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目标设计作业:误区与对策

2021-04-21卞津静

关键词:目标导向作业设计

卞津静

摘要:教学(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广义的作业是一种学习(教学)任务(活动)。依据目标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误区有:目标设置“泛化”,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设置“窄化”,作业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设置“常规化”,作业设计忽视学生的学习难点。相应的对策有:分解细化目标,双向定位目标,增设难点目标,进而紧扣目标设计作业。

关键词:目标导向;作业设计;《间隔排列》

教学(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期望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高效的教学必须合理设置、精准定位目标,并且紧扣目标展开活动。广义的作业是一种学习(教学)任务(活动)。因此,一方面,作业必须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展开),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完成)的评价,可以了解真实的学习状况,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由此,可以形成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互关照、协调一致、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教学循环。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一课为例,谈一谈依据目标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误区与对策。

一、误区分析

在备课中,一些教师常常参考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或网上现成的教案,从中“复制”一些关键的语句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常常比较“泛化”“窄化”“常规化”,从而导致作业设计出现问题。

(一)目标设置“泛化”,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泛化”的教学目标泛泛而谈,没有落到实处;体现了较为抽象(上位)的教学理念,而缺少较为具体(下位)的教学指引。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容易定位不准、流于形式,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

《间隔排列》一课,一位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由此设计了如下作业任务:

【作业任务1】

数、学……数、学。想一想:在这一排列中,假如“数”字有a个,那么“学”字有()个。

这一作业任务中,教师提供的情境是由“数”和“学”两个汉字组成的间隔排列。以抽象的文字作为情境,与更抽象的省略号同时出现,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陌生,会造成认知干扰——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知识的探究通常需要经历从对具体、直观的对象到对抽象的对象的过程。同时,情境中至少应给出连续两次同样规律的间隔排列,才利于学生观察发现。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出现了字母a。“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三年级学生并没有学过。因此,这个作业任务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学生难以完成,其也就难以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事实上,现场教学出现了冷场现象。

反思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相应的教学目标看似面面俱到,既有经历探索活动的要求,又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关键能力的要求,实际泛泛而谈,缺少具体指引,导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教学目标,滑向了“繁、难、偏、怪”的方向。

(二)目标设置“窄化”,作业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需求

“窄化”的教学目标更多基于教师“教”的考虑,较少基于学生“学”的考虑。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容易思虑不周、流于粗疏,偏离学生的学习需求。

《间隔排列》一课,一位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

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由此设计了如下作业任务:

【作业任务2】

用□和○组成間隔排列,有4个□,需要几个○?①摆一摆:四人小组合作,拿出信封里的□和○,把你们的想法摆出来。②画一画:将你们摆的○画在学习单(见图1)上并填空。③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是怎么排列的?

这一作业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发现间隔排列的排列特点、不同形式以及蕴含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很乐于这样摆一摆、画一画,也很快得出了结论。但是,课后收集并研究学生的作业单时发现:有的学生关注了○的个数,却忽视了“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特点,画成了“○□□○□□○”“□○○□○○□○○□”等形式;有的学生把给定的图形当作了填空,画成了每个方形里套着一个圆的形式;还有的学生没有读懂题目要求,以为是先填空,再画○,于是先随意填写数字,再把○全部画在□后面(甚至把○全部画在□下方),如填成“□(4)个,○(2)个”“□(4)个,○(7)个”等,画成“□□□□○○”“□□□□○○○○○○○”等。

看似精心设计的作业却没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不仅“泛化”,而且“窄化”,更多考虑教师知识教学的结果,较少考虑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导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偏离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偏差。

(三)目标设置“常规化”,作业设计忽视学生的学习难点

“常规化”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课标定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样的教学目标虽然表述清楚、层次分明、站位很高、理念很新,但是没有区分学习情况,忽视了学习难点。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作业,便无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低效。

《间隔排列》一课,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资料,发现很多教学案例中呈现的教学目标如出一辙,通常表述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对策探寻

(一)分解细化目标

针对“目标设置‘泛化,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误区,可将泛化的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几个分层推进的具体教学目标,然后,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作业。

《间隔排列》一课,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1分解细化如下:

(1)以常见、熟悉的生活事物为情境,感受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2)充分经历探索过程,通过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比较,感受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3)强化个性化表征,促进个体的数学理解,引发对同一规律的不同理解。

这样的教学目标层次清晰、指向明确、易于操作。目标(1)指向提供学生常见、熟悉的生活物体作为观察对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知识理解;目标(2)指向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过程,特别明确要经历的学习活动,如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等;目标(3)指向让学生通过个性化表征,促进知识理解。

由此,可以将上述作业任务1修改如下:

