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医院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2021-04-20张瑞迪宁世伟徐雪慧陈利娜雷琪慧张丽华
——张瑞迪 杨 娟 宁世伟 徐雪慧 刘 艳 陈利娜 雷琪慧 张丽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时,武汉市原有两家传染病医院,床位数仅1 000张,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疫情早期医疗资源受到严重挤兑。对此,政府新建火神山、雷神山两家传染病医院,改造16家方舱医院及84家定点医院,最终完成6万多张床位改造。由于抗疫期间医疗救治活动形成新格局,各类型医院亟待解决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资源配置、流程优化等问题。
湖北省某大型三级公立医院为抗疫定点医院,同时接管雷神山传染病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形成集新建传染病医院、战时方舱医院、政府征用定点医院于一体的“1+3”模式,床位共计5 400余张。“1+3”模式面临各医疗点类型多样、人力资源情况复杂、院感及质控流程不规范等挑战。本研究总结了其运营管理经验,旨在为医疗机构应对重大新发传染病提供参考。
1 “1+3”模式运营实践
医院运营管理是对医院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医疗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核心资源管理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4大方面:资源配置、流程优化、成本管控、绩效管理。本研究将从这4个方面进行阐释。
1.1 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医疗机构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卫生管理等。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进而影响人口健康状况[1]。医疗应急物资供应和储备是保证抗疫成功的重要基础[2]。该院对人、财、物等多项资源进行统一、全面运筹,优化了资源配置,保障了临床救治工作开展。
1.1.1 组建多梯队人才队伍,及时补充防疫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务处、护理部在全院范围迅速征集志愿者,短时间内组建了6个梯队医务工作志愿者。以呼吸、重症、感染、急诊科医护人员为第1、第2梯队,内科为第3、第4梯队,其他专科为第5、第6梯队。党办负责征集行政后勤志愿者,组建应急工作队、捐赠工作队、综合服务队、院长办公室工作队及管理预备队,负责防疫物资的清点、转运、发放及数据统计、上报等综合事务协调工作。
1.1.2 规范社会捐赠流程,优化物资配置 疫情暴发初期,企业产能不足,医院防护物资储备不够。该院联合其他3家湖北省大型公立医院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列出紧缺防护物资类别需求清单及相应规格标准。随着捐赠数量的增加,对捐赠公告进行了6次更新完善,进一步明确捐赠物资相关需求,并规范捐赠流程与物资发放流程。在各类物资发放过程中,采用分区分段、定点定人精准对接方式,以保障临床一线防护需求。
1.1.3 整合病区和床位配置,保障患者治疗需求 整合该院床位资源,逐步改造病区,收治武汉市疫情指挥部调度的患者,同时保障院内感染职工的集中隔离和收治。随着院本部收治患者的增加,原本开放的A、B两栋床位较少的病区无法满足需求,将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统一转运到配置有1 500张床的C栋病区进行集中管理。其他非新冠肺炎患者则转运到相对偏僻的D栋病区。疫情期间,医院暂停平诊住院患者,保留发热门诊,但对部分需进行周期性治疗(如放化疗、规律性透析等)的患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收治并以日间诊疗为主。同时,对在院患者收治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整合病区和床位配置。
1.1.4 打破医院原有部门建制,重新整合 感染科、呼吸科等科室保留原建制,不设普通门诊,仅保留维持急诊运转所需值班医护人员,其余人员纳入医院统一调配。与新冠肺炎疫情关系较小的外围科室,根据疾病类型进行整合,将在院的非新冠患者集中管理,所有行政人员不保留原建制,由医院统一调配。
1.1.5 强化与外地医疗队的沟通协作 在安排外省支援医疗队救治工作时,尽量保证一个病区由同一个医疗队接管,不打乱医疗队原有建制,减少磨合时间,降低沟通成本,由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进行同质化管理。为了保证外省医疗队尽快熟悉医院信息系统等软硬件设施,该院为每个医疗队配备1名行政中层干部,负责医疗队所有相关事项的对接和协调工作。
1.2 流程优化
医院流程管理是以医院服务流程为核心,建设流畅、规范的由输入到输出的服务体系[3]。该院对现有流程持续优化完善,打通各关键节点,提高了流程运转效率。
1.2.1 搭建防疫数据报送体系,梳理数据报送流程 该院对本部、武汉市第七医院、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均建立了独立的数据报送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数据报送工作,规范数据报送口径,确保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同时对各项运营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保障了医院防疫工作有序推进。
1.2.2 优化医疗诊治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为保证医疗救治的专业性、高效性,雷神山医院的CT、X光、生物检验项目由第三方负责,由该院远程诊断与质控;药品、器械、耗材由第三方供给,并由智能无人车、AI配送机器人精准配送到指定床位,降低了人工物流传播病毒风险。搭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全国各地专家交流重症患者病情,每日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效遏制了患者病情向危重发展。
1.2.3 规范物资领用流程,实现物资精准投放 医疗物资在防疫时期进行严格管控。规定所有临床科室领用物资需书面申请,经科主任签字后,拍照发送至设备处、医务处、运营管理部进行无纸化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叉传染风险。
1.2.4 迅速出台应急协调机制与应急预案 该院迅速成立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综合协调组。对于诊治及报告流程、核酸检测规定、医院职工排查流程、专家会诊流程等进行规范,先后宣传整理了7个版本的宣传控制指南,并多次组织全院人员培训。后勤保障部门在污水处理、医废处理、医疗区和宿舍区消杀方面对防控流程不断更新完善。通过与附近酒店协作,解决医务人员就近住宿问题,并确保医院饮食中心无接触配送。
1.3 成本管控
