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和理论体系

2021-04-23刘立刘磊孙楠

科学文化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刘立 刘磊 孙楠

摘 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科技思想中国化和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科技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思想;创立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从科学技术本质论、功能论和价值论,知识分子政策论,科技战略政策和体制改革论,科技发展道路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普及论等几个维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核心要义和理论体系;认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技思想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1-08-03

作者简介:刘立,1964年生,湖北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辩证法、科技政策学。Email:liuli66@tsinghua.edu.cn;刘磊,1976年生,江西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创新管理。Email: gxuliulei@163.com;孙楠,1992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Email:sn17@mails.tsinghua.edu.cn。

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MYB01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与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研究”(項目编号:17AKS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中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在科学技术创新事业和领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科技思想中国化和时代化,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  历史阶段和重大理论成果

经典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1)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借鉴龚育之、石仲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200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2009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划分,本文提出,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创立了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科技思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毛泽东科技思想继续延伸,进而形成完整的毛泽东科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同时邓小平科技思想进入准备和酝酿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2012),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改革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技思想,简称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2],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文提出从以下主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探索性地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并进行概括和总结:一是科学技术本质论、功能论和价值论,即党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社会功能和价值是什么的论述;二是知识分子政策论,即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思想的论述及其实践;三是科技战略政策和体制改革论,包括中央顶层科技战略政策(含科技方针和目标)、科技体制改革、中长期科技规划等重大主题方面的论述和实践;四是科技发展道路论,包括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举国体制,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国际科技合作,党的领导等主题的论述和实践;五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普及论,即党关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普及的论述和实践。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技术事业的百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尤其是放眼新时代的现实,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下,科学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经历了从落后到追赶,经历了从跟跑状态到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状态,经历了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整体提升的阶段。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居第12位,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3],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到2050年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二 毛泽东科技思想

1. 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就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提出了以下鲜明的命题:

(1)科学是人们向自然界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1940年2月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提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那里得到自由。朱德、陈云等共产党领导人论述说:科学是促进“工农各业的发达,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和正确利用,企业的正确管理”的“伟大的力量”,科学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的工具”,是“国力的灵魂”[4—6]。

(2)人民科学:科学为人民服务

1949年党提出了“人民科学”的思想。1949年6—7月,在筹备中华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会议上,朱德提出“科学转向人民”;叶剑英指出,只有在人民政权下,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科学才能真正叫做人民科学;周恩来指出,要使科学为人民服务,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鲜明而尖锐地指出美国科学技术“为资本家服务”的本性,他说:“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7]

1950年党再次强调“人民科学”思想。朱德、周恩来等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中讲话,强调改变旧中国时期孤立分散的个人研究和散漫自由的作风,加强科学工作的计划性,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农业、工业、国防和文化建设。《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更明确认识了人民科学的性质与任务,更好地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法”([8],页37)。社论还提出:“新中国的科学工作应该成为群众性的事业,应该把科学理论与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把专家的智慧和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工作与群众的生产工作结合起来。这是科学界的努力方向。”([8],页38)

(3)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虽然毛泽东表示自己不记得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详见后文),但是他也论述了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等同志在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即《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而准备制定《1963—1973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9]

2. 团结、教育、改造和使用知识分子

在革命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提出了很多正确的论述。193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的人民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由此引来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和制定了团结、教育和改造以及使用知识分子的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56年2月)总结历史说:“党中央在全国解放以前和以后,都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规定和执行了关于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8],页170)同时期,党中央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从海外回国,到1957年海外回国学者超过3000人,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1951年中国开始了“思想改造”运动。10月毛泽东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0]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曲折。1954年3月,中央在《对中科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强调:团结科学家是党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政策。科学家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必须重视和尊敬他们,必须争取和团结一切科学家为人民服务。《批示》对科学家做了正确的判断,指出:“经过解放后四年多的教育,我国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愿意接受党的领导,在科学工作上做出一番成绩,贡献给国家……为此,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中央这个《批示》是建国初期正确阐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文件之一([11],页61)。

