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规模学校“微创一体化”德育课程开发实践

2021-04-19杨振亭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乡村教育德育课程

[摘 要] 立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树立“大事作于细”的观念,以“每人·每天”这一“微创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增进“德知”,主动将其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德行”,在一点一滴的“德行”中涵养“德性”、提升人格,实现更具个性的自然态成长。作为切准学校德育现存问题的一种主体自组织、内生式德育创新,作为“面向人人”的新时代学校德育变革的一己努力,这一行动打开了乡村学校的变革之门,为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化发展的突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实效贡献了“乡村智慧”。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规模学校;德育课程;微创一体化

2016年以来,笔者秉持“课程即机会”“德育即体认”的理念,以注重品行、着眼细节的“每人·每天”课程为载体,贯通学生的道德学习与生活世界,引领和支持学生的自组织建构、自然态涵养,实现知、情、行一体化完整美善“生长”。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情势

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校、小班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截至2018年,尽管有81%的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义务教育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全国10.7万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可谓举足轻重。党中央国务院前所未有地关注并重视乡村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被纳入了中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程。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理应通过自身努力,在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着弯道超车,力争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给乡村的人民群众添注新时代的公平感、幸福感。

(二)学校发展现状

作为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苗家学校的生源来自朱桥镇和平里店镇,属于跨镇街行政区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于20世纪末通过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1年,随着莱州市镇街行政区域的重新规划,先后被处于镇街驻地的镇教委和中心校管辖。2016年,初中和完小合并,成为一所小规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生309名,其中小学5个班级,学生146名,初中5个班级,学生163名。教师平均年龄46岁。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规范办学方向,尤其是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有序。但由于历史原因(2016年之前),小学与初中教育协调不够,衔接程度不够,尤其小学部校舍、设备陈旧,且教育理念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课程观念缺失,课程行动残缺,课程育人成效有待提高,这使学校发展后劲不足,进而成为制约学生优质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突破学校发展瓶颈,2016年,学校提出了“大德容生”的办学理念,并在广大师生中征集了“学生应做到的若干件小事”,以此为切入点,将办学理念降解为实实在在的常态化教育行动,转化为鲜活饱满的校本化学生素养。以此起点,进一步强化儿童观、素养观、个性发展观、课程观,依托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指向素养观照个性的学校课程变革研究”,彻底改变“止于学科,课程残缺”的现状,补齐课程开发这一短板,努力提升课程认知力、规划力、执行力,成为我们的一大目标。

(三)德育现存问题

就学校德育现状而言,可将现存问题归纳为“五多”:(1)生硬的多,高大上的德育目标往往直接“空降”下来,不注重缓冲;(2)“知”多“行”少,注重“明理导行”,“践行外化”相对弱;(3)集中式德育多,就像雷阵雨一样,而非慢火“煲粥”、长久“浸润”;(4)外在的价值导引多,内在的自主建构少(“内化”并非“内生”),即学校规定、教师要求的多,學生仅是“执行者”和“表演者”;(5)零散的多,德育内容方方面面,但没有着眼并统合成一个个完整的“人”。因此,生活化(亲近学生)、实践化(知行合一)、无痕化(注重涵养)、主体化(生命自觉)、一体化(着眼完整的个体)应成为学校德育改革方向。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学校课程框架内开发了“微创一体化德育课程”。

二、课程的目标内容

(一)办学理念

学校的“大德容生”办学理念取汉代刘向《说苑》中“大道容众,大德容下”的引申义。大德,即“有大德才有大智”之意。容,包容。生,生命,生长。大德容生,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乃至情怀,立德树人,立德成人,让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育人目标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大德容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校育人目标“涵养胸怀家国、求真好学、阳光正气、温文尔雅、勤劳简朴的乡村儿童”。

(三)课程目标

立足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环境,遵循学校确定的“大德容生”办学理念,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开发“每人·每天”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德育担当、蕴涵教化功能的课程。课程目标是:树立“大事作于细”的观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进“德知”,并将其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德行”,在一点一滴的“德行”中涵养“德性”、提升人格,实现更具个性的自我成长、自觉成长、自然态成长。

