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递进,培育公共参与素养

2021-04-22肖凤杰

关键词: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肖凤杰

摘要:公共参与,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归属。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情境代入、议题探究和课题实践,从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认知和公共参与能力三个层次,分层递进,逐步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议题探究;课题实践

公共参与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最后都要落实到公民公共参与的行为上,因此,公共参与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归属。教师不妨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情境代入、议题探究和课题实践,从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认知和公共参与能力三个层次,分层递进,逐步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一、情境代入,激發公共参与意识

从“情境”的本义来看,“情”有“感情”“情趣”等主观指向,“境”是指构成和蕴含在情景中的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关系。可以说,“境”中有“情”,由“境”生“情”。

情境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情”“境”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例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时,笔者以2020年春节期间,数万名医务工作者放弃休假重返岗位、赶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创设情境。由于学生都亲身经历了疫情,对于身边的凡人壮举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他们结合所见所闻,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懂得了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每个公民都要具有的责任和担当。这意味着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得到了激发。又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时,笔者以学校110多年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多语种办学的文化特色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校史、了解校史,访谈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办学历史及学校文化。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体会小到校园文化发展、大到民族文化创新,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外来文化中交流借鉴的道理。立足情境搜集材料、访问调查、参与讨论和设计方案,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此外,情境创设还应立足于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新挑战、新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变迁。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七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笔者创设了“模拟政协”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从社会治理角度以模拟政协提案的形式提出政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统筹协调2021—2025年的发展布局。以最新时事热点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关注时代变迁。立足于这一情境,学生可以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协商民主的意义,而且获得了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二、议题探究,升华公共参与认知

议题是连接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的纽带。以议题为中心,开展逻辑推理和认知思辨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沟通对话中,升华公共参与认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议题首先要有思辨性。思辨之“辨”,有辨别、辨析、分辨之意。思辨可以通过基于逻辑和经验的思考完成,亦可通过辩论来完成。议题的思辨性,强调议题要有辨别分析的价值,能帮助学生在自主辨析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厘清错误的观点,在比较鉴别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笔者设计了“权利与义务:我们怎样当家作主?”这一议题,请学生探究是否存在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权利和义务都是有限度的,权利超过限度就不为制度所保护,甚至可能构成“滥用权利”;而要求义务人做出超出“义务”范围的行为,同样被制度所禁止。在权利和义务的资源分配上,权利人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享有社会利益,在享受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义务人也不可能永远承担社会的不利和损害。制度的统一体中,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二者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不可能存续。对议题的思辨促使学生明晰,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能随意放弃自己的权利,要在社会生活中懂得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议题探究中,学生获得了理性认识,升华了公共参与认知。

此外,议题还必须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表达不同的见解。开放性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分析公共参与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六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笔者设计了“法治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议题,请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法治保障;调研国家在处理当前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垃圾分类)时,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学生经过课前的搜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并寻找对策,从而深刻理解了法治与生活、法治与道德的关系,认识到在建设和谐家园的过程中,国家的法治建设以及公民的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性。通过议题探究,学生不但升华了公众参与认知,而且习得了公共参与的方式。

三、课题实践,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课题,即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特指依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在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中,了解课题研究的程序,遵循规则有序参与课题事务,也是公共参与素养的题中之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学生微课题研究小组,实现“活动内容课程化”,让学生借助课题实践,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

首先,课题要来自学生的生活,并具有探究的意义。例如,随着“抖音”“快手”的走红,短视频行业迎来了春天,俨然成为行业新宠;但是资本涌入、巨头布局又让短视频行业面临无序发展的局面。如何让短视频发展的春天继续?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组建了课题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运用经济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政治生活中立法机关立法、政府监管和公民政治参与,以及文化生活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知识,分析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痛点,为短视频行业破局提出对策,并对短视频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预测。在实践中,学生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走进社会组织、国家机关等场所,亲历社会事件,提升了自身的公共参与能力。

其次 ,课题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科研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例如,结合“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的课题研究,笔者带领学生课题组走进苏州博物馆,在调查研究中探讨新时代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学生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博物馆文物经常遭到破坏的问题提出了“公民政治参与”对策:通过听取社情民意、社会听证会等方式让公民参与到博物馆管理政策的制定中去,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发动公众参与民主评估,通过电子信箱、电视访谈和民意调查等渠道评估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扩大民主监督,及时调整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在课题实践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题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而且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公共参与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编号:JS/2018/02/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同友,谭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

[2] 朱开群.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4).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新闻跟帖中的话语表达与情感宣泄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