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质化图形”实验
——图形语言的“多感官”信息传达研究

2021-04-22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触觉嗅觉感官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教师,天津 300000)

一、“材质化图形”概念的提出及视觉信息“多感官”的构建过程

图形被看作是平面设计的最核心要素之一,这已在设计界达成共识,因此,“平面设计”这一名词在英文中被称为“Graghic Design”(图形设计)。平面设计领域中对图形的研究大都以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为理论依据来进行。在这部著作中,阿恩海姆主要从视觉形象入手,将事物的形象概括并提取出来,归纳成视觉图形进行研究。它主要涉及不同图形的视觉形象及构成关系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如平衡、重力、方向、分离、简化原则、结构与骨架、组合原则、重叠、形状、整体与部分、“图—底”关系、运动、张力等,以及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知觉力”。阿恩海姆指出,这种“知觉力”的产生是由人对物体形象进行视觉观察的结果,是视觉形象对人心理产生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当今的平面设计实践中还是教育领域中,只要涉及对图形的研究,多数人都会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将图形纳入纯视觉领域来分析。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在平面设计中,这种作为符号的抽象二维图形是否是图形语言的唯一形态?图形是否只能通过视觉感知来传达信息,而与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因素毫无关联吗?

关于这个问题,在一次平面设计课的课程中,我找到了答案。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在一张空白A4纸上表现出一个点”。10分钟过后,我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有人用铅笔画了一个十分小的圆点;有人画了一个稍大的黑色圆点中间套了一个空白的三角点;有人画了一个不规则的点;甚至有人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解释说,这是由线构成的点……诸如此类。绝大多数同学都想通过视觉形象告诉我“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点”,但唯独有一个同学的作品与其他的同学不同:他用笔尖将纸扎破,构成了一个点。他的这种具有“破坏性”的行为给了我一个巨大提示:普通的用笔描绘出的图形,图形本身独立的构建意义,它并不能与承载它的媒介——纸发生关联性,因此,用笔描绘出的图形只起到了视觉符号的单一功能;而用笔尖或其他尖锐物将纸扎破后所形成的图形,他不仅具有图形本来的视觉形象,同时还伴随着凹凸不平的触觉信息,甚至还会给我们“刺痛”的心理暗示,于是这个纸扎破后形成的图形就具有了多重感官信息的功能,我们可以将这类图形理解为是“材质化图形”,而多重感觉信息的传达方式则可以理解为是“多感官”信息的构建过程。在我们生活当中,材质化图形的例子有很多,下面我举一个图例予以说明。(如图1)

图1

图1中a图和b图同样是两个圆形。其中a图是一个作为符号的抽象二维图形——圆形,它具有视觉图形的基本属性,它可以作为一个绘画的圆形,也可以作为一个记号字母0,还可以作为一个符号表示圆月或太阳,除此之外它没有附加任何其他感官的信息了。b图是将平面的纸媒介进行了燃烧形成的一个圆形,纸的燃烧过程就是使材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时,b图就有了“材质化图形”的核心特征:首先,b图仍然传达了“圆”的视觉形象,承载了“圆形”的基本视觉信息,但除了传达了视觉信息以外,还传达了“灼热”“烫”“烟熏”这样的“触觉”和“嗅觉”的信息,而这些“触觉”和“嗅觉”信息不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而是我们通过视觉所唤起的“触觉”和“嗅觉”感官经验的记忆,我们就可以把b图称为“材质化图形”。

在“材质化图形”的整个信息传达过程中,视觉仍然起到了主导先锋作用,而“灼热”“烫”“烟熏”这样的“触觉”和“嗅觉”信息是由视觉而引发的人们的感觉记忆,当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时,触觉和嗅觉记忆同时发生作用。这样,在视觉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视觉就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感官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视觉——触觉——嗅觉”共同发生作用的“多感官”信息。

