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的构建研究
——以D大学为例

2021-04-20周守亮韩艳美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会计学小微基地

周守亮,韩艳美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展现出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首次专门系统地论述高等教育。他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学懂弄通才能明辨是非;践行做实才能成就大业;知行合一才能全面发展。要增强青年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学习内生动力,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勇于实践,以科学严谨和实干的态度努力探索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殷切嘱托。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中,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高校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应用型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所以,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高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会计学专业布点较多、学生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较高,人才培养注重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基地的构建与运行,既是会计学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也是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路径,更是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内涵研究

会计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会计人才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更高。所以,全国各级高校、高职高专、民办学院的会计学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模式与机制。按照现有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商学院学术积累充足、底蕴丰富,从事基础研究机会成本低、代价小,比较优势突出;职业技术院校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与技能型人才储备,从事职业型人才培养机会成本低。相比之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颇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内涵是什么?应具备的能力框架是什么?应具有的实务技能是什么?适用的企业岗位是什么?与高职高专会计类人才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都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二)构建“双嵌入”多主体协同实践基地模式,推动实践教学体系变革与创新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是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的具体要求,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和保障。实践基地应以专业为主体,所在学院为主导,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学术组织等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实践基地突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思想,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成立基地联合管理委员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委员会等方式将合作单位“嵌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全面的财务数据,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嵌入”到企业财务业务的情景中,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决策。

(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依据用人需求形成定制化培养与无缝对接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院校多学科优势,注重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将社会最新的人才需求快速地反映到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特别是前沿的财务软件、信息系统的理解与使用,提升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具有财务共享与业财融合的意识,掌握先进的财务共享服务技能。此外,实践教学体系也是一个“人才甄别”机制。通过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与成绩,了解学生的特点并确定其适合的就业岗位,进而配合企业进行定制化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四)促进会计学专业重构与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解读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中指出,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只有扎实推进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三者在专业建设中的高效整合,高校才能把本科教学做好,最终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2]。所以,实践基地即是会计学专业重构与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更是“试验田”。把实践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优秀做法、教学方式等内容应用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推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创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引导教改研究明确专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吴岩司长表示,高等教育要从外延式发展进入“内部精装修”的新时代,而内部精装修的“图纸”,要靠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创造。因此,会计学专业急需以实践基地为抓手,以创新的思想变革实践教学,以渐进式的方式推动教育变革。

二、D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的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多就职于小微企业,急需对接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

2015年至2017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3%,其中就职于小微企业或小型事业部的毕业生约为2/3。在调研过程中,就职于小微企业的学生纷纷表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及形成的知识框架主要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上市公司为主,存在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的情况。此外,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专家讲座和实地参观,参观的企业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无法了解企业财务真实的业务过程,更无法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发展现状,无法学习到这类企业在会计、信贷、工商、税务等方面的最新政策。特别是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之后,小微企业的财务业务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不具备相关小微企业财务技能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学生相比,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不明显,进而被迫离开会计类专业工作。

(二)会计学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相对迟缓

根据D大学“十三五”规划报告,会计学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会计学专业师资充足、职称结构合理,多名教师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及行业工作经历。而且,会计学是D大学最早招生的专业之一,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近年来专业建设定位不明确,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实践教学建设落后于学校发展要求。虽然各类实践实训课程设置完整,教学管理运行良好,但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不足,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滞后于企业财务业务发展。

根据调研,D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第二,实践教学的知识框架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实验环节的关系不明确,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第三,实践教学课程执行计划设计不科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学效果缺乏评估与论证;第四,不同实践课程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的承接性与逻辑性不强,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建设;第五,社会用人单位没有深入参与到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当中,参与动机与实践教学目标不统一,专业建设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凸显;第六,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形式多以课堂讲座讲授与实地参观等方式为主,学生无法融入真实的企业情境中,学习感受不好、学习热情不高;第七,实践教学缺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多以写报告为主,成绩分布差异化不明显;第八,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实践教学的引导与带动作用,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有待创新[3]。

(三)小微企业财务共享类课程深受欢迎,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支撑

面对社会会计生态环境的变化、校内各专业创新发展的带动,教师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步确立以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共享为专业发展特色,以小微企业的财务业务为实践教学核心。与大型上市公司相比,小微企业的财务业务特别适合在校生的实践学习。企业规模较小,收支资金量有限,往来业务不复杂,更容易快速了解企业治理结构、掌握财务运行情况。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对财务工作进行创新与调整,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对财务工作的不同要求。教师进行了初步尝试,开设了与小微企业相关的财务会计、税务处理、风险控制等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小微企业代账训练,并将“财务共享服务内涵”“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财务共享软件实操”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学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财务人员而感到兴奋,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财务报表编制、工商注册、报税缴税等工作,财务实操能力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高[4]。

