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风景园林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2021-04-18马丽颖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核心价值

马丽颖

【摘要]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自身价值,努力升级转型。在众多建设项目中,风景园林学因其学科的综合性,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配角,从项目规划、专项设计、工程指导、运营策划的全过程实施中,已俨然成为美丽乡村项目的主推力,积极发挥了专业带头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保障。本文以嘉善西塘“荷池村”、“红菱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从项目推进过程中总结风景园林学的核心价值,更好的利用专业优势,多维度控制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振兴助力。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风景园林学;核心价值

引言

2003年,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数年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聚焦乡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是新兴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解决乡村的空间功能和社会等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自2013年农业部确定了1100个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后,大批优秀的美丽乡村实施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里风景园林学功不可没。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的复杂过程,其核心是通过改善乡村风貌实现“视觉美”,通过突出自然风光展现“环境美”,通过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内涵美”,通过升级在地产业实现“致富美”,通过更新管理运营模式展现“创新美”,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而作为融合了艺术、建筑、工程、生态等多专业的风景园林学,能够更有效地统筹发力,更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施。

1、风景园林学与美丽乡村建设

1.1风景园林学的解读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学不断外延,涉及规划、植物、工程、生态、艺术、地理、人文、社会等多学科交汇,成为一门复杂且综合的现代应用学科,其多专业的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实践原理,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外界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的认知,可能还仅停留在建筑外立面改造、道路白改黑升级、区域环境整治等外形象工程,仅涉及到市政、景观、建筑专业的简单的规划与实施。但其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是多专业配合的呈现,更是各设计专业、工程团队、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的沟通的结果,体系极其庞大且综合,操作难度可想而知。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认识不统一、规划视野狭隘、多部门协调难度大、市场机制不足、施工落地困难等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1.3风景园林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近些年,风景园林学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其专业的综合性与视野的宏观性,逐渐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起到了总体规划管控、组织协调、沟通对接、指导落地等关键作用,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极大地助力了项目的推进。而美丽乡村建设因其项目政策优越、环境优质、地域广袤,也为擅长规划设计与营造的风景园林学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大放异彩的发展空间。

2、风景园林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风景园林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逐步成熟,充分发挥其综合专业的特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从“规划前瞻性、专业包容性、落地实施性、生态可持续性”四个层面解决了项目的核心问题,为美丽乡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1视野宏观,拥有规划格局的前瞻性

风景园林学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能够从政策导向、区位格局、基地现状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理性的研判,能够精准快速的明晰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的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从而归纳形成项目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交通动线、设施配套、产业引导、业态布局等多方面的指导意见,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2.2 知识全面,包容衔接多专业的可塑性

美丽鄉村建设是多维度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规划、景观、建筑、市政、室内、智能化等多专业的配合,由于各专业的差异性,导致经常会发生各种冲突。风景园林学由于其自身对多专业的理解和包容性,能够将各专业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协调解决专业之间冲突,融合各专业形成系统的组织策略和统筹安排,起到专业的带头作用,有效地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施。

2.3 注重实践,增强施工落地的可行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落地的过程中,由于乡村的自身建设条线多样和基础配套图纸的缺失等客观因素,增加了施工建设的复杂性。风景园林学的介入,能够通过与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有效地沟通与协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快速地提出解决策略,积极应对和解决现场冲突。还能通过加强与施工经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倾听多方面的诉求,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建设落地,完善项目中的设计漏洞与缺失。

2.4 生态先行,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天然优势,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以绿色引领美丽乡村的建设。风景园林了解植物的习性,注重遵循乡土植物的生境,遵循原始的自然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环境,懂得运用“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建筑绿色节能、节能灌溉、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建设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肌理,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与基本农田保护线,整理和优化破碎的生态斑块,规划生态廊道,维护和改善村庄的能量交换与循环。

3、風景园林学在嘉善西塘“荷池村”、“红菱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201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科创、开放合作、基建联通、生态保护、服务共享、城镇联动7个方面的综合考量,西塘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是示范引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标杆。“梦里水乡·乡伴西塘”美丽乡村风景线则作为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重点项目而进行打造。

3.1 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主要集中在嘉兴市西塘镇荷池村、红菱村两村范围内打造,总长22公里,以“一心、多点、一环、多片区”的总体布局进行串联,规划全面升级,使西塘的古镇、乡村、田园、文化、产业、水脉成为有机的整体,全面实现西塘全域旅游的2.0版本(如图1所示)。

在本次项目中,风景园林学通过 “区域统筹、规划运营前置、创新产品模式、构建闭环产业链、搭建平台机制”等极具前瞻性的规划思维的引导,利用荷池村临近古镇的优势,明确了荷池村为以集体经济模式为导向的5A级景区门口的民宿村的定位;利用红菱村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优越,明确了红菱村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稻香“农业+”体验村的定位,引入先进理念,实现区域共赢。