周恩来总理在代表党中央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政策。报告说:“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运动,“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指出,我们党应该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就是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必须尽一切努力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同时尽一切努力尽可能迅速地给以进一步的改造、扩大和提高,使这种改造、擴大和提高的速度和规模能够真正符合我们国家的各方面伟大发展的巨人式的步伐”([8],页146,147,150)。毛泽东主席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实现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8],页167)。随后,1956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指出:“我们必须认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8],页170)由此可见这时期党对知识分子作出了正确的估计和判断。

随后,党中央作出了对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1],页81)。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在怀仁堂向知识界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者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主张百家争鸣([8],页197)。陆定一这个讲话,是当时党中央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出的详尽而透彻的阐述([11],页81),对科教文艺界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1981)指出“长期间存在”的“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包括“思想改造”时期,1957年开始的反右及其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2],页60—62)。同时,我们党也不断地同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反复的斗争,进行纠错纠偏([11],页61)。比如,1954年3月中央在《对中科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尖锐地指出:以挫伤他们(科学家——笔者按)的自尊心的方式,科学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得不到保证的状况,“现在在某些地方,在某些程度上仍然存在着,这种状况是不能允许的,必须坚决予以改变”([11],页61)。

党对“左”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61年《科研十四条》、1962年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在广州科学和文艺会议上的讲话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以及1975年邓小平抓科技整顿,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左”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的斗争,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向科学进军,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

(1)中国科学院和“五路大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立即对已接收的旧中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及其所属研究所,以及延安的自然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彻底的改组和重建,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的主要任务被规定为:“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13]

后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为“火车头”的“五路大军”科技体制。1956年“十二年科技规划”构建了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和系统,即由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四个方面。“在这个系统中,科学院是学术领导核心,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两支重要的力量,地方研究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助手。”[14]该规划重申要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用最大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供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后来,中央先后设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工业委员会等管理机构,成立了一批国防研究机构。于是中国形成了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央产业部委所属科研院所、地方科研机构与国防研究机构的科技研究体系(即科技“五路大军”)。

(2)新中国早期党的科技政策体系初见端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科技政策主要体现在1954年3月中央发布的《对中科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该《批示》提出了团结科学家的政策,明确科学院是全国科学研究的中心,提出了学习苏联的方针。这个《批示》是“建国以后全面奠定党的科学政策的初步基础的第一个文件”文件全文参见[15];文件起草过程参见[16]。([11],页13)。

(3)向科学进军;制定和实施“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战略号召。中央先后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前者负责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后者主要掌管新技术的鉴定、采用和推广为了统一领导全国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这两个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统管全国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全国性的重大科学技术任务。从此国家科委(1998年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成为我国科技体制的重要主题。。以聂荣臻为书记的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集中全国600多位高级科学家从事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据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1956年10月29日):“规划文件,由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和近百个苏联专家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讨论写成。”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方针。该规划提出了一个基本任务: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8],页274,275)。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创举”([8],页21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技规划,是最早的、系统最完整的科技政策。该规划开创了“规划科学”的模式,开创了科技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典范。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执行,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就。该规划提前五年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之后,1962年中国制定第二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暨十年规划,提出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科技方针。不幸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十年规划的执行就被迫中断了。

(4)曲折及纠偏:“科研十四条”

在“向科学进军”的征程中,我国科技事业和知识分子政策也曾出现了重大偏差和曲折。为了“纠偏”,1961年中央出台了“科研十四条”,即《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1961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的科研十四条,聂荣臻《关于当前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以及中共中央的批示,对当时重大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如红与专的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保证科学研究工作时间問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讲话中,提到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提出了包括“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等详细具体的政策意见,受到了广大科技界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久由于“左”的错误尤其是“文革”,科技事业和知识分子政策再次出现重大曲折。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科技领域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2],页380)。十二年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努力使我国科学技术工作逐步走上自立的道路([8],页225)。1959年,苏联政府单方面地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党和广大科技人员反思以前过分依靠苏联的偏差,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和方针。