三、D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构建的目标

自2011年开始,中央号召各级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充分重视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激发民间创业创新动力,起到制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市场活力的效果。因此,小微企业必将是未来经济增长、学生就业、创新发展的亮点。与“贷款难”问题相似,小微企业同时存在“报账”难的问题。比贷款难更加复杂的是,小微企业需要按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按时申报上缴税款。一旦出现晚报、错报、漏报的情况,小微企业将面临巨额的罚金,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专注于业务量大、收益率高、运营稳定的大型企业,不愿意接受小微企业的业务;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聘用的社会兼职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更没有时间参与公司经营,无法了解资金流转的真实情况。

财务共享服务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下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通过集约、专业、综合、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特点,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管理效率、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最终实现新技术条件下的财务转型。因此,新时代会计人才必将需要了解、适应、掌握财务共享知识与实践技能。财务共享服务大多由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承担大规模财务业务进而形成规模效应。但小微企业业务量小,实力有限,急需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财务共享服务,实现降低成本、规范管控的目标。因此,建立一个以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具有成本低、效率快、规范性高、专业性强等特征的财务共享中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5]。

基于此,D大学会计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小微企业的财务需求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掌握财务共享技能为目标,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培训、咨政、交流等多功能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以小微企业为服务目标群体,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主要业务职能,引入多主体的组织治理模式,形成“嵌入”式的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依据实践基地掌握的小微企业数据和专业技术资源,不断向审计咨询、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税收筹划、企业战略、投资规划等方面辐射,形成集教学、研究、服务、资政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实训基地。

对于在校生来说,掌握财务共享服务实务与实操技术,丰富学生对小微企业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的理解,将理论联系实际,辅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特征并制定适合的职业规划;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全过程参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与能力构成,将企业岗位培训前置到高校中,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内容,完成定制化人才培养与选拔,降低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与招聘成本;对于区域经济来说,通过实践基地掌握小微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基于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升相关政策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进而实现科学的政府治理。另外,财务共享服务的拓展与成熟,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对于学校学院来说,与广大小微企业建立优质的、稳定的协同关系,将财务共享服务拓展到其他业务服务,利用实践基地为平台,发挥综合性高校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扩大教学科研资源;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提升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专业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联系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和师资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会计类人才。

四、D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构建的内容

如图1所示,实践基地构建与实施的参与主体主要由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校外的小微企业及用人单位构成,同时也包括其他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助力的相关单位。各主体通过真实业务操作、岗前培训实习、职业规划设计的嵌入方式参与到基地的教学活动中。这三种嵌入方式能够通过制度化、结构化、定制化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多元主体嵌入不但能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能够促进高校内部关于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深度变革,以适应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基地构建与实施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校内外人才培养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

图1 实践基地构建与实施流程图

(一)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实践基地治理结构

充分了解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利用实践基地为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持续支撑。通过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固化合作企业的协同关系,明晰各利益主体在实践基地的责任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单位数量,凸显平台化特征。传统的实践基地组织管理“短板”明显,专业负责人牵头负责所有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全体参与、工作量均摊的模式导致实践教学存在效率低、成效差、动力弱等问题。我们应选择对实践教学富有热情、经验丰富的教师主导实践教学管理,将实践教学课程负责人制度落实到位,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课程小组深化推进教学改革。在实践基地内部,通过成立委员会的方式,要求合作单位定期参与会议,为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二)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嵌入”特征落实到位

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讲座和企业考察等为主。从学生“嵌入”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能够将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实战案例介绍给学生,对于注重理论与逻辑思辨的专业(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效果尚可,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的会计学专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企业实地考察大多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学生无法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财务业务。从企业的“嵌入”角度来看,鲜有企业愿意将内部财务资料开放给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全过程互动较少。只有提升学生和企业“嵌入”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财务业务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才能让企业了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相当于将企业就职培训环节提前至高校教育阶段,实现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6]。

现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主要以实践课程的执行计划和执行总结为基础,内容是为了明确实践课程的运行及教学师资的安排。但是,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内容、培养特色等内容的分析较少。实践基地将邀请合作单位,通过定期的会议对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结合小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人才的能力特征,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框架,根据企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与要求。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能力特征决定了专业知识框架内容,知识内容特征决定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践基地将改革实践教学以调研报告、研究论文、试卷考试等传统考核方式中,运用案例研究、无领导讨论、模拟实战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特征进行碎片化处理,针对知识点进行细节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分析,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业务训练。将考试方式创新发展为“人才甄别”机制,基于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对接企业的就职要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会计人才。

(四)发挥实践基地辐射优势,推动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全方位改革。

基于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的教育资源,选聘校外导师和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促进校内外教师的交流合作,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小微企业财务业务的真实案例渗透至理论课程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实践基地的实施经验,不断明确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引导课程、课时、大纲等方面的改革,突出财务共享的特点。基于实践基地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探索D大学交叉学科联合培养的模式,提升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实践基地掌握的大量一手财务数据,实现产教研融合发展,提升政府、企业、教师的参与程度。

