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管理干预在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21谭鑫
谭鑫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静脉输液是指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 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治疗方式,以此调节机体代谢紊乱情况,促进病情恢复[1-3]。但此法属于有创治疗,会引起患者不适感和疼痛感,还可因对穿刺工作认知不足,出现恐惧情绪,影响输液效果,故需要采取合适的护理管理方式进行管控,规避风险因素,保障输液安全性[4-6]。以往临床中常应用基础护理管理干预,虽能管理输液流程、注意事项等,但具有局限性[7-8]。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静脉输液服务质量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基础护理管理干预已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服务质量[9-10]。综合护理管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该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护理人员46名,对综合护理管理干预在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护理人员46名进行分析,以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参比组(n=23)和观察组(n=23)。参比组23名:年龄25~45岁,平均(35.04±1.17)岁;工作年限:5年以下护理人员10名,5年及以上13名;学历信息:大专学历护理人员2名,本科及以上21名。观察组23名;年龄26~44岁,平均(34.98±1.18)岁;工作年限:5年以下9名,5年及以上护理人员14名;学历信息:大专学历3名,本科及以上20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从同一时间段内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展开研究,以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A组(n=23)和B组(n=23)。A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2~78岁,平均(50.06±1.34)岁。B组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77岁,平均(49.94±1.37)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比组护理人员应用基础护理管理干预,主要包括管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管理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护理人员应用综合护理管理干预。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成立综合护理管理小组。由该科从事静脉输液的人员组成,需要具备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对话交谈能力好的条件,均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学习,展开输液护理技巧培训,经过专业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管理服务,提升管理服务质量。②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组员需要对以往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影响因素,制订改进方案,并将其纳入现有规章制度内,为日后医护人员管理作参考;实施奖惩制度,对出现的管理不良事件进行溯源,找到相关责任人,对其扣除当月绩效10%作为处罚,提升医护人员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对表现优异者,适当给予奖励,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③展开护理管理服务。穿刺前护理管理:组员需要了解患者文化水平,根据其具体理解能力简化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地为患者进行讲述,提升患者认知水平,减少陌生情绪,积极配合输液工作;营造温馨舒适的输液环境,每日进行清洁消毒,打开窗户通风,让患者呼吸新鲜空气,维持心态平和,提高输液舒适度。穿刺过程中护理管理:组员需要关注患者面部表情,了解患者情绪状态,疏导不良内心情绪,提高穿刺配合度和成功率;做好消毒工作,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固定好输液管道,避免脱针、脱管情况。穿刺后护理管理:管理患者肢体动作,避免牵拉管道或针头,降低脱管现象;加强输液过程巡视,预防不良输液事件,保障输液安全性。④评价护理管理效果。需要定期对组员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制订改进策略,不断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对管理后的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工作能力、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统计。
①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静脉输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静脉输液操作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的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②工作能力:包括对话交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输液技术能力、安全防护能力,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的工作能力越强。
③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调查问卷,分值90~100分表示对管理服务很满意,分值70~89分表示对管理服务较满意,分值0~69分表示对管理服务不满意。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很满意患者例数+较满意患者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管理后的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s),分]
组别静脉输液理论 静脉输液操作观察组(n=23)参比组(n=23)t值P值95.38±4.42 91.09±4.51 3.258 0.002 95.43±4.45 91.16±4.57 3.210 0.003
2.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强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组别对话交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输液技术能力安全防护能力观察组(n=23)参比组(n=23)t值P值23.18±1.47 20.94±2.36 3.864 0.001 23.21±1.49 20.98±2.37 3.820 0.001 23.29±1.51 20.99±2.39 3.902 0.001 23.24±1.50 20.97±2.38 3.870 0.001
2.3 两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
A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高度专业的技术,其输液质量的好坏与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息息相关[11-13]。在输液治疗的同时展开科学的护理管理有助于提升输液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基础护理管理干预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14-15]。而综合护理管理干预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成立综合护理管理小组,学习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展开输液护理技巧培训,提升组员专业素养。通过分析以往静脉输液不良事件,根据具体因素制订改进方案,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为日后医护人员管理作参考;实施奖惩制度,提升医护人员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保障工作质量。通过展开护理管理服务,包括对穿刺前、穿刺过程中、对穿刺后的护理管理等内容,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保障输液工作的安全性。通过评价护理管理效果,及时查缺补漏,提升护理管理质量[16-20]。经过上述一系列管理,有效提升医护人员静脉输液能力,锻炼工作能力,为日后输液服务做好准备,使用意义较好。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人员管理后的静脉输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为(95.38±4.42)分、静脉输液操作知识掌握情况为(95.43±4.45)分,均优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综合护理管理干预能够丰富医护人员静脉输液理论知识,提升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观察组护理人员管理后的对话交谈能力为(23.18±1.47)分、应急处理能力为(23.21±1.49)分、输液技术能力为(23.29±1.51)分、安全防护能力为(23.24±1.50)分,均强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综合护理管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人员对话交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同时,也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输液技术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规避风险因素,保障输液安全。A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5%,高于B组的69.57%(P<0.05),说明应用综合护理管理干预能够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且已经获得患者的普遍认可,管理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科室静脉输液工作的护理人员使用综合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能够提升护理人员静脉输液认知水平,锻炼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