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扶贫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美育建设创新性研究*
2021-04-22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艺术扶贫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为了促进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美育是艺术扶贫的关键步骤。“美育”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美育重在建设。
作为当代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发挥专业特色,结合艺术扶贫、美育建设时代特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基层组织精神建设和群众生活中对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实际需要,创新思路进行“艺术扶贫”,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意识实践服务活动,为广大群众带去丰富多彩、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为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艺术扶贫和美育建设是目前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从脱贫攻坚看,艺术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部分。十九大明确了中国扶贫脱贫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2020年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缓解文化贫困和艺术贫困,是改变农村地区精神落后的重要保证,并有助于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结合十九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运用美育建设,扎实推动艺术扶贫工程,丰富艺术扶贫内涵,充实艺术扶贫活动,增强农村群众对艺术扶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和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实现我国伟大复兴,最大胆、最艰难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泛、最深远的基础还在农村,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挺身而出,响召国家的号召,深入农村,推动艺术扶贫战略的实施,创新进行美育建设,夯实艺术扶贫本质。
音乐、美术和设计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各种艺术形式的互动构成了艺术扶贫的时代性、民族性、必要性。各种艺术形式及其时代精神的视觉表现是有条件的、合理的,在农村现实中,农村人民的生活,以更加多样、有效的形式,在“智力”“审美力”“培养文化”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美术的教育功能,应该更加现实地支持“美学”和培养“灵魂”,更好诠释的“文化+”“艺术+”或“+文化”“+艺术”,促进乡村建设,为农村和文化贫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美育建设尚存在可完善之处
(一)仍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实际上工作不扎实,内容虚、实效少,偏离了“艺术扶贫”的本意,没有给当地带来真正的实惠或者动机不真诚。建设农村就要建设农村里的人民,我们要努力把改善民生做到最根本、最基本、最实惠,让人民获得更多幸福和安全的感觉。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改善民事。
(二)需进一步正确诠释艺术扶贫的内涵与本质,完美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相对贫乏和文化自信缺失之矛盾。大学生下基层进行美育建设的本质,不仅是给人民群众给人们带来喜闻乐见的艺术享受,更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要深入农村进行艺术扶贫,传递真善美,输送正能量。以广大新农村为基地,不断提高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汲取大自然的营养,进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服务大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创造美,把优秀的艺术传播到农村。发展扶贫,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建立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美育建设创新之处
(一)依托网络,实施动态化的时代美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运用“互联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完成效果美的羽化,进行“云演奏”“云合唱”“云舞蹈”等,做到“云扶贫”。
当前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疫情当下响应国家号召,正是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从线下扶贫到线上扶贫的质的飞越与进步。贫困地区要抓住这个时代给予的机会。为了缓解贫困,要利用互联网络的思想,推进“互联网+”与扶贫工作的融合,寻找“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要加快网络思维的开发,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改善扶贫的准确性,创造扶贫新局面,确保中国经济下一个“浪头”会是“精准扶贫”。如:安庆创新推出“黄梅戏+互联网+扶贫”的艺术扶贫新模式,做了好几个专场演出,共吸引150万人次在线观看,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传播黄梅戏,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安庆提出的新模式反响剧烈反映了“互联网+”是时代的选择和产物,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特殊时期,不间断地为农村送去艺术,送去文化,加强其美育建设。
(二)结合地域特色,汇聚活态化的形式美
1.根据不同主体和需求,表演的场所将不局限于各村文化大礼堂,而是深入家家户户,去开展“庭院小剧场”,为不方便出门的年迈老人,为留守而没有机会基础艺术的儿童,用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技能更直观的给他们送去温暖,足不出户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福利,提升精神需求,用大学生的大学生将以其优秀的文化基础进行艺术扶贫,深入第一线、发挥正能量、接受时代感,进行丰富多彩的代表先进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创作、创新,为美育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
2.建立艺术院落,当地文化和现代美术融合,使古老的村庄变得焕然一新,散发新鲜活力,“使艺术村庄”的名片熠熠生辉。在农村中渗透美育时,应保持开放性与传承性,既要在美育上与城市保持同步,又要体现出乡村独特的文化价值。根据不同村庄特色和个性,结合艺术专业知识,用艺术照亮村庄的角角落落,为不同村庄设立不用定位。如:浙北地区安吉新农村建设,根据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旅游业蓬勃发展,搞好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依据各地特点,也可以设梨园、书吧、工坊,在村庄中村民可以学习老艺人的剪纸技巧、雕刻技巧,还可以跟一群喜爱戏曲的票友一起咿咿呀呀唱上一段。让村民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美育思想教育,提升艺术审美水平。也正是村庄地域、文化差异,会使每个艺术院落各具独特的美景,也会吸引汇聚青春学子、艺术家前往进行艺术帮扶,揭起艺术扶贫、美育建设的高潮。
(三)深入民间实践,创作真态化的内容美
1.深入民间,进行节点设计与演出。依托艺术“尚美”载体,以艺扶贫。贯彻落实艺术扶贫活动部署,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村民及相关项目负责人员,了解民之所需,结合人民群众文化背景,以己所长,发挥专业特长,进行绘画、摄影,绘制出具有村落特色的节点标志,并配上相应的宣传标语,最后进行手工装裱,通过定格艺术的语言增强乡村美育建设,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响应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演出方面,使演出雅俗共赏,内容的更贴合各村特色。利用大学生所学先进知识与技能,进行高质量的设计与演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不同的村庄展现出自己独特之处,让人一来到这个的村庄就清楚发现艺术的碰撞与艺术扶贫、美育建设的成效。汲取优秀民间营养,改变旧观念,创作新作品。
2.建立幸福驿站,在幸福驿站里,有阅览区、电影院、棋牌室,村民们可以看看书、听听戏曲、下下棋,让村民有“第二个家”。为丰富其精神生活,可依托党员先锋户创评等载体,全面发动全村的党员和志愿者,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开展一系列助老敬老的红色服务活动。为村民和孤独老人提供戏曲演出、书法课堂、美术实践等,让其有机会了解艺术提供了平台,在这愉快的学习、汲取美育的养料,推动思想美育建设。扶贫工作的目的不应只是经济教育数据上的 帮扶和改善,更要关注乡村的个体感受,当地人的幸福感。以基本保障为前提,精神世界的影响,美好生活动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以满足精神的需求,也是扶贫工作重点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建立高校与地方“请进来,走出去”常态化的新机制
1.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走出学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艺术扶贫,育人性之美。古人云“乐者,德之华也”,美育建设作为艺术扶贫工程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音育情,以美育德。
多方位考虑受众群体,明确艺术扶贫、美育建设的主体,汇演主体不局限于演出团队,鼓励村民来积极参与汇演,走进艺术和美育,一起作为表演的主体者、参与者;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村民真正的受益于艺术。创新艺术扶贫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完善艺术扶贫的模式,践行“第二课堂”,既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使专业知识得以实践,又服务农村,增强农村群众对艺术扶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农村人民的精神需求,践行美育教育。
2.与地方高校建立常态机制,扎根新农村丰沃土壤,以美育促创新,育人文关怀之美、艺教之美。如:与地方村庄保持联系,建立美育“请进来”,大学生“走出去”的常态模式,
可以进行定期演出,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工具常联系,建立接地气的群聊,在群里中,鼓励村民对大学生艺术扶贫团队提出建议与想法,在群里中,让大学生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村民、村庄,通过多次、反复的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更完善的美育传播、艺术熏陶,为美育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