二、“材质化图形”构建“多感官”信息的成因及应用

“材质化图形”之所以能够构建这样的“多感官”信息,是由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人的感觉分为多种,除了我们日常所说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以外,还可以细分为接触觉、压觉、冷热觉、疼痛觉、运动觉、位置觉等等。但无论怎样细分,任何一种感觉的形成都是由大脑通过各个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信息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的对象具由不同的属性、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正是由于这些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配合才构成了的人有机生命体。因此,如果我们把某个单一的感觉与其他感觉完全割裂开来讨论,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我们生活中通过眼睛所捕捉到的视觉形象总会伴随着其他的感官信息,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当我们看到它的形象同时我们会联想到它的味道酸甜可口,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苹果切开以后,我们看到苹果的晶莹剔透、多汁的果肉,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流酸水”,这种刺激比刚才更加直接并具有刺激性:切开苹果后,实际上就是将苹果——果肉展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材质化”的过程,而由“观看”所引发的“流酸水”则是构建了“视觉——味觉”的“多感官”信息。

这种由“材质化图形”所构建的“多感官”感觉信息效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只不过这种现象非常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设计师在研究图形的视觉信息的价值同时也应当挖掘“材质化图形”的“多感官”信息的价值。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就强调了这种构建的“多感官信息的价值”,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如图2)

图2

上图是原研哉为“长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制作的节目表册”的设计。这个项目的设计要点主要是对纸的变革,将纸张进行了特殊工艺处理,松软的质地好像是一片雪地,然后再用特殊的工艺将各种文字印在纸上形成凹陷,这样当人们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就一下子联想起冬天人们在雪地里行走踩雪的记忆。文字部分在凹陷的纸上附上一层透明状材料,然后凹陷部分就好像是雪地部分融化形成冰的景象。原研哉将这种纸命名为“冰雪之纸”。这个案例实际上就是运用的“材质化图形”所构建的“多感官”信息传达原理,它既很好地传达了文字的视觉信息,同时,当人们阅读文字时很容易和“冬季踏雪”发生联系,既切合了主题又更加有效地传达了视觉信息。

另一个经典案例,则是中国青年平面设计师林韶斌为YaWei生物技术公司设计的茶叶包装《一缕茶香》。(如图3)

图3

这套茶叶包装上面文字和图案是经过烫烧后形成的,纸的燃烧过程就是材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些燃烧形成的文字和图案就是运用了“材质作为图形”的原理:当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字和图案时,并不仅仅看到了文字和图形本身,同时还通过人们看到燃烧的痕迹引发人们“烘烤”的感觉。于是人们就会把“燃烧”的痕迹和对茶叶的“烘烤”瞬间联系起来,通过这些视觉信息引发了人们对于茶叶的“烘烤”以及烘烤时散发的“茶香”的记忆,于是,我们通过视觉所阅读到的文字就成了“带有茶叶香味的文字”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是这种“多感官”信息发挥作用。这些燃烧形成的文字和图案的设计原理就是“材质化图形”,它将视觉信息的传达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三、结语

“材质化图形”实验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它们都有可能被转化成设计的语言。例如,生活中人们不经意间的活动所产生的印迹,就有可能转化成很有价值的平面设计语言,这些印迹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可视的图形,同时还承载多重感官信息,当这些不同的感官信息与视觉构建成“多感官”信息并传达给观众时,它就会对人们产生超出视觉图形以外的作用力,甚至还会引发人们对于某种生活场景或经历的记忆。这时,我们与“材质化图形”之间就不再仅仅是“认知——被认知”的关系,而是在潜意识当中产生了一种人与物的情感交流。同时,“材质化图形”实验告诉我们,对设计师而言应当带着发现与探索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将生活中常人看起来无价值的东西转化成有价值的设计语言,正如日本设计师植原亮辅所说:“我们所捕捉到的事物中有很多事没有价值的,真正困难的是把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趣味性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猜你喜欢

触觉嗅觉感官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超强嗅觉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船内船外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