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2021-04-22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中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最终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但是,众所周知,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知识是比较薄弱的,对于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比较难以消化,这就好比给一个本身就消化不良的学生吃压缩饼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加上艺术是一门技艺类的学科,部分学生存在“重技轻文”的思想,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上,对待艺术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程,也就是靠期末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真正意识到艺术理论重要性的学生很少,即便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学好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内心想学好这门课程,但在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面前也会常感乏味。加上理论知识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并且要常常结合实践去总结和反思,要自己真正悟透了,读懂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这显然并不容易。理论课程的学习需要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没有“愚公移山”的坚持,没有“边学边用”的实践,是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理论的学习并不像技法一样,技法学会之后多加练习,效果可以立竿见影,而艺术理论的学习则需要不断探究和长期坚持。
一、教师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的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的教师是专攻技法,有的教师是专攻理论研究,学校在分配课程的时候,有的技法类教师也在任教理论课程,有的理论教师仅上理论课程,平时很少练习技法,也很少实践。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太利于《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一名优秀的艺术教师,必然是理论和技法双重并重的,当然这样的教师毕竟是不多的,加上每个高校的教师结构不同,课程分配也不同,在此也不做此类批判。无论是专攻技法还是专攻理论的教师,要想实现《艺术概论》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要有 正确的自我认知。教师必须要打破常规认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硬”。俗话说“打铁要靠本身硬”,艺术概论要实现有效教学,根本还在教师,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更新艺术知识体系。因为艺术概论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庞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各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都要熟练掌握。只有自身的知识水平过“硬”,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活”。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有的班级学习氛围好,教师应注重对知识点的挖掘和拓展;有的班级学习氛围差,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如通过即兴演讲、即兴辩论或者分组讨论等模式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下发达的信息时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查阅,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对教师和教材不会有太多的依赖,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毫无作用,相反,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将空洞的概念完全理解并且灵活运用,这是理论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每一届艺术生的特点不尽相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活”,一套方案用到底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了。当然,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让枯燥的艺术理论课堂“活”起来。
教师要“高”。艺术概论的任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必须要高。当下“课程思政”的引领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核心准绳发生了变化,艺术理论的任课教师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外,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性、思想性、文化认同感。如在讲到宗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梳理清楚,避免学生发生认识偏差。
二、教学内容分清主次
艺术概论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彭吉象、王一川、田川流等编著的《艺术学概论》,2019年初,《艺术学概论》艺术定位为“马工程”重点教材。此版教材中的内容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有所调整,在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内容上,相比之前的教材内容有所增加。而在艺术的类型内容上有所缩减。章节中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书中的插图也都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阅览,这些内容的增减和方式的转变,是结合了当前学生的实际和网络媒体。这些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授课也必须做出调整。
第一,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要分别对待。对于重点理论知识,教师要深入讲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要讲、但不要全讲,留一部分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对于难点知识,教师要层层剖析,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案例分析,尤其是案例分析,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果能够准确地找到例子,会大大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例子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的思考,去主动探索,而不是单一的灌输。总之,对于晦涩难懂的深奥理论,教师应多花时间去剖析,结合具体的作品和案例,甚至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去应用与实践。
第二,对于学生已知的知识,教师教学的时候只需点到为止,如文中讲到艺术分为哪几种类型,因为教师不可能把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知识点都讲透,教师本身也只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教师,所以在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时,则需要重点讲述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其他专业只需蜻蜓点水即可。
第三,对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看教材就可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只需帮助梳理知识脉络,主要还是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讲到艺术的功能这一节内容,学生通过教材就可以知道艺术的功能有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体验功能,但是知道了这些功能后,如何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艺术中的艺术现象,如何去评价艺术作品,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
第四,将艺术概论的内容结合区域特点和地方文化进行教学。如遵义,是一座历史名城,可以将红色文化结合到教学中,如“海龙囤土司城堡遗址”、遵义地区各个县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等特色文化,把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艺术概论的课堂,既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特点,又能指导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塑造出典型风格的作品。
第五,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三观的引导。通过艺术史上的典型艺术家的案例讲解,如徐悲鸿、齐白石等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再如《开国大典》《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典型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教学方法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主权”。
高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教师授课时,理论深度、哲学高度、历史广度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能掌握多少?面对枯燥繁多的艺术理论,教师即便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仍然存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的现象。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挖掘,学生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权,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才能让艺术理论的学习更有效、更持久。
注重“趣味”。如讲到艺术的发展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将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几种说法一一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记住知识点,即便记住了,也只是浮于表面,而不能真正地去思考这几种学说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如果教师用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开展一个辩论赛,辩题就是艺术的起源,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组选择一种学说作为论点,每个组设置5位辩手,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会主动去搜集论据,在搜集论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再到课堂上与别的学生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不仅可以发散思维,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合作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教同学们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并鼓励同学们多主动思考和多积极发言,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辩论中解惑、在讨论中巩固、在总结中梳理,学习起来有趣又有效。
注重“激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应一年开展一次大型的艺术类的讲演比赛,每学期开展一次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一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加以重视,激发艺术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通过比赛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常怀学习激情,有饱满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学一阵丢一阵、甚至是边学边忘。
注重“拓展”。艺术概论属于学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有时候难免会不够深刻不够全面。遇到某一难懂的知识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走进图书馆,搜集相关书籍对该知识点的阐述,而不是单一地从课本上去获取,课本的讲解毕竟有限。另外,每节课结束,教师可以推荐一本与该堂课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方法,倡导教师要从自身入手,了解教材定位、把握教材的主线、抓住学生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理论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必须要从理论课程入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多管齐下,各种方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