“自力更生”是我国科技事业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一个宝贵经验。聂荣臻在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时指出: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这个自力更生的方针,应当说是逼出来的,是一件大好事[17]。1999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时,提出“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18],页164)。

与此同时,我国坚持学习外国先进事物,争取外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文艺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2],页41)同时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用。”([12],页41)《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一直重视对科技的领导。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建立了党组[19];为加强党对科学家的团结和领导,中央宣传部设立了“科学处”[20]。十二年科技规划启动后,建立了以聂荣臻为书记的包括宋任穷、张劲夫、范长江、于光远等为成员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8],页223)。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组建了特别能战斗的“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取得以“两弹一星”为典型代表的重大科技成就的一个重要的经验([14],页163—166)。

5.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并对“科学的”作了说明:“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的。”这“三个主张”,反映了毛泽东对科学精神的简要概括[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重视科学普及的体制建设。1949年9月《共同纲领》提出:爱科学;普及科学知识。 同年11月,文化部设立科学普及局;1950年8月,在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业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科联”)的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普”)成立;“全国科普”成为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和组织管理者,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对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工作领导的指示》,要求全社会重视科普工作,在全國掀起了以工农兵为对象的科普出版工作、展览、电影幻灯片放映的热潮。 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全国的科普事业,延续至今。

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思想

1.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部分内容主要依据[21],页158—16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曾一度被认为是毛泽东主席在1963年12月听取聂荣臻汇报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时说的话,收录在《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这本内部资料中。作为邓小平1975年抓科技整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在初稿中引用了这个句话。1975年9月26日,胡耀邦向邓小平、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谷牧等国务院领导汇报《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邓小平对《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理论基础,为被戴有资产阶级“臭老九”帽子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脱帽加冕,邓小平说:“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22]

然而,邓小平就《科学院汇报提纲》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毛泽东说,他不记得自己说过这样的话。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还是说:我不记得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为了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找到理论根据,文件起草组要求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科学工作》;“汇报提纲第二部分中所引用的毛主席关于科技工作指示的出处”是龚育之协助胡乔木编辑的。起草组查核于光远等人在1963年聂荣臻向毛泽东汇报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时所作的记录。然而,在他们的记录中都没有找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后来这句话就从《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中删除了。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邓小平指导撰写的包括《汇报提纲》在内的三个文件被当作“三株大毒草”被批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被认为是伪造毛主席的指示,是“唯生产力论”。

1975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开启了第一个阶段,这一观点为后续指导科技工作和经济整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是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去世,随后“四人帮”被粉碎。邓小平复出后,1978年在“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并以此作为理论根据,论证科技工作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邓小平于1978年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点,是拨乱反正开始的一个内容,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向四个现代化实行战略转移的一个依据。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龚育之先生认为,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间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的“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等观点。据龚育之考证,198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宴请外宾(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时候,而不是在正式会见的时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点,成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的一个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龚育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科学技术论研究,并提出五个层次说([21],页158—166)。第一个层次,是科学技术工作层次。这个论点是形成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思想的理论源头。第二个层次,是经济发展层次。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和政治发展层次。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来立论,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23],頁275)。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23],页275)。这是一个关于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配置、关于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这个广大人群的阶级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及关于党同这个广大人群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等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结论。第四个层次,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较量这个层次。龚育之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是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社会主义。第五个层次,是世界发展、时代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个层次。邓小平同志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看现时代、看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2.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左”的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为端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长期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1],页59)。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中,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理论基础,阐述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定性问题。他说:“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末,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 邓小平论证后得出判断:“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估计([11],页65),成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依据,实现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范式转换”。

