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民间舞蹈发展概述

2021-04-22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信阳民间舞蹈歌舞

(沈阳音乐学院,沈阳 110000)

河南省信阳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结合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在,你可以在这座城市同时欣赏到北方山岭的豪迈与南方溪流的清婉——大别山、淮河水滋润了这片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的土地。亘古以来,受中原文化,吴楚文化的影响,信阳孕育了其独具特色的淮河上游民间文化,也造就了信阳人民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朴素简装的行事风格以及粗狂外扬的舞蹈特色。

一、古代时期的信阳民间舞蹈

常年来,信阳都被誉为河南省中的“歌舞之乡”,其民间舞在河南省舞蹈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文献资料统计,信阳地区舞蹈共计十一大类(拟兽类、灯类、伞类、秧歌类、造型类、大道具类、小道具类、戏曲类、车船马轿类、革命历史时期类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歌舞),内含84个舞种,其中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有花鼓灯、地灯、花挑、伞舞、龙舞5种,其花样形式之丰富,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信阳民间舞蹈分布广泛,平原至山区,城市至农村无一不是信阳民间舞蹈发展的场地,尤以固始花挑、潢川火淋子等为盛名,其发展广博之势由下图可见一斑。

图1 ①

民间舞蹈的创造源于劳动生活源于百姓民众,其地势地貌、历史文化与丰富的人文经历也都赋予了舞蹈多彩的发展因素。

(一)地貌景观之印

自古以来,水是中华民族的魂,文化随着河流发展,精神沿着河流颂扬,而信阳就位于魅力富饶的淮河两岸地区,处于淮河的上流区域,其接湖北,临安徽,南毗大别之秀岭,北拥淮水之渊渟。山黛水漻,素为御暑之佳境,人杰地灵,向者闽台之祖基。

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酷似江南风光,也是茶叶种植的严选佳地,信阳民间舞蹈中的采茶舞的基本动律与动作元素多源于此因。而此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也造就了信阳山水清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的特点,成为宜居城市之一。丰富的地貌与舞种影响着民间舞蹈的生发,早期的人民常以鸟兽鱼虫的模型为道具,模仿其在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姿态,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民间欢庆的《狮子舞》,祈福的《春牛舞》,诙谐的《犟驴舞》等。而信阳固始县独具特色的“三花舞”中的花挑舞,其道具花挑上需要扎满艳丽的鲜花以此体现出盛产鲜花的固始县人民爱华护花惜花之情。同时毗邻湖北、安徽两省的神奇地理位置,也为信阳民间舞蹈带来南北交融的舞蹈文化特色,以豫南花鼓灯为例。豫南花鼓灯是地灯的再发展,观其表现形式,多为双数对表演,铜鼓锣鸣,歌舞兼具,表演起来好不酣畅快活。而其中代表性的三人固始花挑舞,丫鬟一角绕扇、推扇动作的抻劲儿都充满着南方柔媚的韵味,肩部的小幅度抖动都符合南方女子的温婉小巧气质。小姐一角虽身担花挑,翻挑转挑时都颇具气势,但其脚下步伐总是小巧灵活,多以碎步为主。北方之粗犷与南方之柔美的多元结合都呈现在信阳的民间舞蹈中,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历史文化之痕

南音之始“侯人兮漪”可证,淮河是夏商文化之滥觞,而西周,便是有迹可循的信阳历史文化发源时期——“西周时期,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文献认为至春秋时期,信阳逐步形成自己的地方文化。信阳民间舞中常见的道具丝巾与扇子,极有可能是古代巾舞、鞞舞的遗风流传。巾、鞞两舞属古代“四舞”。道具舞的形式早在我国原始时期就已出现,其更多的是为祭司舞服务。巾舞作为独立且完整的舞蹈形式出现源于汉代的“公莫舞”,舞人持巾而舞,魏晋盛行。鞞舞则为南北朝时流行舞蹈。信阳出土的楚漆锦瑟乐图、战国刻纹椭杯都记录了本地民间舞蹈的形态。此外,吴歌、楚辞,尤其是戏曲中的元素对信阳舞蹈的影响也都有载可证,如“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魏书·乐志》),又“‘清乐’者,南朝旧曲也。永嘉之乱,五都沦丧;遗址旧制,流落江左。宋、梁之间,南朝文物,号为最盛。人谣国俗,亦各有新声。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旧唐书·音乐志》)。笔者王璐认为至今信阳民歌仍保留吴歌楚辞的风韵,皖腔苏韵的余音,结合中州戏曲的特色,吸收昆腔京曲的唱念,发展湖广南音的风格,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特色。

