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生涯规划,促进家校共育

2021-04-21王永建王波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9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家校共育实施策略

王永建 王波

摘要:如何做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选课和择业,是家校共通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家校共育面临的问题,探究在家校教育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涯规划;家校共育;实施策略

新高考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革新,也让生涯规划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育改革的大地上。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核心元素可以概括为知己、知彼、抉择和行动三个部分:“知己”可以理解为让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知彼”是指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及对应的专业需求,更好地对“七选三”选课和大学志愿填报进行有效规划;“抉择和行动”则是学生为自己的高中生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达成此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当地几所普通高中在校高一新生及其家长发放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数据的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家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生涯规划认知度低

面向学生的调查問卷设计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及目标和行动三个维度。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约45%的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专业和职业认知层面,超过57%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大学专业倾向和职业倾向,超过64%的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专业知之甚少。由于自我认识和专业、职业认知的缺失导致90%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生涯意识薄弱,对于高一的“七选三”选课缺少行之有效的规划。

(二)家庭生涯规划教育缺失

面向家长的问卷设计主要包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认知和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生涯规划教育两部分。分析问卷数据发现:超过90%家长比较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但是缺少对孩子能力特征的了解;超过91%的家长不了解生涯规划,对于生涯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7%的家长认为,高中学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学,至于考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则不是现下考虑的事情。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生涯规划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

(三)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资源薄弱

目前普通高中在生涯规划教育中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的短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规划师资配短缺

新高考改革之后,生涯规划课程逐渐兴起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学校具备生涯规划教育能力的教师稀缺,尤其是缺少专职的生涯规划师。部分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会由一些课时不足的教师来开设,由于缺少专业的生涯规划知识,教师不能有效地把握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体系,导致该课程无法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2.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不足

师资缺乏和升学率等因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不足。经了解,目前多数普通高中都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多数集中在高一、高二学段,并且开设的形式以选修课和班会课的为主,很少有高中将此课程贯穿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业生涯。

课时的不足和专业教师的缺失使得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无法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导致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不足。学生在面临的“七选三”或志愿填报时一旦无法抉择,最后只能依靠教师、家长的个人经验或者求助社会上参差不齐的志愿填报机构,从而错失了有利于生涯发展的最佳机会。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是家校教育中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家校共育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1]。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在学业规划环节,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而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亦可直接或间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在职业规划环节,教师因个人职业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于多数职业,学校也因办学条件限制难以提供体验式的实践学习机会。而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的这些不足正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因为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和性质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恰好弥补了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职业规划缺陷。

高中生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的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决定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家校合作共育、优势互补。而家校教育虽然在形式、功能职责上各有所长,但是在育人目标上却高度一致,这为家校教育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家校共育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多渠道的家校互通活动,提高家长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

生涯规划教育在家校共育中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于如何提高家长、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现行的制度下,生涯规划在义务教育阶段难以完全普及,普通高中更应在已有的软硬件基础上开通多元化的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能尽早地接触并了解生涯教育。

(二)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提升学校生涯规划软硬件配置

针对目前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中师资配备“软件”不足的现状,学校可做如下调整:

首先,学校应整合现有师资配置,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生涯规划课程培训,开展“走出去”战略;当然,学校也可以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到校为全校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把校友作为教育资源,邀请个别毕业不久的学生返校讲解大学专业对“七选三”选课的要求,亦可邀请部分校友来校分析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对应的从业需求,落实“请进来”政策。

“硬件”配置不足是指多数学校缺少生涯规划测评设备,无法实时提供学生在生涯探究中所需要的大数据支撑。所以,学校应该为此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和完善学生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来助推生涯规划教育。

(三)新增生涯规划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

目前,多数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形式单一、课程资源短缺、教师、家长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所以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应从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统筹规划:

从学校层面来说,需要对学生高中三年的生涯规划做一个整体性的课程设计。针对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向专业机构购置生涯规划课程或者通过微格教室拍摄本校教师的生涯规划课程实录等方式,组建生涯规划课程资源库,以便开展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双管齐下;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以在平常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尝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涯规划的思想;从家长层面来说,可以尝试利用寒暑假期“带”自己的孩子进入职场,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体验不同职业的入职门槛、发展空间等,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性质、特点,进而认清自身的不足,初步体验职业生涯。

四、反思与展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贯穿学生生涯的综合性教育,单依靠学校或家庭都难以达成育人目标,必须凝聚家校共育的合力、取长补短,使其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报纸》,2001(01)

[2]罗秀云.家校教育,如何作为[J].教育科技论坛,2017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家校共育实施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