120~160mg/d。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PANSS-EC 量表评分:治疗前、治疗后6h、48h、72h 三时段的分数;治疗前后SDSS 和TESS 分数;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和Hcy 水平、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 等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便秘、流涎、头晕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计数资料%表示,进行X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采用t 检验,p<0.05 的时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2.2 治疗前后PANSS-EC 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EC 量表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SDSS 分数和TESS 分数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SS 分数和TESS 分数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SS 分数和TESS 分数比较()
2.4 治疗后的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和Hcy 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和Hcy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和Hcy 水平比较()
2.5 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6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具有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20%作用的精神分裂患者均会出现兴奋激越状态[3]。由于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行为是一种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患者发生该症状的开始表现为焦虑,如果没有接受第一时间的诊治,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攻击行为[4-6]。一般来说,兴奋激越行为是精神分裂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短期风险因素,而且有82%发生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表现为兴奋激越状态[7-9]。针对这类患者必须要采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药物为齐拉西酮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已经获得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如果兴奋激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作之后必须要及时进行肌肉注射,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齐拉西酮注射液的药效维持时间比较短,所以仍然需要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维持性治疗。其中经口序贯服用抗精神分裂药品就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后续治疗手段,但是由于不同的药物效果不同,所以在选择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10-12]。
研究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PANSS-EC 量表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前后SDSS 分数和TESS 分数均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的BDNF、NGF、GDNF、Hcy 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 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的便秘、头晕、流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症激越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针剂序贯口服片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应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