仔细观察图2,找一找,想一想:梨子有57个,苹果有()个。

我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作业任务相对于之前的作业任务,第一个改动是将情境中抽象的文字换成了具体的水果,紧扣目标(1);第二个改动是将情境中抽象的省略号改成了半抽象的长方形色块,便于学生很快找到间隔排列中所隐藏的信息,落实目标(2)中“充分”“探索”“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多少和“感受”间隔排列的规律的要求;第三个改动是增加了已知的梨子和苹果的数量,更便于学生观察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第四个改动是在问题中增加了学习指导提示语“仔细观察,找一找,想一想”,让学生有步骤、有顺序地经历学习过程;第五个改动是增加了理由阐述要求“我是这样想的”,紧扣目标(3)中“强化个性化表征,促进个体的数学理解”的要求。

(二)双向定位目标

针对“目标设置‘窄化,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误区,可将窄化的教学目标“双向定位”为“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然后,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作业。

《间隔排列》一课,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2双向定位如下:

教师目标:

(1)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和研究路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和交流;

(2)汇总小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大班交流,针对组内间隔排列规律的不同摆(画)法及分类,引发深入讨论。

学生目标:

(1)独立思考间隔排列规律的不同摆(画)法;

(2)小组讨论,学习其他同学的想法;

(3)对不同摆(画)法进行分类,感受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的不同规律;

(4)小组讨论不同分类方法,形成统一意见,向全班汇报。

这里,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教学过程设定,从提供问题情境和研究路径、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交流等方面指明了教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则针对学习过程设定,明确了学生需要经历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要做什么、怎样做,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形成呼应。

由此,可以将上述作业任务2修改如下:

用4个□和一些○摆出间隔排列的图形。①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②摆一摆:小组合作,用□和○摆摆看。③画一画:将你们的摆法画在学习单上。④分一分:这些不同的摆法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出来吗?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这样的作业任务相对于之前的作业任务,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首先是改变了问题情境的研究路径,由原来的“摆—画—说”改成了现在的“想—摆—画—分”。“想”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操作的内核。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是流于形式的教学活动,失去了思维生长的宝贵契机。因此,先“想”再“摆”比直接(随意)地“摆”更有价值。这里的“摆”是理性思考后的感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条理、有策略的“摆”。然后再“画”,将摆的结果画下来,让学生经历再度抽象化、符号化的思维提升过程,体会间隔排列规律的数学表达。不同的学生对间隔排列的规律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这些“个性化表征”将更好地促进其他学生的数学理解。最后再“分”,让学生把组内间隔排列两端物体不同规律的作品分类,向同伴汇报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结果,并尝试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数学的表达,使学生充分感受两端物体的不同规律,并对规律进行比较、辨析、抽象、概括。这个作业任务紧扣教师目标(2)和学生目标(3)、学生目标(4)设计,课上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组内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开充分的交流。

其次是突出了“同伴”的力量,更加顺应儿童自己的学习。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学习“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学习”,它总是学习者个体“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的活动。作业任务设计不仅要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更应促进学生基于小组的同伴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为中心”“顺学而教”。

(三)增设难点目标

针对“目标设置‘常规化,作业设计忽视学生的学习难点”这一误区,应深度分析学习情况,准确把脉学习难点,增设“量身定制”突破学习难点的教学目标,并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作业。

《间隔排列》一课,我们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线形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可以是线形间隔排列两端物体不同,还可以是环形间隔排列。因此,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探索、发现、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形式,弄清相应的数量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我们特别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

(1)呈现线形间隔排列和环形间隔排列的不同情境,观察、对比、分析、判断间隔排列的不同规律。

(2)根据间隔排列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此设计了如下作业任务:

【作业任务3】

(1) 如图3,男生和女生组成一一间隔排列。猜一想:每组男生和女生谁多?

(2) 如图4(实际为彩色,红绿相间的串珠),观赏与分析串珠,你有什么发现?

这里,作业任务的第(1)题呈现了三个线形间隔排列的情境,都是男生、女生手拉手排成一队,但是,呈现的男生、女生的位置各不相同:第一个情境两端被遮住,中间呈现了“男—女—男—女”;第二个情境右边被遮住,左边呈现了“男—女—男—女”;第三个情境中间被遮住,左边呈现了“男—女”,右边呈现了“男”。这样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探索线形间隔排列的可能形式,发现两端物体的不同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前两个场景中,男生、女生人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因为这两组线形间隔排列的两端人物至少有一端不确定,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第三个场景中,男生人数一定比女生人数多1,因为这一组线形间隔排列的两端人物都确定,都是男生。

作业任务的第(2)题呈现了一个环形间隔排列的情境,让学生观赏与分析生活中的串珠,从中发现环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肯定是相等的,进一步深刻理解线形间隔排列和环形间隔排列的不同规律。这样的设计同样紧扣教学目標3。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作业设计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目标导向情境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