五、D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构建的实施

(一)构建小微企业财务共享实践基地(平台化)

联系现有校外实践合作企业共同讨论实践基地构建方案,确立以会计学专业为主导,A管理咨询公司(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小微企业财务业务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B教育集团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教学资料与案例,北京C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培训保障,广州D财务信息技术公司提供共享财务服务中必要软件系统。通过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与任务,在合作单位之间建立强联系,协调各方利益与诉求,按照构建方案提供人力物力保障。突出实践基地平台化的特点,不断与其他用人单位、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合作单位之间形成竞争环境,持续引入新的教学资源。最终,将实践基地建成动态发展、有机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平台化组织,培养与企业发展同向同步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创新实践基地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多主体)

实践基地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完善的治理结构,实践基地完善的治理结构依赖于本专业内实践教学管理组织的创新。如果仍然停留在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践基地将“名不副实”。实践基地可采取网络合作模式,将多元主体根据嵌入实践教学的深度进行分层,采取差异化治理方式(如图2)。实践基地核心网络需要加强教师、学生、小微企业等之间的强联系,通过制度和规范固化合作模式;实践基地教务服务网络主要是对核心网络资源的补充,通过频繁的互动形成“竞合”关系;实践基地平台化辐射网络注重合作的广度,通过松散的沟通联系提升知识的流动与扩散,增加合作机会。

图2 实践基地协同合作模式

核心网络的运行机制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变革。首先,将所有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由第七学期专业任选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构成,强调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其次,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负责人和实践教学课程负责人。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负责人指导专业实践课程负责人实施日常实践教学,协调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实践教学按照既定要求有序进行。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协调与运行机制,保证企业、课程、教师、学生之间高效率的联系与沟通。最后,在实践基地内部,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课程教学与师资建设委员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委员会、学生沟通交流委员会等,分别负责全面管理、课程师资、成效评价、学生意见反馈等事务,实践教学课程负责人分别担任各个委员会召集人。最终,形成多主体参与、公平公开讨论、信息沟通快速有效的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7]。

(三)依据财务共享能力框架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双嵌入)

现有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与深度不足,无法在真实的经营情境下开展学习。实践基地将对“认识实习”“业务实习”“专业认证培训”“社会调查”“创新教育”等实践课程进行重构,将小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实际需求嵌入到实践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重点以“小微企业会计准则”“小微企业税务实务”“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操”“小微企业投融资案例分析”和“财务共享服务的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沙盘模拟”“共享服务下的会计核算业务”“共享服务下的报销业务”“共享服务下的预算业务”“财务共享的内部控制”等内容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共享服务实操”“基本财务共享软件使用”等实践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实践教学,能够基本掌握小微企业财务业务,具备基本的财务共享服务技能。

此外,学生通过A管理咨询公司(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小微企业资源,“嵌入”到企业真实财务业务中,不出校门即能够进行实际账务往来操作。用人单位将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嵌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社会专业机构、培训机构“嵌入”到实践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过程中。校内外企业、教师通过多层面的“嵌入关系”在实践教学中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四)创新实践教学成效考核模式,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全过程)

实践基地力图将用人单位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员工能力提升等活动“前置”到专业实践教学中,用人单位通过四年的时间对学生能力进行全过程考核,“甄别”出适合的优秀人才。改变过去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参加调研活动换学分的考核模式,引入先进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模式,通过团队绩效、项目辩论、个人展示、技能竞赛、职业导师综合评价等方式的引导,带动学生将实践学习、个人兴趣、职业规划联系起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在全过程考核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个人特色鲜明、就业方向明确、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能力突出的定制化人才,基于四年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服务,必然是用人单位“追捧”的对象。

(五)以实践基地为起点推动会计学专业产教研协同发展(全方位)

转变实践基地职能,在注重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与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实践基地对专业整体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融合校内外多方教育科研资源的平台。随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基地将掌握大量的小微企业财务数据、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数据、市场经济发展数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方法,这些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实践基地将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财务相关的各类经营问题;将会是产教研融合的平台,大量数据将对小微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提供助力;将会是咨政建议的平台,基于小微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区域产业政策献言献策;将会是企业交流的平台,实践基地中各企业间的交流沟通能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将会是学生就业招聘的平台,四年全过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明确的就职意向,使学生成为就业竞争中的“紧俏商品”。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应聚焦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构建实践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务技能。D大学会计学专业明确了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完善了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并对实践基地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实施。构建过程中形成的“平台化、多主体、双嵌入、全过程、全方位”等理念以及相关的实施经验,能够对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实践基地的构建与实施,有助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要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补齐专业建设短板、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会计学小微基地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