在服饰上,《花鼓灯》“腊花”的大长裙,以及《十把扇子》男角的抓髻发饰、蓄发绾髻的造型,丝带结衣等迹象都表明信阳民间舞蹈受明代乃至明代以前的风俗影响颇深。

二、革命时期的信阳民间舞蹈

信阳民间舞蹈的十一大类中,有一类为革命历史时期类,这一类歌舞在战争年代往往作为鼓舞激励的最佳方式进行传播弘扬。在土地改革时期,当地妇联会就已经常组织妇女上街出演早船、竹马、花挑等艺术形式,边歌边舞,对《妇女闹五更》《李玉莲迈大步》《送郎当红军》《拥护红军歌》等革命历史民歌的宣传起了重大作用。逢年过节或红军取得胜利时更甚,彼时青年团、乡农会、宣传队都会和妇联会一起排演庆祝。如一九二九年农历八月卡房乡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军民欢庆了三天,期间演出了大量文艺作品,著名歌舞作品《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这次欢庆中所创造出来的佳作。

(一)战略要地鄂豫皖苏区文化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组织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建立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新集(今新县)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这片土地曾培育出多支红军主力部队,30多万中华儿女在此献出了生命,其中不乏包括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信阳籍将军。一九二八年春,鄂豫皖苏区各乡政府相继成立宣传队,跟随红军部队出征,主要负责在其后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文艺演出活动。其创作内容多为宣传教化所用,因此歌舞的曲词内容一般为描述农民悲惨境遇,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没落,地主阶级的肆虐残暴以及感召劳苦人民大众一起来参加革命。为贴合群众,曲调一般采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填以新词。在这样的革命背景之下,一系列以《八月桂花遍地开》《打商城》《穷人调》《反动派吵嘴》《空树技》《兵变歌》《乌鸦》《杜鹃》《十二月宣传歌》《送郎当红军》为首的代表性革命民间歌舞作品应运而生,其中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曲至今仍活跃在当地大大小小的舞台之上。

(二)体现鄂豫皖革命精神的民间歌舞创作

歌舞之初为服务劳动人民所需要,主要为抒发情感,并无明确的意识导向。而在近现代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国家历史背景下,为唤醒民众,传播革命思潮,歌舞作为一种最原始的沟通传递方式,也被搬上了政治化的舞台。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央文件的明确要求下,各地都开始进行有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的革命创作。毫无例外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也成为演出创作宣传要地。如北伐军女子宣传队、信南孩子剧团、四望山战地服务团、文化界战时服务团、五政六中宣传队、信阳平汉路南线宣传队、抗敌青年军团信阳实习队、光明话剧团、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豫南民运专员办事处宣传组、开封孩子剧团、开封邮政青年工作团都先后在信阳的这片厚土上进行过革命创作与演出。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革命歌舞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宣传内容上日益丰富起来:如争取白军下层官兵哗变的《寥棚卖柴》;反映妇女渴求解放的《妇女闹五更》《李玉莲迈大步》;揭露白军荼毒劳苦大众的《民国十八春》;歌领红军英勇作战的《送郎当红军》《拥护红军歌》等。由此,信阳民间革命歌舞的产生和传播已经成为当时苏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中国至今的信阳民间舞蹈

身为革命老区的信阳从未停止民间舞蹈的积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信阳民间舞蹈逐步丰富自己的表演形式,同一舞种之间的舞蹈动作、内容、样式皆有差异,大都边唱边舞。音乐部分多以锣鼓曲为主,演唱期间,有领唱、帮腔之分。在这些改编创新之下,民间歌舞逐渐走上舞台。

