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变化中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就业工作体系的思考
2021-04-18朱玉蒋旦悦董涌波
朱玉 蒋旦悦 董涌波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学生发展,客观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2020届高校就业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回顾总结,结合社会大环境变化,全面分析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和高校就业工作模式调节,进一步明确社会环境变化中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性,以扎实的学生就业能力储备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顺应时代浪潮,稳定高校就业工作,更好地实现学生、高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环境变化;三全育人;高校就业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因社会大环境变化影响,经济下行,用人供需数量矛盾短期扩大,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方式转变,社会失业人口上升,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带来极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政府、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形成合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
一、政府促进毕业生“好就业”的激励措施
(一)针对中小微企业出台“双向激励”政策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中小微企业的用工量普遍缩减,导致中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少。为帮助这类企业复工复产,党中央、国务院从财税、社保、金融等8个方面陆续出台了90多项政策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实施“双向激励”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对吸纳较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由县(区)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企业和毕业生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以此促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选择。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
对于2020届毕业生,政府加大对到基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奖励力度。一些县市地区建立“在城市生活,在乡镇及以下地区工作”的机制,重点为毕业生在此机制下的交通、住房等方面给予保障,以吸引毕业生到乡镇、到基层就业;此外,今年国企、央企尤其是在鄂的相关企业,国家层面上不仅扶持这类企业稳岗增岗,还进一步设置了一些基层就业项目,拓宽岗位需求,增设管培生岗位指标,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的方式促进2020届毕业生基层就业。
(三)多渠道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为充分调动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多渠道扶持,在软件上加强创业培训,实施创业补贴政策,提供咨询辅导;硬件上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服务。北京健全“政府+市场”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板功能,为在板企业提供展示、融资、培训等专业化服务;陕西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离校5年内毕业生和在校创业的研究生,给予免息创业基金贷款;广西开设就业创业直播节目,给予就业指导服务,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广西高校毕业生政策宣传信息。
二、高校落实毕业生“稳就业”的保障措施
助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学校提供的精准化的促就业举措,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社会环境变化下,高校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云”技术,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切实推动毕业生更好更稳就业。
(一)充分推广“智慧就业”,多平台推送岗位信息
最初,“智慧就业”主要是指“智慧就业信息服务”,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拓展,“智慧就业”的定义越来越宽广。高校在应对社会环境变化时,及时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客观分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变化,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国家、学校、学院就业信息和政策的传递,坚持“周动态”数据更新,及时掌握学生毕业去向和求职意愿。利用教育部“24365网上校园招聘”“2020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等各级网络招聘平台,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线上讲解简历“云投递”“云面试”注意点,带领学生适应新形势,充分推广“智慧就业”。
(二)做好“精准就业”,多渠道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坚持把“精准就业”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目标,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实现生产力对劳动者就业的“完美配置”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之一。从毕业意向、求职技能、求职心得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学生就业。针对不同毕业意向的学生分类沟通,建立线上QQ群,实现同类学生间信息共享;针对应聘能力弱的学生,动员和组织参与省内高校推出的“百日冲刺”系列公益直播课,学习就业技巧;针对积极投递简历但迟迟未有offer的学生,高校推出“朋辈领航”等系列活动,邀请已确定去向的学生在线分享求职与升学经验,帮助毕业生缓解焦虑,提升就业信心;建立困难生群体库,逐一摸排湖北籍学生状况,加强心理辅导,着重进行就业推荐,通过系统梳理就业需求,做好“精准就业”。
(三)合理推行“个性就业”,多方位服务学生需求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带来的心理冲击和观念转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解决多数学生共性困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特性和求职规划。带着“层次性”“倾斜性”“差异性”的理念,尊重学生自身发展。通过网络途径设置“就业解答开放日”,聘请有关职能部门、社会企业进行“云讲座”,讲解国家政策、市场规则、优惠措施等。鼓励学生参与“军队文职”“基层选调”“事业单位”等选拔,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分析市场,积极创业;鼓励学生积极入伍服役,解读国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针对求职意愿较弱的学生,开展线上家访,从学生和家长两端做工作。通过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学生家长、毕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大学生的“个性就业”。
三、“三全育人”理念对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启发
“三全育人”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思,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需要做好顶层没汁和整体规划,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專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尽早明晰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增强主动就业意识,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全员参与,加大保障力度,建构协同合作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树立全员就业意识,在校学生和全院教职员工都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高校在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实行党政领导“一把手”责任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任课老师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求职择业进行全面指导,落实思政教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结合毕业论文和实习,对毕业生就业选择、就业观念进行引导。年级辅导员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切实做好签约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宣传员”的模式,鼓励去校外参加宣讲会的同学积极向用人单位宣传学院相关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推荐单位来校召开宣讲会,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做到高校就业工作全员参与。
(二)全过程指导,细化工作过程,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匹配度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做到全过程指导。加强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方案,邀请学院书记、校外企业人事、历届学长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学生填写规划手册,并定期审阅指导。针对相似性较高的职业规划学生人群,展开座谈会,查漏补缺,相互促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优缺点,确立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三年级学生,通过举办专业软件及硬件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邀请做出突出成绩的校友和有关专家为毕业生作就业创业报告会,帮助学生建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劳动光荣”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班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就业政策和法规。组织好选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工作,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文件法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活中有法可依。
(三)全方位培养,创新市场开拓,实现岗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
家长、学校、社会联合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全方位做实、做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毕业生困难群体信息数据库,联系相关学生家长,开展“一对一”服务,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身体残疾、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加详细的就业咨询服务。组织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深入毕业生中,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和择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开辟省内外就业市场,在巩固已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把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基地建设、毕业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毕业生就业的新体系、新网络。经常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参观座谈,实地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减少签约的盲目性。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和校友问卷调查,做实就业市场调研,并在年终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四、总结
高校毕业生既是社会当下的求职者,也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反观政府和高校在社会环境变化下的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结合“三全育人”理论,构建新的更加完备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无论是从学生工作角度还是专业教学工作角度,切实落实好学生入学到踏上社会的就业教育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做足就业准备,在努力提高高校学生职業素养的同时,更好地顺应社会大环境变化,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