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Nirschl术肌腱止点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顽固性网球肘
2021-04-19孙官军李清山叶永杰
彭 旭,银 毅,孙官军,李清山,何 克,冷 雨,叶永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四川省遂宁市 629000)
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又名网球肘(tennis elbow,TE),是一组致肘、腕及前臂反复过度用力牵拉引起肌腱损伤而导致桡侧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ECRB)变性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基础多与撕裂肌腱的修复失败相关[1],其总体发病率为1%~3%,好发于35~50岁[2],男女发病率相似[3]。该疾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多为6个月~2年,89%的患者可以通过休息、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理治疗、激素注射等保守治疗达到治愈[4],但仍然有4%~11%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发展成为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refractory lateral epicondylitis,RLE),这类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5]。网球肘患者一般病史超过1年,反复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者,考虑顽固性网球肘的诊断[6],目前对于顽固性网球肘的手术治疗,多采用改良Nirschl术,该手术方式主要在于清理肱骨外上髁病变的ECRB止点,长期疗效良好[7]。肌腱止点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3月—2019年6月本科室共收治了30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8~46岁,平均年龄(41.2±2.1)岁;左侧4例,右侧26例;优势侧28例,非优势侧2例;手工劳动者18例,家庭主妇12例;病程12~48个月,平均(17.25±8.75)个月。所有患者均为肱骨外上髁疼痛,查体肱骨外上髁有固定压痛点,伸肌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腕背伸抗阻试验(Thomsen试验)阳性[8],所有患者均完善患侧肘关节MRI检查及肌骨彩超检查,提示肱骨外上髁病变肌腱水肿信号(图1)。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旷置组行改良Nirschl术后,肌腱止点直接旷置。重建组行改良Nirschl术后,以带线锚钉修复重建ECRB止点。本研究经过遂宁市中心医院医学科研伦理委员会通过(伦理号:LLSLH2020049),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图1 右侧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影像图片A为术前MRI冠状位,白色箭头所示ECRB/EDC止点水肿;B为术前MRI轴位,白色箭头所示ECRB/EDC水肿信号;C为术前肌骨彩超,黑色箭头所示ECRB/EDC肿胀;D为术前肌骨彩超血流动力图,黑色箭头所示ECRB/EDC充血;E为末次随访肌骨彩超,黑色箭头所示ECRB/EDC形态正常;F为末次随访肌骨彩超血流动力图,黑色箭头所示ECRB/EDC无充血。
1.2 手术方式
患者取全身静脉麻醉,仰卧位,患肢置于手术台上,上臂中上1/3上气囊止血带,设置压力30 kPa,常规消毒铺巾操作。肘关节取轻度屈曲位,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做长约3~4 cm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打开桡侧腕长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ECRL)和指总伸肌腱(extensor digitorum communis,EDC)间隙,显露深层ECRB止点,术中见ECRB止点玻璃样变性,色泽灰暗,与周围组织部分黏连,肱骨外上髁局部骨皮质硬化。15号小圆刀片切除病变肌腱,使用骨刀切除肱骨外上髁硬化皮质,使局部皮质新鲜化,清理后,旷置组肌腱止点不做特殊处理,予以旷置(图2)。重建组于肱骨外上髁植入一枚直径3.0 mm美国强生公司GRYPHONTMBR可吸收双线锚钉,采用改良Mason-Allen缝合法[9]将ECRB残端缝合固定(图3),然后缝合关闭深筋膜、皮下及皮肤,切下病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其胶原纤维的变化情况。
图2 旷置组手术过程A为显露ECRL及EDC;B为切开ECRL及EDC,显露深面的ECRB;C为切除病变的ECRB肌腱止点;D为切除止点后予以旷置,局部皮质予以新鲜化;E为缝合后ECRL及EDC腱性部分;F为缝合伤口。
图3 重建组手术过程A为显露ECRL及EDC;B为切开ECRL及EDC,显露深面的ECRB;C为切除病变的ECRB肌腱止点;D为局部皮质予以新鲜化后,于肱骨外上髁置入直径3.0 mm可吸收锚钉;E为以改良Mason-Allen缝合法将ECRB止点进行重建;F为缝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患肢屈肘前臂旋后位跨腕关节固定4周,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腕关节被动伸屈活动,6周后开始腕关节主动伸屈活动,术后8周开始适度抓握及肌肉训练,术后12周腕关节增强式训练及握力训练。
1.4 术后疗效评价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肢疼痛缓解情况。梅奥肘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10]评价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肢握力值(握力以CAMRY握力器进行测量,以kg作为单位)变化评价患肢肌力恢复情况。改良Nirschl/Pettrone级差评分[11]评价患者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肘关节疼痛及功能的询问,使用0~4分进行评分,0分代表优秀,4分代表失败。0分:功能活动无受限,无疼痛;1分:日常生活时无疼痛,运动及工作时轻度疼痛;2分:日常生活时偶尔疼痛,运动及工作时中度疼痛;3分:日常生活时轻到中度疼痛,运动及工作时重度疼痛;4分:休息时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病变肌腱病理学结果
HE染色显示顽固性网球肘的患者病变肌腱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图4)。
图4 ECRB及EDC肌腱纤维病理结果(HE染色,400×)A为ECRB及EDC肌腱纤维玻璃样变性;B为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灶区可见钙化及骨化。
2.2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旷置组手术时间35~45 min,平均(38.3±3.3) min,重建组手术时间40~55 min,平均(46.7±4.3) min。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无关节液渗漏、神经损伤及肘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54个月,平均(17.5±10.7)个月,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16例均未复发。旷置组重返工作时间为(3.41±0.75)个月,重建组重返工作时间为(2.56±0.46)个月,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及MEPS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少(P<0.05;表1),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EP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表2),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EPS比较 单位:分