(四)课程内容

“每人·每天”课程内容分为“指导项”和“自创项”。其中,“指导项”的内容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导引(见下表);“自创项”是指学生联系课堂上的“德知”学习所获,顺着“指导项”这条线索,在生活实境中自我设计、自主创生。

三、课程的实施评价

(一)实施原则

1.引导自组织。让学生站在学校教育的“中央”,尤其要观照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角“在场”。让学生的道德成长,由“供给侧”变为“自组织”,即传统教育的学校规定式、教师要求式,变为主体的能动性建构,变为生命的自觉生长。

2.保持自然态。将德育目标化大为小,在学习、生活或社会现实中发掘资源,从具体实在的细节入手,实现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自觉对话,积小善而成大德。给学生必要的空间,尤应让学生愉悦参与,不急于求成,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没有成长的焦虑。

3.着力一体化。顺承从“德知”到“德行”,再到“德性”的道德生成规律,让学生经历基于品德课程上获得的道德认知、生发的道德情感,并与之高度一致的道德行为,实现三者高度一体化的过程,让学生获得道德判断力、敏感力、行为力的整体发展。

4.激活内生力。关注个体,大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澄清、价值践行等各关键节点/环节,给予必要的过程指导。大力培植榜样,激发每个学生“我也行”的自信,内生“我也能做到”的能动力,进而走向自我成长。

(二)实施途径及评价

1.每周的升旗仪式——“三集中”。校长依据学期工作计划,围绕校级教育主题,结合了解和掌握的各班级学情,从“面”上进行集中引领、集中“采访”、集中评价。

2.每日的班级夕会——“三侧重”。班主任根据本班制定的班会主题,结合本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状态,有侧重的引导,有侧重的点评,有侧重的激励。

3.日常学习生活中——“三用力”。包括以校长、全科教师、家长为主体的“全员导师”,用心发现个性、发掘闪光点、助推价值点;同学之间见贤思齐型的“彼此点赞”;学生个人行知合一式的“自我对话”“自我省思”“自我迈进”。

(三)资源支持

1.融通德育管道。加强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集中性德育活动、学校常规教育的衔接、融通,使四者实现协同,共建学校德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集中德育等的价值引领,让学生经历价值澄清的过程,“从价值认知走向价值认同”(这是“明理”的过程),“引领实践的方向”;经由“每人·每天”课程,增进成为信念乃至信仰(这是“体认”的过程)。

2.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及制作“习性养成”主题刊板等途径,扩展、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做到“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引领师生积极践行核心素养,自觉实现自我成长。

3.丰富校园生活。坚持开展“趣味大课间”“班班唱”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校园内开辟“开心农场”,作为师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我给农场撰对联”“师生共栽一棵树”等活动,为师生交往搭建实实在在的平台。

4.推进随笔行动。借助“每人每天成长记录及随笔”,继续推进以教师的引导/发现/点评/激励、学生的自叙/互赏/共建、家长的支持/促进/反馈为主要内容的“随笔行动”,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课程内涵,另一方面传承学校的“随笔文化”。

四、课程的实践特色

(一)细微:指向核心素养的细节涵养,更具质感

本课程将我们这所乡村小学的育人目标对学生的成长期待——即本校学生核心素养“胸怀家国、求真好学、阳光正气、温文尔雅、勤劳简朴”进行详解,具体化、精细化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行为,如习习东风,引导每个学生坚持每天至少注重九个细节,做好九件小事,天天累积,引导每个学生都经历“有内容”的道德体验,久久为功。比如,“胸怀家国”,表现为“向国旗行注目礼”;“勤劳”,表现为“在家里自觉料理生活起居”“在学校做个称职的值日生”等。

(二)有序:遵循身心节律的成长阶梯,更具层次感

以某一育人目標为指向的课程内容(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在纵向上又分解为低、中、高三个梯度,让处于该学段的学生“力所能及”。因而本课程又是一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梯课程”。以“胸怀家国”为例,一、二年级为“每天收看央视新闻联播10分钟,了解国内外时事”,三、四年级为“每天收看央视新闻联播10分钟,能将获取的主要信息复述给同伴”,五、六年级为“每天收看央视新闻联播20~30分钟,能结合某一时事谈点自己的感受”。

