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智慧在文本“笑点”中生长
2021-04-22杨树亚
【摘 要】文本解读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的文本教学,教师要寻找文本中的“笑点”,引导学生在“慢读”中感受故事人物的语言智慧;也要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打开文本语言的“包袱”,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言语思维;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33-05
【作者简介】杨树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京,210019)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旨归。言语智慧的生长,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外显。好的阅读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又能促进其言语积累的丰厚、言语能力的提高,甚或言语思维的发展、言语智慧的孕育。
然而,当下一些语文阅读课堂常常“板着一副面孔”,中规中矩,缺少生趣。一些教师常运用习惯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用语套路”之中,让学生按照模板,进而批量化地生产出一些习作套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多了点,感性体验少了点;对知识的机械训练多了点,顿悟发现少了点;死记硬背的“痛点”多了点,会心的“悟点”、开怀的“笑点”少了点。一些语文阅读课已经沦为学生阅读生活的鸡肋,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
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了三篇阅读文本:文言文《杨氏之子》,精读课文《手指》,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三篇文章聚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不仅有趣,学生喜欢读;而且有味,值得学生细细品读。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为《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是《漫画的启示》,又给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抖了两个“包袱”。因此,本单元的语文学习应该是一次妙趣横生的阅读过程。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妙趣横生的阅读过程中不能一笑了之,妙趣之中,不仅要生发出情趣,更要生长出理趣,甚至智趣。学生要在一个又一个的文本“笑点”中或莞尔、或捧腹之余,留下回味,产生思考,形成顿悟。这样的阅读才会留下痕迹,形成烙印,化为能力,升为素养。
一、解读:找准文本“笑点”,让阅读能够停下
本单元的三篇文本各不相同,有文言文、现代文,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也有选自国内和国外的文章,但每一篇文本又都紧紧围绕单元的人文主题。“风趣和幽默的智慧”的人文主题在文本的内容或故事情节中不时闪现。解读三篇文本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于文字中的“风趣和幽默的智慧”,发掘文本的“笑点”,让阅读能够暂时停下,进行细细品味。
1.《杨氏之子》解读。
《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时期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语言简练含蓄,隽永传神。《杨氏之子》选自其中的《言语》,属于“机智应对”的故事。通过一件小事、一组对话,一个小孩子活泼泼的机智形象跃然纸上,并且这一“普通人”一直流传至今。文章围绕首句中的“甚聪惠”展开叙事,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孔君平“逗得有趣”。看到“杨梅”,想到“杨氏”,立即幽默“逗娃”:“此是君家果。”说得似乎“一本正经”——这的确是杨家人端上来招待客人的水果;细品又“颇不正经”——杨梅也姓杨,跟你一个姓,是你杨家“人”。揶揄打趣让孔君平平添了几许亲和力和幽默感。
九岁的杨氏之子答得更加有趣。首先,杨氏之子的回答是一次“妙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用姓氏逗我玩,我用姓氏“回怼”你。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动声色,就把“球”给踢了回去。其次,九岁的杨氏之子的回答不只是“妙答”,更是“秒答”——“应声答曰”,寥寥四个字,把杨氏之子的机智应对完美地呈现出来了。这没有细节的“素写”,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个九岁的聪明小孩儿,在脱口而出的“回怼”之际,会有一副怎样的可爱神态?这是文本的空白,更是教师可能生长教学智慧的美好空间。
2.《手指》解读。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常常以简朴的黑白线条,配以点睛的画题,表达对世事的关爱、同情,初看貌不惊人,再看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就如他的画作一样,选择最熟悉的题材,运用最质朴的语言,流淌最风趣的情感,充满人间烟火味。统编语文教材四下的《白鹅》如此,本单元的《手指》也是如此。
初读,丰子恺把手指写活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在丰子恺的文字中,再寻常不过的手指,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有了生命,有了姿态,有了性格。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把一个事物写活很简单,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加上一两个有生命含义的词语就可以了。但是,像丰子恺一样用“只有他想得到的语言”,把手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地写活,是值得我们细细咂摸的。
再读,丰子恺把文字写神了。在丰子恺的笔下,文字如他的漫画一般,不仅有生命,而且有画面感:食指的姿态没有其他三指“窈窕”,中指处处“养尊处优”,无名指和小指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不需要太多笔墨,“窈窕”“养尊处优”“附庸”三个词语就把作者心中想要描摹的“手指”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关键时刻丰子恺又不吝笔墨。为了写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丰子恺这样描摹:“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又这样表达:“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这是在寫一根手指头吗?这分明是在刻画一个任劳任怨、不求所获的“劳模”形象。
三读,丰子恺把文章写绝了。好的文章是曲径通幽的,在迂回环绕的情节和文字中,会让读者看到不同的风景,发现隐藏的惊喜。当读者读到文章的尽头时,又豁然开朗,甚至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丰子恺在文章最后写道:“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原来,丰子恺不只为了写手指,“醉翁之意”尽在这点睛之笔中。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结尾既不显生硬,又没有硬贴标签。回望文本,前文中多处暗藏着作者的“醉翁之意”:“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这就像刘备三顾茅庐时所见到的隆中风景,就像曹雪芹给《红楼梦》中一众女子所起的名字一样,都暗藏着作者独特的心思,需要读者用心细读,才能打开“包袱”,解得其中味。
3.《童年的发现》解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的“风趣和幽默”闪现在哪儿呢?