针对知识分子政策可能出现的摇摆,党和政府及时发布了政策。比如,1983年国务院批准科技界继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六条政策界限,其中提到:不要把当代人类创造的新成果当作异端邪说、资产阶级当衣炮弹;不能把与领导同志意见不同说成是“同党不保持一致”;对自由讨论和自由选题研究,不要把这些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8],页772)。1990年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分子政策,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先后讨论了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政策的通知》(1990年8月14日)([8],页864),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是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8],页8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政策。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14],页35)。2008年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24]。

3. 从“面向、依靠”到“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

(1)1985年“面向、依靠”方针

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国家科委研究并拟定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即《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1981年2月23日)。1981年3月16日,国家科委党组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汇报后进行了讨论。会议一致认为《汇报提纲》很好。同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这个《汇报提纲》。转发《汇报提纲》的通知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方针。”1982年国务院领导人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简称“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

1985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邓小平提出总的原则: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20],页107—109)。是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

1985年《决定》确立了中国科技政策的新范式,即“面向、依靠”范式,从国防导向的科技政策转向经济导向的科技政策;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范式。在这个范式下,中国科技体制从高度计划性体制向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的体制转型。

(2)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以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相应地将走向全面推进、配套实施的新阶段。

1995年3月,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在《关于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致中央的信》中对江泽民同志说:“大家恳切期待您的讲话中明确使用‘科教兴国战略的表述。”[25]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充分肯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在“面向、依靠”的基础上,增加了“攀高峰”。该文件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讲话,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14],页47—63)。

此后,党和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的政策。1996年,國务院颁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199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同年教育部实施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计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3)2006年“自主创新”战略

2006年,党和政府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纲要》确定了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深入地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综观新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先是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后来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科技体制发生了深刻的改革。

4. 走自己的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邓小平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6],页3,4)。并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6],页4)。

新时期科学技术事业,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走自己的路”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胡锦涛在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就表现为“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7]。

在走自己的道路的同时,党强调我国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邓小平强调: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26],页4)。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把国际上通行的实践和国际惯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如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这一时期,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5.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邓小平始终强调“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江泽民指出:“应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并论述:“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 他提出: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14],页191)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28]。

新时期科学精神具体而生动体现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9],它们已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科普政策出现了重大进展,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事业的发展。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成为新时期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顶层文件。2002年6月,《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科普工作的法律文件。这部法律吸收了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四科”: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是我国政府发布的第一个面向科普工作的中长期规划,是全面论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四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包括: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30]。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指的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构成了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是在科技创新工作层次,该命题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思想、战略措施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在经济发展层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第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发展层次,要实现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核心在创新,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第四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层次,只有坚持和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赶和超过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第五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层次,该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理论的新贡献[31]。

在价值论上,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做到科技创新为了人民,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民,科技创新成果也要为人民所共享。“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32]

2. 人才是第一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人才以用为本,要因类施策,重点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

习近平提出: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2021年“科技三会”又提出: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30]。

关于知识分子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33]: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他提出:对知识分子,要“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33],页7)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八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这些规律性认识,并不断进行丰富发展[34]。

3.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1)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35];时隔一年,中央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36],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的多次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多次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

(2)“四个面向”科技方针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把“三个面向”扩展到“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37]。习近平在2021年“科技三会”上再次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30]!

(3)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并为科技体制改革指出了大方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还指出: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他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38],页56)。

对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习近平提出:要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從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同时,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8],页66,67)。“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原则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深化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2021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方向,包括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4. 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科技三会”上发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动员令。他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科技创新事业中,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38],页35)。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崔禄春论述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科技观指导下形成的道路,是一条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道路,是一条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为根本指向的道路[39]。

习近平多次强调“新型举国体制”,在2021年科技三会上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做到“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38],页1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30]。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培育战略科学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采取“点将配兵”模式。