成本管控是通过分析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及优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传染病防控需要持续地投入人力、物力以保证工作开展[4]。该院通过标准化成本管理,实时进行成本分析与反馈,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1.3.1 制定防护物资分级领用标准 根据临床科室角色,将科室分为3级:一级科室为设置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科室,以及诊疗过程中承担检查检验环节的医技科室;二级科室为病区内有确诊病例的科室;三级科室为病区内无确诊病例的科室。科室级别由医务处根据各科实际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一级科室申领物资时需上交每日排班表,根据人力配备按标准领用;二级科室确诊患者较少,按照医护人员所需查房、诊疗人次数核定;三级科室属于低风险科室,仅进行备货,但须在优先保证一、二级科室使用的前提下调整备货量。
表1 4类人员绩效分配内容
1.3.2 建立重点医疗物资预警系统 一是建立医疗防护物资预警报表,每日对本部及托管点核心防护物资数量进行准确盘点,根据设备处库存及科室库存合计,结合领用标准,测算核心防护物资可使用天数,为医疗物资紧急采购及物资调拨提供依据。二是建立一级科室每日物力投入报表,要求一级科室每日上报防护物资库存及消耗量,结合科室排班表,测算科室库存可使用天数,评估科室使用防护物资的合理性,为职能部门审批科室领用申请提供参考。三是建立每日人力投入报表,由医务处、护理部、人事处每日对出勤人员进行核实,实时掌握各医疗点人力投入情况,结合每日每医疗点在院患者人数及支援医疗队人数,测算医床比、护床比,及时调拨医务人员。
1.4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涵盖绩效评价、目标设定、绩效辅导、绩效反馈和应用全过程[5]。该院通过绩效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达到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全院诊治水平同质化的目的。
1.4.1 落实津补贴发放 针对政府部门向该院一线医护人员发放慰问费、津补贴等如何落实问题,院领导主持召开多轮协商会议。受疫情影响,常规绩效测算方案势必需要做出调整。为提升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绩效政策向一线科室倾斜。
1.4.2 关怀被感染医务人员 对被感染医务人员实行统一隔离管理并全力救治。医院工会、党办定期统计被感染职工,并发放慰问补助。为了解决医务人员通勤问题,为一线职工提供免费交通工具及住宿。同时,统计双职工人数,保证双职工不同时在一线工作,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4.3 改变绩效考核方式,调整绩效考核指标 针对特殊时期人员与病区被打乱混编的情况,该院绩效分配将原本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工作量核算的方式,转变为按岗位及出勤情况分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一线以外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在家待岗人员等4类进行考核,分别采用不同绩效分配方式(表1),根据出勤天数对工作奖励进行分档核算。
以往绩效考核指标包括药品比、百元医疗收入耗材费用、平均住院日等,但考虑到疫情防控实际,以上指标在考核时均进行了特殊处理,如百元医疗收入耗材费用中剔除了科室领用的疫情防控物资成本。
2 讨论
2.1 合理布局空间,保障医疗救治需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医院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改造病区和通道。但由于综合医院现有建筑布局在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方面存在缺陷[6],导致医院各病区常进行床位、医疗设备挪动,以及通道和病房的改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后疫情时代,医院应重视发热门诊的空间配置,在未来的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虑在内,保留应急功能区域配置,确保在“平时”可以正常收治患者,在“战时”可以立即调整为收治传染病患者区域。
2.2 以项目为抓手,落实“问题清单”并追踪解决
在雷神山医院的战时管理措施中,该院创新性地采用了“问题清单”模式,指挥部协调各部门对每日调研发现的问题逐项解决,管理效率高、成效好。但在“平时”运行过程中,若借鉴“问题清单”模式,需根据问题复杂程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如分为单一部门可以解决的、需多部门协作解决的、需提交院领导解决的等级别。对深层次问题成立专项小组深入挖掘原因并解决,将“问题清单”公布给问题反馈部门,由问题提出部门监督,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增效。
2.3 做好成本管控,应对DRG付费挑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医保基金和国家财政承担了大量经济成本,因此医保基金可能在“后疫情时代”长期处于吃紧状态,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对医院投入及医保支付方面影响较大,这对医院的成本管控提出了巨大挑战。医院要在诊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做好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的测算与分析,规范临床路径;充分运用绩效杠杆,调动每名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和积极性,化“危”为“机”,应对DRG付费时代的挑战。
2.4 平衡效益与效率,保障医务人员待遇
疫情对患者就诊意愿影响较大,患者大多处于“非必要不就诊”意识状态,这将导致医院整体工作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既往水平,从而面临一定生存压力。鉴于此,某些传统管理方式可能面临调整或改革:诊疗业务方面,应鼓励能够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就诊意愿的新型诊疗模式(如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等);绩效管理方面,收支结余或按工作量核算绩效方式应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创新绩效分配方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财务管理方面,可根据医院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人均费用等数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动态调整预算,适时适度进行负债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医务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