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公园林下空间,打造绿色服务福祉

2021-04-18杨溪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

杨溪

【摘要】拓展城市公园林下空间可以增加绿地品质和为民服务内涵。以宿州公园改造提升为例,浅谈在对公园进行景观改造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利用林下空间融合公园的休闲休憩、健身娱乐、文化品味、科普教育的处理手法,塑造有特色多功能的公园景观环境。

【关键词】林下空间;林中路径;林下植物;人性化服务

现代城市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一直作为极富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许多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存在植被茂密、绿树成荫,而林下空间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林下空间如何梳理和利用,成为亲民的、可步入的休闲活动空间,这是公园提升改造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1、林下空间的营造意义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户外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居家附近的公园、游园、绿地、广场,拓展林下空间就成为实现林中景观与服务功能提升的健康路径。林下空间是指能在林下同时满足几种功能的复合空间。除能满足人们日常户外活动需求外,林下空间春季可赏花漫步,夏季可遮荫降温,秋季可赏景郊游、冬季可防风避寒,还具有一定的隔音、降尘作用。因此增加林下公共活动场所和休闲设施,对于着力打造便利的“15分钟生活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林下空间的实施路径

近年来,宿州对滨河公园、迎宾公园、环城公园、运粮河公园等老旧公园进行品质提升,公园建设之初以快速增绿种植的乔木已形成大片的林荫,其下层小灌木却因光照不足而生长不良,或被踩踏成片裸露黄土,景观质量不佳,而同时人在园内的活动空间不足、服务设施缺乏,逐渐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现场后,我们要求在老旧公园改造提升中拓展林下空间使用功能,在保留乔木的同时,开发利用下部空间,实现公园的便利性、实用性,使城市公园活起来,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2.1拓展林下空间

大多公园在规划设计时都有广场绿地,特别在主要出入口有一定活动和聚集的场所,但由于广场内绿荫不足,而人们聚集最多的还是在林下,就會占用林荫下的草坪、地被。在公园改造提升中适时打开一些林下空间,把广场舞区、练歌区、运动区、练拳区、健身区、交谈区、棋牌去、儿童区等布置在疏林里,考虑到不同使用人、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既有私密不被打扰的空间,也有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这样的林下空间散落在林中路径两侧,人们进入或交谈、或娱乐、或健身、或嬉戏、或写生,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寻到一处喜爱的自然场所。

2.2设置林下路径

林下路径串联各个林下空间,是由有绿道、小径、休闲广场相贯通,从1.2米宽的林荫小路扩展到大于2.5米宽的健身绿道,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林下路径像脉络一样,把公园内各个空间联成整体,形成绿化向公园纵深拓展的“毛细血管”。在老旧公园的改造中,如迎宾公园内以人为本增设一些市民踩出的小路修建成便民通道;如滨河公园对开放式带状公园,设置多出入口方便不同方向进入的市民,达到城园相融。公园绿道和主要园路多用彩色沥青和透水混凝土铺设,边侧设置排水沟,加强园内雨水收集与排放;林中小径采用透水铺设,以卵石、片石、透水砖等,尺度合理,线性通畅收边材料分明,颜色与周边环境统一协调。

2.3梳理林下植物

结合现状场地中景观较好部分作为改造设计的参考和出发点,对园内的林下空间开展清理与调整工作,以达到疏密有致的效果;一方面提升植物下缘线,适当调整园内灌木及地被植物,保证游人视线通透,空间整洁有序;另一方面适当进行硬地铺装,增加居民休憩空间,更好利用林间绿地。滨河公园、运粮河公园等改造前林荫浓郁,有较好的水杉林、银杏林或自然林,但缺少林下植物,林层不丰富。改造中在拓展林下空间后铺设了青石步道、设置了防腐木休息平台,进一步梳理了林下植物。林下绿地种植了耐荫的八角金盘和兰花三七、麦冬、石蒜,光照较好的或散射光区种植了金钟花、鸢尾、迎春、扶芳藤、福禄考等地被花卉,还有常春藤、爬墙虎等攀藤植物,形成林下丰富林层效果。以自然式栽植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植,体现复层种植模式和丰富的季相变化,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植物群落。静谧、舒适的林下空间即使夏季高温在此停坐都不觉热意,而秋冬季节树叶飘落,丝缕阳光透过,疏影斑驳,一切是那么自然。