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要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习近平多次提到“非对称”赶超战略。我们对非对称赶超战略进行了这样的解读,那就是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环境和态势来说,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利用我们独特的优势,采用不被竞争者所知的非常规策略战略,策略战术、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实现超越竞争者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非对称赶超思想的核心要点,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所谓“变”,“变”,就是要准确地识变、科学地应变、主动地求变,就是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相反,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极有可能陷入技术发展的战略被动境地,错失发展的机遇。当科技处于“人有我无”这种状况,就是“卡脖子”技术的情况,需要采用“非对称”赶超战略突破之。当科技处于“人无我无”的状况,就是所谓的科技“无人区”,需要勇闯无人区,实现“人无我有”,下好先手棋,抢占科技制高点。

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习近平强调: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32]。

走自己的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要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網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

5. 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科普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科学精神。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希望院士们,要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提出要“恪守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中,再次强调科学精神。习近平指出:“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40]

2019年5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30]。

习近平关于科学普及的论述构成了新时代科普观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的讲话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该论断包含两个重要的论点,一是“两翼论”,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是“同等重要论”,即“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普观的与时俱进。

2021年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新时代科学传播和普及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新时代我国公民及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 结语

本文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科技思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思想等历程,从科技本质论、价值论和功能论,知识分子政策论,战略政策和体制改革论,科技发展道路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普及论等几个维度考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核心要义,构建了其理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提出并坚持:(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3)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以“四个面向”为指针,全面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解放和激活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4)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采取举国体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同时,努力争取外援,推进国际科技合作。(5)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弘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普及,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将进一步中国化和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 人民日报, 2021-07-02: 1.

[2] 王沪宁在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 担负起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N]. 人民日报, 2018-5-31: 1.

[3] 习近平.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 求是, 2021,(6): 4—11.

[4]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 新中华报, 1940-02-28.

[5] 朱德. 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N]. 解放日报, 1941-08-03.

[6] 陈云. 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 新中华报, 1940-03-15.

[7] 崔禄春.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1, 12.

[8] 周恩来.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胡维佳. 中国科技政策资料选辑(1949—1995)(上)[C].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9]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51.

[10]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84.

[11] 龚育之. 龚育之党史论集(上卷)[C].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12]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3] 庞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35.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518、519.

[15] 胡维佳主编. 中国科技政策资料选辑(1949—1995)(上)[C].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100.

[16] 何祚庥. 追求革命, 追求科学[A]. 《走进龚育之》编辑组. 走进龚育之[C].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0. 38.

[17] 操秀英, 刘垠.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纪实 壮阔东方潮 创新强国路[N]. 科技日报, 2021-07-01: 01.

[18]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9] 王扬宗.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学院[N]. 中国科学报, 2021-06-29: 02.

[20] 张藜, 赵涛. 科学处与新中国早期的科学领导工作(1951—1956年)[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5, 36(4): 385—397.

[21] 龚育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71, 373.

[2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4.

[2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4]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498.

[25] 宋健. 世纪之鹄: 宋健文稿选集[C].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2. 126, 127.

[26]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7]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6月23日)[N]. 人民日报, 2008-06-24: 02.

[28] 胡锦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6月7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3.

[29]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85.

[30]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N]. 人民日报, 2021-05-29: 02.

[31] 刘立.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十个重要论断[J]. 人民論坛, 2017,(10上): 20—22.

[32]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N]. 人民日报, 2018-05-29: 02.

[33]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4]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 人民日报, 2021-09-29: 01.

[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36]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7]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39] 崔祿春.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溯源[J]. 党的文献, 2017,(5): 86—90.

[40]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 15.

Developing Marxism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ese Context: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LIU Li, LIU Lei, SUN Nan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phase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for the past 100 years, to develop Marxism thought on S&T to Chinas contexts keeping with the times, producing Mao Zedong Thought on S&T, Deng Xiaoping Thought on S&T, thoughts on S&T implied in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s Important Thought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n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se Chinese versions of Marxism Thought on S&T from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value of S&T; the policy ideas on intellectuals; the strategic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S&T system;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S&T;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 summarize their key statements and build their theoretical system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s realizing a new historical leap of developing Marxism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hinas Context.

Keywords: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s Context,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