(三)融合:通融课内课外的行为关联,更具常规性

正确认识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课堂学习、学校常规的关系,使每一行动在内容上与国家课程(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紧密嵌链,与课堂学习彼此渗透、有机融通,在组织上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彼此协同、互补共为。不能理解为独立于国家课程、课堂学习、学校常规之外,不能割裂成泾渭分明的“课内与课外”。比如“每天至少写若干个漂亮的正楷字”,并不一定是单独拿出时间来写字,也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学习以及课余作业中的书写,也就是让“写满意的字”“写漂亮的正楷汉字”成为一种日常行为自觉。

(四)创生:激活学生个性的真实创生,更具生发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学校规定、老师指定,每个学生都以“规定”和“指定”为导引,结合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的课堂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我设计,比如“坚持用普通话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也是“爱国”的个人表现;更鼓励在实境中自主创生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即所谓“处境而生”。比如“看到国旗旗杆上的挂绳松解主动结实”就是“胸怀家国”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五)一体:观照每个学生的完整发展,更具整体性

有两层意思:一是更加强调主体行为的价值复合,而非纠结于到底指向哪个育人目标、核心素养。比如,用餐时做到“清盘”,做到“咽下最后一口再离桌”,这既是一种“简朴”的行为,更是“文雅”的表现。二是更加关注每一学生个体,更加观照学生个性的差异,倡导的是廓清学生个体、观照个性差异的“每个人的完整”的自组织,关注学生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力的真实且完整一体的外烁。比如“做个称职的值日生”,意味着头脑中拥有了学校班级这个集体概念、拥有了对“学生”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具体行动——举手投足之间,表达出这种认知和情感。

五、课程的成效及价值

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微创一体化”课程,使得学校课程变文本为机会,变学生消费为学生创造,学校德育也变专门为随机,变刻板为亲切,变为粗放为细腻。课程贴合了学生,德育亲近了学生。可谓“课程变了脸,德育变了样”。现在的我校,良好言行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生命自觉态”“生活自然态”。而这种“自觉”和“自然”是学生的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是他们真实的“德性使然”。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室于建云主任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指导和扶持的过程中,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提炼,对其后续的发展寄予了期待:

一是为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贡献了“一根两走向”理论思维、“两自一实现”实践范式。在理论层面,秉持、坚持“根于基础”“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理念,展现的是素养发展高点、生活德育视角、课程育人观念、乡村儿童立场、个性观照情怀,这刷新了学校的德育理论,赋予学校德育创新的底气。在实践层面,创建了以“自组织内生、自然态涵養”为过程、以“完整实现”为追求、以“平实平和”为特质的学校德育实践范式。作为切准现存问题的一己努力,本课程为“面向人人”的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实效贡献“乡村智慧”。

二是为追求公平优质的新时代乡村教育找到了突围点,打开了自主变革之门。在当下乡村教育改革已然成为一个世界的时代的课题,在我国把振兴乡村教育确定为国家级战略重任的大背景下,正在创造“硬件不硬”“人力疲乏”“购买力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德育及课程变革的实践经验。这是一种回应“振兴乡村教育”号召的“底部攻坚”行动,尽管力薄式微,但它是基于当下国情的必须和必要。至少可成为“星星之火”,为坚守中国乡村教育,为实现乡村教育的突围,为打开乡村学校自主变革之门,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追求公平优质的乡村教育贡献可行且可信的“点式”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8-5-2.

[2]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教育部网站,2018-8-22.

[3]鲁洁.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4]高德胜.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檀传宝.德育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崔允漷,肖思汉,雷浩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蒋雅俊.课程哲学:儿童、经验与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2]评论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做起——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4-6-4.

[13]邢星.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办成中国未来教育的样板吗?[J].人民教育,2018(21).

[14]高书国,马莜薇.振兴中国乡村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乡村教育进入“小众化”时代后的理论准备与战略研讨[J].中小学管理,2019(2).

[15]蒋莉.富文样式:创新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新形态[J].中小学管理,2019(2).

[16]成尚荣.价值体认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N].中国教育报,2017-11-1.

[17]杨振亭.微创一体化德育课程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7).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小规模学校乡村教育德育课程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