2.4设置林中宠物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中养宠物的逐渐多起来,遛狗就成了许多市民早晚锻炼的陪伴。考虑到安全和卫生的要求,大多公园禁止宠物入园。为解决宠物活动问题,在滨河公园专设了一处占地面积1500m2宠物活动区。宠物活动区有小型宠物及大型宠物的分区,设有户外宠物游乐设施,可供宠物转圈、爬梯、跑动、玩耍,增加场地的趣味性;设有骨头形状的休息区,方便宠物主人在一旁休息等待;设有宠物便池、户外盥洗池等人性化设施,方便宠物及其主人在场地内的一系类活动。

2.5建造雨水花园

在公园改造工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公园内园林地形丰富,天然的渗透力很强,成为最有效的“绿色海绵”。在林中建造雨水花园,能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同时雨水花园与周边路径、植物自然而然形成自然景观。滨河公园在改造时,在林间利用地形开挖溪流引河水渗入,以及雨水汇集形成自然活水系统的曲溪回澜。水形变化多端,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源头叠泉生动活泼,静态湖面平静幽深。开阔的湖面嵌以小岛,岛体用杉木护坡、藤帘围护,其间长出的枝叶围合成绿色屏障,狭窄的水面点缀吊桥、板桥,岸旁堆叠莲花石,种植花木,生态、自然、贴切。

3、林下空间人性化的服务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宜居环境的建设者、人民绿色福祉的推动者,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公园空间的内容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其核心要义始终都是在有限的城市公园空间状况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人民享用更加优良的生态服务。公园的改造提升就是复兴有开有合、疏密有致的林下空间,打造富有无限活力的服务空间。

3.1充满活力可驻留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设计丰富的活动空间,容纳市民的多样化活动,让市民能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从而爱护自然,使其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论是停坐的静谧空间还是意趣的娱乐空间都是可住留的活力空间。备受市民喜爱的健康步道能满足市民早晚跑步、竞走、散步,节点小广场能满足市民健身、集散、交流,白日的喧嚣在林内散去,夜间熠熠生辉的夜景亮化在空间内点染,城市生活的活力在此展示。

3.2特色鲜明可识别

对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宝贵的艺术财富,从而衍生出具有特色的市民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城市特色区域,甚至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可识别地区和地域文化精神、民间传统的缩影,文化建筑、雕塑、小品、景墙、各类标识等都是文化内涵展示的载体,将本土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展示空间。一段环城公园老城墙,在周边设置林下观赏平台,仰望城墙,舟车汇聚的历史怀古至今;一处新汴河的“鞭打芦花”雕塑,以“孝”著称的闵子传谕天下。

3.3浑然一体可融合

规划设计的创意、工程生产的创造、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打造林下多元化的服务。科技化、智慧化、数字化引导园林服务的创建,互联网+园林服务应用,使人们在运动时了解到卫生健康知识,在散步时扫码认识植物,在空间活动时体验声光动感故事,在公园内的园林驿站中还可以享受看书、交流、咨询、上网、救助等人性化服务,达到人与自然用智慧的方式连接起来,使人们享受公园绿地服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总结:

林下空间的拓展实现了绿地空间的复兴,从观赏式到进入式的体验是林下空间作为森林在城市的延伸,展示了“园林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通过梳理城市公园现状,从林下空间的实施路径、林下空间的人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林下空间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新鲜体验为一体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编著.践行绿色发展,服务绿色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磐岩主著.风景园林师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叶玉青编著.林下空间景观设计初探[M].福建福州市西湖管理处

[4]胡卫华,王庆.城市生态网络體系下社区公园提升的路径探讨[M].北京:园林,2019

猜你喜欢

人性化服务
少年儿童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研究
以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打造特色孵化器品牌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法的普通高校图书馆服务视障师生研究
传媒变局中的人口电视栏目困境与创新
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图书馆为残障读者人性化服务的实践和思考
人性化服务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人性化服务在麻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