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当行为信息解码及有效激励策略探析
2021-04-22李敏霞
李敏霞
【摘要】正面管教理念提出学生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本文借助正面管教的“错误目的表”工具解码学生行为信息,并运用正面管教的理念——不严厉不娇纵,和善而坚定地给学生有效的激励以塑造学生自信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关键词】正面管教;不当行为;信息解码;激励策略
“正面管教”理论主要是侧重于相互沟通的一个教育体系,在班级管理上通过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方式实践管教学生。这种坚定又和善的德育方式,对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和价值塑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通过激励,教师的激励亦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两种激励方式均以尊重、理解以及协商这三项内容为基础,才能产生激励的有效作用。
学生作为实时变化的社会自然人,有其自我的个性化思维观念认知,而个人认知亦会受环境和语言等因素刺激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获取成功感,但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尤其是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网络的大信息量冲击,令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而且自我控制力较差,意志品质较为薄弱,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或伤害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自闭、焦虑、偏执,而这些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容易发生语言甚至肢体上的冲突;为对学业过分担忧和迷茫等等。随着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逐渐加重,有学生出现厌学、上课走神、缺作业、迟到早退,违反课堂纪律甚至逃学辍学等一系列不良行为。“正面管教”主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处理问题和困惑,而非专权地使用负激励方式管控他们。“正面管教”的激励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变“问题”为机会,同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和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
一、“正面管教”下的中学生不良行为信息解码
1.关于“正面管教”的理论阐述
“正面管教”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教育方式不宜太严或者太骄纵。”自卑与超越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卑是追求优越的动力。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也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所以追求优越感有不同的方向和方式。“父母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努力沿着一个有益的和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优越感的追求。”因此,每个孩子的行为均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其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学生,他是通过不当的行为来追求归属感。我们不应当只是简单苛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应当看到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意图,允许孩子犯错误,并把犯错误视为转化引导的好时机。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是在爱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简·尼尔森是“正面管教”理论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主张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和坚定融为一体,坚定而和善,维护学生的尊严,给予学生尊重。简·尼尔森把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严厉型、娇纵型和正面管教型。显然严厉和骄纵都容易让学生以极端的方式追求自我的优越感,而和善和坚定并行的正面管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笔者在任教学校做了一份《中学生面对正负激励心理反应》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学生和师长相处的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第6题 你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从上在学生调查问卷中表得知,骄纵和严管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超过80%的同学希望与老师的相处能以尊重为基础。
2.借助“错误目的表”解码学生不当行为信息
阿德勒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四大需求:一是被关注;二是追求权力,期望拥有决策权;三是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四是具备技能和能力。据此,“正面管教”理論认为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需求有如下四种:寻求过分关注、寻求过度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正面管教”通过上述四种心理需求分类的“错误目的表”有助于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学生“不良”行为(亦称为挑战行为)的心理动机,并帮助我们“和善而坚定”地解决学生的挑战。
2.1 Mistaken Goal Chart不良行为目的表
2.2学生行为信息解码方法与步骤:
当教师遇到学生的各种“不当”行为时,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步骤对其行为的心理动机作出解码分析。问题的方向明确了,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给予有效帮助的同时还可以构建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正面管教”下有效激励策略运用
教师激励是常见的一种德育方式。有效的激励能帮助学生塑造自信而健康的品格。“正面管教”提倡无论是正激励(夸奖)或者负激励(批评教育)都应该在一个民主和善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在爱和尊重的环境中发生的激励都能发挥得更好。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和善而坚定;有助于学生感受归属感和价值感;长期有效;培养学生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良好品格。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中学生面对正负激励心理反应》,对如何运用有效激励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识别学生行为的内在需求,聆听学生内心的呼唤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将“错误目的表”内化于心,切忌将“错误目的表”公式化,要结合学生实际行为和情感变化,不能妄自专断,在解码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
第13题 如果你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你会采用以下哪种方式?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尽管77%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做好每一件事引起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仍然有个别学生(3%)会反其道而行。教师在处理过程需要积极的“暂停”,给自己留有一点空间去思考学生的真正所需。
2.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和善和被尊重,在和善的氛围中坚定地表达观点和给出指引,言语真诚,切忌虚词浮夸,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真诚的帮助。
第3题 当你上课走神被发现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