早在一九五四年,地灯节目《夫妻观灯》与花鼓灯节目《丰收乐》赴北京怀仁堂演出,获得当时中央首长的赞许,誉满京城;一九五七年二月,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围灯》《捻蟀》获奖并入选为全国汇演优秀节目;一九五八年河南省第三届歌舞汇演,歌舞《丰收乐》首次获优秀节目奖;一九五九年商城县将传统民间歌舞节目《一把伞》(即《刘二姐赶会》)改编为《花伞舞》,且代表我国出席世界青年联欢节,彼时获得银质奖;一九六○年全国职工业余汇演,歌舞《三把伞》荣获优秀奖;同年省第四届民间标准舞蹈汇演,《围灯》《丰收乐》《敬酒舞》《三把伞》《花伞舞》获优秀奖;一九八三年底,全区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时,有二十多个不同风格的民间舞改编后呈现在舞台之上,其中根据潢川县《火淋子》改编的《丰收乐》获演出一等奖,固始县的《花鼓灯》获一等奖、《花挑舞》,光山县的《打桑叶》,新县的《围灯》,信阳市区的《新春乐》,信阳县区的《采花舞》,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民舞《采茶舞》(信阳县自编)、《豫南花扇舞》市(文化馆段海鹰、张文兰创作)获演出二等奖;一九八四年三月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花鼓灯》《丰收乐》《扑蝶》《花挑》《编双草鞋送红军》,《花轿到门前》《花妹子》等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共获一,二,三等奖17项,为全省之冠;一九八六年舞蹈《花挑》《花轿到门前》参加全国音乐舞蹈大赛,获三等奖;一九八七年六月举行首届河南艺术节,本区专台歌舞《四季乐融融》获特别奖,并由河南电视台录制成专题片播出……此外,诸多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逐步成型并出版,其中最为详细的当属一九零零年由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出版的《河南省文化志资料汇编》第十二辑,其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介绍了信阳地区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电影、图书等类别的文化艺术发展以及其背后的苏区文化背景等。

近些年,在诸多位专家的努力下,信阳地方民间各传统文化陆续申遗成功,以致更多的人在学习、做研究、去传承,也有更多的人深入地去了解信阳这片土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以信阳师范学院为首的一系列深挖成果走出课堂,面向全国。2018年在信阳师范学院举办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品研讨会”中分别展示了教师冯燕、纪华林的非遗题材项目成果作品《淮水花挑情》《泥叫吹》。舞蹈《淮水花挑情》以豫南的花挑舞为元素,结合豫南地、淮河畔情结,展现了“打舞扇滚身”“端推扇”“扑蝴蝶”等一系列信阳民间舞蹈典型动作。舞蹈《泥叫吹》以淮滨老艺人数十年保护与传承省级非遗“泥叫吹”的原型,进行舞蹈的艺术化编创,在结构和表现上别具风格特色,展现了泥叫吹的厚重历史。这两个“深扎”作品让信阳本土文化焕发出光彩。

四、结语

信阳民间舞蹈可谓是河南省舞蹈文化中的领军者,虽地处中原,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伊始便颇具淮河文化特色,是南北风格兼具的奇特文化产物,而后,革命根据地的设立,又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民间舞蹈发展蒙上了一层政治面纱,风格性浓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追寻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地方文化自信——2019年度信阳非遗花挑舞、泥叫吹等项目参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归其所有,信阳地方舞蹈文化的生发与最终展现的都是信阳人民质朴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操。但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信阳民间舞蹈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详细资料记载的匮乏、代表性舞蹈稍为逊色、现代审美下导致舞蹈原始风格难以继续、传承人才的缺失流失等,这应当作为当下对信阳民间舞蹈研究的方向,合理的解决这类问题,是我们今后的目标。

注释:

①摘自《河南省文化志·资料汇编》第十二辑,舞蹈篇.

②诗名,出自《吕氏春秋 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

③河南省文化志资料选编[M].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1900.68-89.

④河南省文化志资料选编[M].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1900.68-72.

猜你喜欢

信阳民间舞蹈歌舞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信阳: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信阳:留得古村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