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点评到大众刷评
2021-04-21燕玉涵
燕玉涵
有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吗?
两年前,大众点评曾在三个月内频繁更新了9次,这个数字背后充斥着改版的焦虑。然而改版之后的大众点评,多了视频和社区化功能,被大家吐槽既像抖音又像小红书。
在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在家里度(瘫)过了年三十和初一后,打工人们纷纷开始计划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当琢磨吃喝玩乐的时候,很多人的首选依然是打开大众点评刷一刷。
无论对于普通大众还是资深吃货,大众点评一直都是一款生活必备软件。
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区,饿着肚子不知吃什么好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点开大众点评,看一看附近的餐厅以及下面的评论,以过往的点评为参考寻觅到特色的馆子,避免踩雷。
随着用户人数越来越多,大众点评也开始发布“大众点评必吃榜”“大众点评黑珍珠餐厅指南”“xx城市热门餐厅”等一系列榜单,而位列其中的往往都是经过筛选的优质餐厅。
但很多大众点评的忠实用户却发现,如今的大众点评似乎更像一个商家的展示窗口,不仅有看起来就让人垂涎的官方图片,连消费者随手写的点评和配图都十分精致。
如果不是在一行小字标签中仔细寻找,你可能很难发现差评的入口。而在一些热门點评中,“彩虹屁”络绎不绝,不是“来xx必吃的一家餐厅”,便是“吃xx最正宗的地方”,即便往下翻上几页也都是清一色的好评,寥寥无几的差评就这样彻底淹没在了数以万计的好评中——这时我们才发现,这好像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大众点评了。
橙v逻辑
大众点评诞生于2003年,是全球最早建立的独立的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它的运营理念是: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商家的评论,好则誉之,差则贬之。
在大众点评网站上,消费者可以对餐厅的环境、口味、服务等项目进行打分点评,还可以推荐喜欢的菜品,提供人均消费额、餐厅氛围等信息。点评功能其实是为了消除消费者群体的信息不对称,这种针对特定餐厅而累积的点评可以为后面的消费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说,这些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实际上是大众点评的核心。
当用户注册成为大众点评用户,就默认是会员了。目前大众点评会员等级一共有8级,越高级别升级则难度越大。
成为橙V会员则需要用户注册满3个月以上,并在一个月内发表4篇100字以上并配3张图的优质点评才能从普通会员转为橙V会员。橙V的福利和权益比普通会员要多一些,最关键的是可以有机会抽中霸王餐,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写点评的动力。
但由此写出的点评是否还是真心实意的呢?
小文是大众点评的LV5级会员,为了维持VIP会员权益,她每个月都会像交作业一样写出至少4份点评。跟朋友吃饭时,她会粗略地为每道菜拍上一张“证件照”,再从别的点评里抄抄凑凑,交出一份自己的“凑数”点评。
像小文一样为了维持会员和抽中霸王餐凑数写点评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像完成作业一样写出的都是凑数点评,那这样的评价或许早就与大众点评创立之初的经营理念相去甚远了。
你以为成为橙V之后,会员的晋升之路就停止了吗?并没有,反而路途更遥远了。在大众点评的机制中,橙V会员被划分为8个等级。
假设用户每个月发表四条优质点评,加其他基础操作,每个月可以获得300个贡献值,从LV1升到LV4是3个月时间,从LV4升级到LV6需要17个月,LV6升级到LV7需要30个月,LV7升到LV8则需要50个月。因此,高LV等级的用户在大众点评的话语权是很高的。
这样一来,很多商家就会选择邀请大V用户到餐厅免费试吃,然后留下一篇颇具影响力的点评,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人。
而因为“拿人手软,吃人嘴短”,试吃又是免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点评也许很难客观公正。久而久之,这种模式使原本的大众点评变了味,甚至背后衍生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刷单灰产
去年9月,上海一家餐厅被曝出“活蟹换死蟹”。服务员先是给顾客选了一只活蟹,拿给顾客确认后本该交给后厨制作,但是她转头又把活蟹放回水缸里,从后面拿出了另一只螃蟹送进了后厨,疑似把活蟹换死蟹。
