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制课程纲要 引领课程实施

2021-04-19张华刘合英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目标

张华 刘合英

[摘 要] 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规划学习、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非凡。既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又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框架和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关键词] 课程纲要;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近年来,我市教育科学院全面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写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然而,也有些教师的思考还不能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甚至对课程纲要的理解存在偏颇。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就一个学期的学科课程纲要编写要求略陈管见。

一、编写要求

一个完整的课程纲要通常由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是四大课程元素。分述如下:

(一)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是四大课程元素设计的根据。在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写中,可以从理念、课标、教材、学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1.明确课程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时代要求。要了解学科基本理念和教材设计依据,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2.分解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采用逆推的方法,依据教材内容把课程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匹配的内容,明确学科课程整体内容标准在本学期的范围界定。同时也要参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

3.厘清教学内容。通读三个年级六本教材,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厘清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及其与前后学期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教育价值。

4.分析学习能力。了解所教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在成长需要、价值认同、现实困惑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及个体差异。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對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

1.界定目标范围。对应学期教材内容,厘清学科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学期的目标要求,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系统地制定一个学期的课程目标,准确界定学期课程目标的范围。

2.分解内容标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没有与学期教学、单元教学、课时教学一一对应,需要我们结合标准内容和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然后确定本学期的课程目标。

3.整合三维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铸魂育人目的,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聚焦核心素养要求,整合表达三维目标。整合后的教学目标通常包含学习的路径、掌握的知识、习得的方法和收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要素。

4.规范陈述方式。课程目标要求全面、适当、清晰。内容上要体现三个维度,但呈现方式不需要逐个列举。目标的陈述以学生为主体,主干句式包含一个动词或一个名词。如通过……(路径),了解……(知识),提高……(能力),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就要依据课标、教材及各种学习资源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1.落实课程标准。依据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和国家的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在本学期的体现和要求。

2.界定内容范围。在全面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本学期内容标准的范围。由于内容标准没有具体指出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学习顺序,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实际界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3.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校情、学情,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点,遵循问题解决式的设计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4.多元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用表格列出本单元的章节名称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也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单元知识树等。课程内容的设计除了新授、练习、复习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试卷讲评也要融入其中,突出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合理安排课时,帮助学生达成学期目标。课程实施要与课程内容完全匹配。

1.准备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时事教育读本、配套练习册、教具学具、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及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等。

2.设计学习活动。贯彻“三贴近”原则,在生活中、活动中、互动中进行品德教育,体现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的学科理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校办学特色、教学活动、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特长等,设计具有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统一,保证学习目标达成度。

3.合理安排课时。依据学期单元教学内容、学校校历、学生认知程度等,科学合理地安排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的教学课时。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是为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而设计的评价任务,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评价框架完整。课程评价是证明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性评价框架,设计要贯穿整个学期,突出学科特点、年级特点,明确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标准等,与整个纲要的目标、内容、实施相匹配。

2.评价内容全面。找到每个单元、每个课时中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界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既要让学生明确该往哪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也要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

3.评价形式多样。根据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具体到单元、课时,可以设计一般性评价,如口头提问、谈话、作业以及课堂达标测试、单元测试或考试、安排实践性活动等。就期中、期末检测而言,既要设置客观性试题,又要注重开发表现性评价。课堂评价任务形式多元灵活,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4.评价结果运用得当。课程评价要具有较强的检测、反馈和诊断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在每一节课都合理运用反馈、评价机制,处理好课堂预测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收集学生是否学会的证据,把这些证据计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家长,作为教师、家长帮助辅导学生的依据。

二、注意事项

1.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学习研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等的内容,明确各自的要求在学期教学中的落实情况;通读七八九年级道德與法治教材,系统全面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和呈现方式,准确把握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价值,明确各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水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责任的承担者。编制课程目标时要避免出现“培养、让、使、引导”等以教师为主体的词语,将教师讲堂真正变为学生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更新编制设计理念。要以“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念为引领,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4.体现教学特色。学期课程纲要既要凸显学校的教学特色,又要突出学科、年级、教师的个性特点,以实用为标准,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5.处理好几个关系。处理好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每学期的课程地位和价值,立体式构建课程纲要;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课程元素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学期课程纲与传统学期教学计划的关系,明确二者的不同,要立足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把三个年级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性地研究一个学期的目标,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到指导作用。

总之,课程纲要以提纲的形式呈现了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