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儒家君子品格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研究

2021-04-23熊素玲申晓晴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儒家大学生

熊素玲 申晓晴

【摘  要】本文基于儒家君子品格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现状,论述借鉴儒家君子品格“仁、义、礼、智、信”中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元素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策略:借鉴“仁”,培育有仁爱之心的大学生;借鉴“义”,培育安民济众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借鉴“礼”,培育谦和守纪的大学生;借鉴“智”与“信”,培育明辨是非且诚信的大学生。

【关键词】儒家  君子品格  大学生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41-04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教授大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培育其健全人格。人格之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儒家君子品格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已成为中华民族修己成人的价值认同。借鉴君子品格“仁、义、礼、智、信”中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元素培育大学生人格,使其成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弘毅自强的“兼济天下”的国际化人才,既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一、儒家君子品格阐释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例如,《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到了东汉《白虎通义》明确指出君子是道德的称谓。例如,《小雅·鼓钏》:“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小雅·菁莆者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希望君子“有德”“有仪”,即具有高雅品质和优美仪表,身份与品行相互匹配。君子的内涵从尊贵的威仪走向日常生活的道德审美,君子从指特定的身份演变为道德典范和完善人格的代名词。在儒家学说中,君子以行仁、施义、知礼、明智、守信为己任。

第一,关于“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占据了统帅的地位,体现了一种仁爱思想和追求。《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的“爱人”是“泛爱众”,政治上要实施“仁政”,要惠及民众;做人要善良,怀有怜悯之心。《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仁,能恶人。”可见,“仁”是一种道德要求,也被看作一种理想境界。《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世儒者对“仁”不断阐释,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包含仁爱宽容、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要求。

第二,关于“义”。“义”是一种合乎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孔子、孟子都十分强调“义”的正当性、合理性。《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谈到“义”,往往与“利”相对,特别是在利益诱惑面前,要坚持“义”字当头。《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告子上》以“义”与“生”相比较:“二者不可得而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义”是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准则,对社会成员坚持正义、坚持正当性、倡导见义勇为、反对见义不为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

第三,关于“礼”。在儒家思想中,“礼”是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古代,往往以“礼”入“法”,礼法并用。在孔子心目中,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一个正当的社会是“礼”的社会,需要社会中的人都遵礼、崇礼、按礼办事。《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人不学礼,不知礼,不遵礼,则无法立足社会,且会走向反面。《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第四,关于“智”与“信”。“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关于“信”,就是诚实无欺、言行一致。“信”在古代是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无论儒家还是其他学派,对此都有大量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孔子认为,没有“信”,则谈不上为人,谈不上治理国家。《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子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灰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个人具备仁义、礼仪和谦逊的品格,必须用“信”才能完成。《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可见,“信”于人则立人之道、于政则立政之本,失去了信用,其他都无法谈起。

仁、义、礼、智、信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整体,共同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人们。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已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治国安邦、为人处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这些思想内容当然有不适宜的部分,但是学者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指出:“当人们拼命追求所谓的现代生活方式时,他们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即在当今世界,各种生活方式还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的。”“不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都是与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人们要想建立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就不能不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因为它将最终决定着人们对现代方式的判断与选择。”的确,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传统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儒家思想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其中的优秀成分,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现状

所谓人格指人的个体在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等方面与社会适应过程中,其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具体显现。即整合人的个体的体质、气质、能力、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具备其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身心组织,包含有比较稳定的且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将健全人格概括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德、智、体、美都处于比较优化的状态下的人格,再加之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就是构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蔡元培先生还明确指出:“普通教育务顺应形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除具备健全人格的一般要素,还必须具备进取性、创造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心理要素,同时具备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等。

大学生人格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负面文化挑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影响,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有必要在人格培育上借鉴君子品格的优秀部分,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实事求是、有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我国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素质教育,大学生的整体人格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志存高远、热爱祖国、做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旋律。在新时代大学生中涌现一大批像北京师范大学黄文秀同学那样勤奋学习、无私奉献、品格高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但是,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负面文化挑战,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问题、高校育人功能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等,出现人格教育缺失、贪图享乐以及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如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错位;人际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心不强,懒惰浮躁等。由此导致网瘾、休学、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发生自残、自杀和杀人犯罪等恶性事件。诸如马加爵案、刘海洋案、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等大学生恶性违法案件,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敲响了警钟。

三、借鉴儒家君子品格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策略

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品格,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是千年的积淀。孔子君子人格的体系是基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而构建的。“智”与“信”是君子品格应有的德行和必备的要件;“礼”是君子人格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而“义”是君子一切行为所应遵循的原则,判断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仁”则是其中全部内容的核心,是君子一切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结合时代需求,借鉴君子品格培育大学生人格,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借鉴“仁”,培育有仁爱之心的大学生