服务员的这个举动被同餐厅的一位顾客目睹并拍摄了视频发到抖音上。这件事在抖音上迅速发酵,很多曾在这家餐厅消费过的网友感到很气愤,就自发去大众点评上打差评。
一时间,这家餐厅的评论区就被网友的差评屠榜了。但是没过几天,大家却发现,这些差评都不见了,一些很久之前的好评都被顶到了前面。
还有网友在发了差评后,收到系统的提示以“内容涉及推广广告”为由不予展示。
像这样被莫名其妙删差评并不是个例,很多网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还有网友在发布差评后被要求提供消费记录,但提供了照片定位和刷卡记录后,收到的依然是“评价不展示”的通知。
如果打开某宝搜索“大众点评刷好评”等字样,依然会出现很多打着店铺装修、代运营等幌子的刷单店铺。
一条好评的费用根据VIP等级而区分,从几十到上百元不等,账号的等级越高,价格越贵。如果你拥有一个高V等级账号,一些商家甚至会主动找上门来,无需到店,只需将他们提供的图片和文案发布一篇好评,就可以收获几百元的报酬。
差评也可以被隐藏,某宝上的刷单店铺甚至还提供收藏、发布好评、刷访问量、删差评等“一条龙”包月服务。
其实早在2016年央视315晚会上,就曾曝出大众点评刷单的黑幕。专业刷单人员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将一个新申请的店铺刷到3颗星。
有人曾做过一次测试,以虚构的店面和地址在大众点评上申请了店铺,待第二天通过平台审核后,以6元/条的价格向刷评机构购买了100条好评。付款后两分钟,店铺就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好评,即使是虚拟店铺,也不影响评论中吹出“交通方便很好找、店家装修不错、菜式丰富”等多种彩虹屁,甚至连高清的图片都配好了。
就这样,通过刷好评,一个新建的虚拟店铺很快就从0颗星变成了3颗星,还上了平台的推荐位。
信赖消失
2015年,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为“美团点评”,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4年之后,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退出历史舞台。次年9月,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从“美团点评”简化成为“美团”,并表示公司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
在和美团合并后的第5年,大眾点评的名字便在美团“消失”了。随着“点评”二字消失的,似乎还有多年以来建立起的大众信誉度。
但,流量和UGC一直都是大众点评的核心竞争力。
2017年10月,国内知名移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了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其中,大众点评位列一线城市用户偏爱的移动应用TOP10榜首。个人移动设备终端价格在3000元以上的高消费力用户最偏爱的APP正是大众点评。
然而在2018年易观千帆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7月间,大众点评的用户留存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2018年4月到2018年6月三个月期间,大众点评改版了9次,其中两次是更新了“视频tab”和“+号”,完善了社区功能,目的是为提高用户黏性。但此举被网友媒体调侃“像抖音还像小红书”,并未受到用户的青睐,点评不再纯粹,次月留存率反倒降低。
曾经的大众点评是一款深受消费者信任的软件,店铺口碑全靠消费者和热爱分享的美食爱好者一点一点积累起来,评分是货真价实的。
但如今,这款软件正越来越失信于年轻人。花花回忆起她的踩雷史,“再也不敢无脑轻信大众点评的排名了,我曾经去了一家我们那个区排名第一的餐厅,去了以后发现肉都没做熟就端了上来,有些菜的口味甚至连普通都称不上,是真的难吃。”但花花说,她依然会继续用大众点评,只是那些好评要仔细甄别了,“毕竟小红书也一样,照片都拍得很网红,实际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大众点评在被美团吞并成为了财报表里的一条条数据后,逐渐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商家想尽办法去改善和竞争的早已不是菜品和服务,而是推广广告位和大V的好评。当有商家通过花钱买广告而获得效益,就会致使越来越多的商家不得不把精力和财力花在这上面,这样就形成了恶性竞争:商家被绑架,用户被欺骗,点评失去了意义。
当好评可以刷,差评可以删,真实的评价越来越少,这个曾经备受消费者信赖的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似乎丢掉了点评的初心。
没有了大众的点评,你还会用大众点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