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与国考背景下的思考

2021-04-22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幼儿教师设置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重庆 408000)

教育部长陈宝生说: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突破口,达到筑牢根基、正本清源、体系重塑、保障落实、质量提高,建设目标一流教师教育。检验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就是“师范专业认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确保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资格通过率是提高就业保障和社会办学声誉的有力佐证。

一、社会转型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一)国考对幼儿教师基本素养要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途径只能是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考试合格。这说明了教师职业的严格准入,教师队伍质量有了保障,相应地对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办学也有了考核指标。根据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考点分析,发现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要求“多才多艺、能跳会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国家对师范专业的专业认证,明确了培养的目标导向

2018年,教育部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师范专业须进行专业认证,明确了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要求,强调了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教育情怀与师德培养、教育观念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解决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导向。

二、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迷茫

(一)重艺术技能,轻教育理论

在一些传统理念中,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只要会唱、会跳就行,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注重艺术技能而忽视专业理论课程。要纠正这一做法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传统看法与期待是“多才多艺,能唱会跳”,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专科层次幼儿教师更甚;其次,学生就业初期的艺术表现能力更易被招聘单位关注,且这种关注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具有引导性;第三,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也发现,学生更倾向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且艺术技能课程能让学生较多获得学业成就感。

不容置疑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教师时,课程设置中出现“重艺术技能,轻专业理论”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教育情怀与师德培养的缺乏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失职、渎职、虐童事件屡有发生,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回到问题的本质,是教师职前培养中师德培养的问题,是教师就业初期教育情怀的问题。反观各高校的师德培养与教育情怀培养中,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都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但却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情怀、师德师风是应该蕴含在各课程中的,教师的教育情怀、师德师风必须是全过程培养。

(三)课程设置脱离“认证标准”和“国考”

自2015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到2018年师范专业认证,相关文件的解读中都指出了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但因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还未开始进行专业认证,各院校参与认证没有目标,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对新文件、新政策不熟悉,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出现不符合办学要求的情况,也使得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有力抓住人才培养的重点,尤其缺乏根据学校特点对认证标准的解读,办学无特色。

三、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和国考背景下课程改革设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必须对应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等七大核心素养等相关要求。各高职院校应经过广泛调研社会与行业需求、专家指导后,制定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此制定课程结构、安排课程,提高培养质量,达成培养目标,形成专业建设闭环。

(二)改革课程设置的模块结构比例

通常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模块结构涵盖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类专业课程(理论基础和艺术技能)和教育实践课程(含实训、见习、实习)等三大板块,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学前教育课程应大致分为基础课程(6-8门)、核心课程(6-8门)、拓展课程,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设置,必须紧扣国家要求、行业需求、幼儿园教学改革进行。

幼儿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不再停留在“能唱会跳善画”的艺术技能上,而应加强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教育与心理理论、学术研究的能力。故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和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要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增加教育实践课。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既不能矫枉过正,还必须在强调教育实践的同时,增强教育实践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诊断。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自2016年,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不再停留在3-6岁,幼儿园的教育服务也延伸到低龄段幼儿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时代发展的前瞻性,如0-3岁婴幼儿教育、6-8岁幼小衔接等有关课程与实践。

(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好理论、加强艺术实践

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中,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将教育理论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程分两条线进行,缺乏交叉。一是因为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师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认识,二是因为教育理论课程教师偏重理论讲解中忽视艺术实践。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初期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出现所谓的“纯理论”“纯艺术”,无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要解决这个问题,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兼顾教师专业化和双师素养。比如《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等领域课程,由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和艺术类背景的教师共同备课,相宜得彰。

(五)适当增加自然科学类的课程

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取得需要考《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根据对《综合素质》考点分析和学生参考经验,学生在科技常识、文学常识、天文历法常识、传统风俗礼仪常识、地理等常识性知识上出现了知识空白。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公共课程,确有必要。

(六)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学生教育情怀的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多个文件明确规定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高职院校师范生培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应该是蕴含在3年的课程中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精神与文化特质,传授高尚的师德师风。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路径

(一)以“以人为本”为基准,探讨人才个性化培养

我们课题组在检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一个现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本科化,仅仅只根据高职院校学分和学年的不同,减少理论课程,增加艺术技能课程。忽视了高职专科层次本专业学生的应有要求。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因坚持“以人为本”,在体现院校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认知需求,探讨人才个性化培养,满足行业需求。

(二)以“1+X课证融合”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履行职业的能力

2019年国家三部委共同发布《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1+X”指的是: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就业面向,“X”不仅仅只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为了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就业面,帮助学生获得职前就业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应坚持与时俱进,打造“课证融合”课程设置模式,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获取其他相关专业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

(三)在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同时,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

课程建设的中心是教师,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包含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艺术技能课程。然而部分高校存在承担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课程实施中难免空泛而谈;同时承担艺术技能课程的老师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局限,可能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本质理解缺乏。加之学科层面缺乏统筹,导致对专业理论基础和艺术技能课程的有机结合缺乏原动力。所以,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努力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职业生涯的“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百年教育,始于幼学。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是满足国家对师范专业的专业认证、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通过专业认证提高证书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学生自己。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素养,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情怀,注重传统文化、人文教育、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切实提高高职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履职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幼儿教师设置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栏目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