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仁”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君子品格的根本,将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内容引入高校课程思政中,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一,理解“仁”的基本内涵。“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穿越五千年的社会文明史,“仁”的意义已从传统的理论逐步升华为“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而修身立本”的高度。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导大学生从爱父母、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做起,培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让世界充满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第二,践行“仁”的内涵。古代君子人格的评判标准,不但要看他怎么说,而且要看他怎样做。《兴化县志》载,清代郑板桥任潍县令时,遇到灾荒,“人相食”。他决定“开仓赈贷”,有人怕担责任而出来阻止,可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他果断地“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他爱惜百姓,“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了这样的仁爱之心,在关键时候做出爱民的行动。据此,引导大学生注重平时的修养,特别是言行举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仁”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一是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乐于助人、帮助身边的同学和陌生人,形成仁爱的品德。二是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培养仁爱品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就是好事,就是对他人有利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例如,“雷锋精神”就在于做好一件又一件小事,如送迷路的老人和孩子回家、在工地上帮助工人、在火车上打扫卫生,等等。其精神内涵就是拥有一颗爱心、助人之心。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有父母親人爱护着,在学校里有教师呵护着。为此,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爱自己的人身上体会、传承“仁爱”美德,并作用于社会,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借鉴“义”,培育安民济众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

“义”是传统道德之一,讲究正当性、正义性,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品格。社会是复杂、多元的,因此“义”的内涵也是多元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借鉴“义”培育安邦济众、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义”。古人讲的“舍生取义”,是值得赞美和继承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的“义”是大义,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公共利益。高校应结合时代需求培育大学生“义”的品格,引导大学生清晰地认识新时代的“义”。

第二,培养敢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求真务实、努力担当去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最大的国家利益,也是新时代最大的“义”。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的精神,就是为大“义”增砖添瓦,让大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以古今先贤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讲“义”的青年人。古今有作为的人都是“义”字当头,特别是在“义”“利”面前,他们都能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生以载义”“以义立生”,因而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义利”观。大学生在学校里,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评优评先、评补助金、实习就业等活动中,都可能会有利益冲突,不同的取舍体现一个人不同的胸怀和气度,应引导大学生以古今贤人为榜样,做一个讲“义”怀“义”之人。

第四,培养义德,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基因。爱国主义表现在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家乡、大好河山、文化、习俗等的无比热爱和坚决捍卫、无私奉献的“大义”上。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义德,就是循序渐进地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植于大学生心中,教育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培养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其成长成才过程中,使其成长为忠诚的爱国者。

(三)借鉴“礼”,培育谦和守纪的大学生

华夏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明的进程中,“礼”起了很大的作用,且“礼”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一个社会里,“彬彬有礼”“谦谦君子”“儒雅之士”“绅士淑女”等,总会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文明乡村”“文明城市”“文明国家”的建成,需要每一个人做出努力。青年大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应当讲文明、讲礼仪,为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第一,学习礼仪,将“礼”内化于心。中国是一个讲“礼”的国家,不但在处理家庭,而且在处理人与人、对外关系上都讲“礼”。但必须认识到,今天的礼仪与古代的“礼”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差别。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礼仪规范,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讲文明、有礼貌。例如,对待老师、对待同学、对待接触到的人,有礼节、不粗鲁,讲道理、不蛮横,有温度、不冷淡,等等。

第二,学习规则,培养守法意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如此,社会之所以是社会,是由每个人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这是一个有序有机的系统。大学教育是成人教育,规则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有学校的校规校纪;在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规范;在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我们去遵守。应教导大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再到遵守社会秩序,例如不闯红灯、礼让斑马线、不翻越护栏、先出后进等,从而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第三,学习谦和之礼,培养虚心好学的态度。“礼”的品德包含“谦和”“谦让”之义,“礼之用,和为贵”。待人以礼,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吾师”等,这些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就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对老师、同学怀有尊敬之心,以谦和的态度为人处事,才算做到“礼”,才会有所收获、不断进步。

(四)借鉴“智”与“信”,培育明辨是非且诚信的大学生

“智”和“信”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智”侧重于能力,“信”侧重于做人,都是人应当具备的重要品格。是非观是价值观的核心,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石。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借鉴“智”与“信”,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诚信品格,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需求。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明确分辨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例如,偷盗、欺骗、欺诈是不好的,是坏的,必须坚决摒弃;而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缺课不听、找人代替,与社会上的假、恶、丑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大学校园里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不“智”、不“信”的表现。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明白事理、明辨是非、讲信用、祛虚伪的人。对此,要引导大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好知识,增长本领。这里的“本领”是指“智”,不仅指专业知识,而且指价值观念、人文知识,要追求高尚、反对低俗。大学生要有人生追求,志存高远,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一份知识,就多增长一份能力。例如,清华大学某研究生在北京动物园里用硫酸泼狗熊“做试验”,就是不“智”的表现;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是缺乏善恶是非观的结果;网络发达的当下某些大学生上当受骗(如网贷),也是缺乏“智”的体现。

第二,讲信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不过时,具有时代意义。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黏合剂和市场经济的基石。提高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形成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高校要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格,例如:考试不作弊、作文不抄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人交往,坦诚相见,不故弄玄虚。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性的人。

第三,“智”“信”兼备,服务社会。孔子说:“君子不器。”即大学生不要学做工具,而要学做人。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有“智”、有“信”、有目标、明善恶、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追求真诚,反对造作,追求信用,反对欺诈,努力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

总之,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础。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大学生的重要源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小文.君子人格三谈[N].中国青年报,2020-02-17(2).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蔡元培.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C].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注: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研究”(XP018043);广西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五行音乐疗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05J17087)

【作者简介】熊素玲(1977—  ),女,山东潍坊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申晓晴(1980—  ),通讯作者,女,广西桂林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学。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儒家大学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