2.4 两组患者术后握力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患肢握力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旷置组术后各时间节点患肢握力较术前有所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然而较健侧仍明显减少(P<0.05);重建组术后各时间节点患肢握力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但与健侧相比,握力相当(P>0.05;表3);两组患侧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握力比较 单位:kg
2.5 改良Nirschl/Pettrone级差评分
所有患者术后均能达到全关节活动度无疼痛或轻度疼痛。旷置组评分:术后1个月(1.67±0.59)分,术后3个月(1.20±0.54)分,末次随访(0.68±0.46)分;重建组评分:术后1个月(1.73±0.67)分,术后3个月(1.27±0.67)分,末次随访(0.60±0.4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肱骨外上髁炎为肌腱慢性劳损性疾病,多为反复的伸屈腕关节,导致肌腱止点的反复牵拉,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微损伤所致,损伤后肌腱存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但很多患者在肌腱修复过程中,仍然在重复肌腱损伤的动作,从而导致肌腱修复失败[12],导致肌腱止点的变性、瘢痕化。肌腱主要由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组成,其中Ⅰ型胶原是维持生物力学的主要结构,当肌腱出现微损伤后,胶原可表现为玻璃样变性及黏液样变[13],将患者切除的病变肌腱行病理切片HE染色后发现,胶原纤维紊乱,并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和黏液样变性,与文献[14-15]报道一致。
网球肘多为自限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往往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达到较好的疗效,对于诊断为网球肘的患者,早期采取健康教育、休息、止痛及相关物理治疗,即可让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16]。但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往往需要手术干预,对于手术干预的时间,文献[17]报道多在经过保守治疗6~12个月无效后进行。网球肘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经皮松解及关节镜下病变肌腱清理术,2018年的一篇Mata分析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发现从疼痛、术后功能、患者满意度方面3种方式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8],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运用肘关节镜技术即可以完成滑膜软骨瘤病的镜下治疗[19],也可运用于肱骨外上髁炎,然而关节镜手术对术者肘关节镜技术要求较高,存在较长的学习曲线,经皮手术无法直视病灶,要求术者能非常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并拥有熟练的手术技术,且该手术方式存在周围组织损伤的并发症可能。而开放手术不需要关节镜等特殊设备,无体位要求,手术切口亦较小,解剖结构清晰,可完全暴露病灶,清理更加彻底。在开放手术中,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改良的Nirschl清理术,该手术方式最早报道于1979年,手术主要步骤包括切除病变的桡侧腕短伸肌腱止点(累及伸肌总腱,也一并清除)、肱骨外上髁去皮质化、肱骨外上髁钻孔,手术效果良好,总体改善率97.7%,85.2%的患者可恢复以前的活动水平,甚至运动功能[20]。Dunn等[7]报道对139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采用改良Nirschl清理术,术后平均随访长达12.6年,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肘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7%,疗效确切。本文两组患者均采用改良Nirschl清理术,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并可达到长期疗效,两组患者最长随访达4.5年,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疼痛,无残留疼痛,肘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
对于清理术,肌腱止点是否需要重建尚无定论,Thornton等[21]报道,对22例顽固性网球肘的患者进行肱骨外上髁病变组织清理后,采用缝合锚钉修复桡侧腕短伸肌腱止点,发现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94%的患者平均4.1个月可重返以前的活动状态,并且患者握力和扭力分别达到非手术侧肢体的1.1和1.06倍。Ruch等[22]报道对于顽固性网球肘的患者ECRB止点病变组织清理后,未修复肌腱止点,使用肘肌转位的方法修复,但术后握力与单纯清理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握力仍未得到恢复。对于肌腱止点重建的方式,还包括在肱骨外上髁打骨隧道,然后将止点缝合修复在骨隧道上,Pruzansky等[23]报道,对24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采用该方式修复ECRB止点后,发现相对于未做修复的患者能更快地重返以前的活动水平,平均只需要2.75个月,而且没有力量的丢失,然而未做修复患者需要4.3个月。本文旷置组患者行病变肌腱止点清理后,未做止点的重建,术后患者手术侧肢体握力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重建组患者清理病变肌腱后,使用了可吸收锚钉进行ECRB止点重建,该组患者术后手术侧肢体握力在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能重新回到以往的运动水平,表现出更少的力量丢失及更好的术后效果。
本研究在重建组患者中,有6例(40%)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肱骨外上髁存在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压痛逐渐消失,考虑为修复肌腱止点后,缝线打结后线结诱发的皮下刺激导致。Donaldson等[24]报道一种使用无结缝合锚钉修复ECRB止点的方法,既可避免缝线线结导致的皮下刺激,也可以达到肌腱止点修复、保留患肢握力的目的,为肌腱止点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以上文献多为回顾性研究,且肌腱修复方式不统一,包括经骨隧道修复(18例)及锚钉(3例)修复两种,本实验肌腱止点重建组均采用带线锚钉、且采用相同的缝合方法进行肌腱止点修复重建,更具可比性。
对于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的手术治疗,改良的Nirschl清理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并且疗效确切、稳定,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并且远期效果良好。重建肌腱止点患者的握力能得到更好的恢复,是否需要重建,可根据病人的需求决定,对于年轻、术后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建议行肌腱止点重建,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握力,更快重返工作及生活。本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①未对患肢进行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区分,未将其作为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②未对实验对象进行网球肘的MRI分型[25],未对不同的MRI分型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③本实验样本量较小,后期仍需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进行两种肌腱止点处理方式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