一是闪现在故事的情节与语言中。在梦中飞行,“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这似乎是许多人童年梦境的“标配”,是童年生活最有趣的部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又是许多人在懵懂无知时故作深沉的追问,是许多人童年生活的又一标识。作者痴迷于这一颇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作者“绞尽脑汁思考”为什么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些童年的趣事,是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过的记忆。这些叙述趣事的语言,活泼而又充满童趣。这些情节与语言体现着作者的“风趣和幽默”,是学生愿意亲近,也必须亲近的阅读内容。
二是闪现在误会时的自我调侃中。童年不只有开心与欣喜,委屈和泪水让童年的味道更加多元,也让童年的记忆更加深刻。“被轰出教室,站在门外”,面对委屈的费奥多罗夫“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作者颇有“笑看云卷云舒”的自我解嘲,这让童年时的童心、童真、童趣自然地从文本语言中流淌出来。委屈、误会时的自我调侃与解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种幽默与风趣——冷幽默。
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这体现的不仅是言语能力,更是言语智慧。解读文本的过程,首先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就是要发现作者的言语智慧,寻找打开文本言语“包袱”的密钥。
二、教学:寻找最佳路径,让“包袱”得以打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要素的落实应伴随两重境界:“读懂风趣”是感受的第一境界,“学会风趣”是感受的更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三篇文本的不同“笑点”出发,寻找不同的路径读进去,感受风趣与幽默;搭建平台读出来,学习风趣与幽默。在“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思维得以生长,言语智慧得以孕育。
1.在精妙的语言中,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智慧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打开作者故意隐藏在语言中的“包袱”,从中触摸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
《杨氏之子》的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准停顿,读通句子;借助注释,读懂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故事中的对话,打开故事中的“包袱”——风趣与幽默的智慧。学生通过“此是君家果”的逗趣,感受到孔君平的幽默;通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应答,感受到九岁杨氏之子的回答之“妙”;通过对“应声”一词的丰富理解,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仅是“妙答”,更是“秒答”。在这样的感受中,文本的“包袱”被打开,故事的风趣和幽默得以闪现。
散文《手指》中到处散布着风趣和幽默的“包袱”。但是,散文不能“散着教”,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中暗含的线索,把散布的“珍珠”串成“项链”进行教学。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因此,作者在描写时努力写出“独特的这一个”。
作者笔下的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食指“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中指“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出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读懂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是打开文本语言“包袱”,感受作者“风趣和幽默”的路径之一。
手指的作用各不相同。大拇指作用多多,其他几个也毫不逊色。食指“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中指“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把手指的作用一一呈现。教师要通过语言中的“笑点”引导学生感受手指的作用,享受风趣幽默的语言带来的阅读快感。这是感受作者“风趣和幽默”的又一路径。
2.在独特的样式中,学习谋篇方式。
好的文章常常追求“建筑之美”。文本语言是建筑的材料,文本样式是建筑的方案。阅读具有建筑美的文章,不仅要入乎其内感受材料的质地,更要出乎其外,审视方案的独特。一篇文章由内而外的建筑之美,也体现在作者融入文本中的一些“包袱”。这些“包袱”需要教师适时打开,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质地”,欣赏文本样式的独特。
《杨氏之子》虽然只有短短55个字,但依然不失建筑之美。整个故事围绕“甚聪惠”叙述,运用最具朴素之美的总分结构。“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三言与四言交替出现,整个句子具有明快的音律之美。文中這些具有建筑之美的“包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
作为一篇散文,《手指》形神俱美。其中,“形之美”如丰子恺的语言风格一样,大道至简:总分总的结构样式,“先写样子,再写长处,补充短处”的描写顺序。大道至简的“形之美”,学生可以自己体会。更值得关注的是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让文本平添了许多神韵,恰到好处且不显累赘。这样的“神之美”,是作者抖出的文本建筑的“包袱”,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开,让学生看见其中之美,读出其中之味。
教学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童年生活以及文本语言的风趣、幽默。文中有两组作者与老师的对话,极富建筑之美:对话语言自然分行,省略了很多提示语;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准确地表达出了人物情感的变化。这是叙事类文本惯用的谋篇布局的样式,是文本中暗含的文本样式上的“包袱”,值得学生停下脚步,用心体会。这样,学生对待略读课文才不会浮光掠影、雁过无痕地大略一读。
3.在语言实践中,展示言语智慧。
本单元的三篇文本,閃烁着作者风趣与幽默的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展语言实践性活动,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发学生的言语智慧。
如教学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时,笔者针对文本篇幅短小的特点,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内,精心安排了两个环节,在“1+X”的阅读模式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环节一:拓展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笔者在课堂上拓展了这样一则故事: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杨氏之子》的阅读经验通读这则故事,然后讨论“故事的‘笑点在哪里,九岁的徐孺子聪明在何处”。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打开文本的“包袱”,发现徐孺子的言语智慧。
环节二:交流现代人智慧应答小故事。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莫泊桑的故事:一位贵夫人傲慢地对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东西。” 接着,又有学生给大家讲述了歌德的故事: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路。
在这些故事中,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笑点”在哪里,主人公的言语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言语智慧,从而发展自己的言语智慧及言语思维。
再如,在《手指》一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笔者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安排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一是欣赏相声《五指争功》,助力学生打开思路,为仿写寻找“笑点”;二是提供范文,让学生阅读例文《五官》,为仿写搭建支架。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例文中哪些描写让你读到了‘风趣和幽默的智慧?《手指》一文中,你最喜欢哪些‘风趣和幽默的智慧?”两个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好的教学,就是在这样“精读+助写”的阅读模式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孕育学生的言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