同时,通过项目中风景园林学专业分工明确、时效有序的整体统筹和对各专业的包容与调和,达到了项目的及时完工与效果呈现(如图2所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荷池村增加了串联西塘古镇的时光隧道、古窑文化园、古技艺的“ 鸬鹚捕鱼”公园、乡贤文化广场等休闲活动空间,引入智能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植入迷你mall、文创商店、双创中心等创新业态,构建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借助智能软硬件应用、5G技术、乡村青年化运营等方式打造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创业青年安居乐业、外出青年回航返乡的“新青年”乡村未来社区。红菱村则依托现有的绿色生态农业背景,引入了谷粒Mall、青年农耕园、稻香广场、小谷粒舞台、“谷与”村民宿集、水塔3D投影、谷塔园等一系列特色文旅业态,成为农旅充分融合乃至三产融合的稻香农业体验村落。荷池村、红菱村重获新生, “梦里水乡· 乡伴西塘”精品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项目也荣获了2020年嘉兴市美丽乡村精品线的一等奖,风景园林学作为该项目的带头专业,在整个乡村重生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2 风景园林学的核心价值体现

3.2.1 规划前瞻性的价值体现

3.2.1.1重塑目标定位

风景园林学基于国家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到浙江的“美丽乡村”与“未来社区”建设政策,再到千年西塘古镇的文化积淀,重新审视西塘,做出了从“活着的千年古镇”到“与世界对话的未来水乡”的宏观思考定位。基于西塘镇定位的全面升级,荷池村也从“新”出发,以长三角乡村创业热潮为背景,确立了“新青年”乡村共享未来社区的目标格局,并提出了“WE+”的文创主题,确定新青年的主人翁意识与返乡未来的无限可能。红菱村则突破了其传统稻米农业文化,确定了“新文化”乡居田园的目标格局,并提出了“稻米童话”的文创主题,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形成稻米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型的稻作秘境(如图3所示)。风景园林学利用其专业的前瞻性,拔高荷池村、红菱村的发展层次与定位,紧跟时代大潮,实现村庄本质上的飞跃。

3.2.1.2创新发展策略

在发展思路上,风景园林学运用运营前置的新潮思维,确立了荷池村、红菱村的 “联”、“创”两大发展策略,联动一切优质创新资源,打开村庄的产业上升空间。“联”——通过西塘IP流量的借势,打造为西塘古镇溢出的住宿、服务等配套空间,与西塘古镇风格迥异的“共享创客基地”、“生态稻米秘境”,完成荷池村、红菱村从生态环境到生态经济的转型,搭建“古镇—乡村”相依的未来社区。“创”——通过改善村庄道路系统、提升村庄建筑庭院风貌、植入智慧停车场、智能垃圾桶等,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基础配套条件,优化乡村的生活。通过整合利用闲置资产,植入双创中心、青年智慧公寓、自然教育学堂、谷粒mall等创新产品,重塑乡村价值(如图4所示)。通过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模式的“村民宿集”,创新土地使用机制。通过设计富民机制,政府+企业+社区+农户通力合作,搭建创客产业与农业产业的孵化平台,借此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3.2.2多专业衔接的价值体现

3.2.2.1统筹各专业的进场时序

荷池村、红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市政、室内软装、文创、智能化七大类专业,项目周期只有短短一年,这需要合理安排各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周期。荷池村、红菱村在项目初期并未确立项目的统筹管理方案,导致建筑、市政、文创、景观各自为政,各专业时间节点混乱,项目一度失控,最终以风景园林学对多专业的理解,而实现了有效的统筹和把控,确定了从规划+文创—市政—建筑—景观+文创+室内+智能化—软装+文创的整个流程,有效的保障了设计的周期和效率,实现了多专业并行与推动。

3.2.2.2明确各专业的设计边界

荷池村、红菱村项目是多专业的共同设计与建设的共同结果,在项目推动过程中,经常出现专业之间的方案无法衔接、碰撞冲突、互相推诿,场面一度混乱,最终也因风景园林学的专业综合性与包容性,各专业推举其为龙头专业,作为划分设计边界的裁判,而景观更是作为最终问题的终结者,负责解决各专业遗漏的边角,将所有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实现了项目整体呈现的优质效果。

3.2.3 施工落地可行性的价值体现

3.2.3.1指导施工设计

荷池村、红菱村项目在乡村,乡村的施工团队因场地的各种限制会遇到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落地、材料选取、材料创新等方面,风景园林学因其专业丰富的实施经验,为现场的落地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荷池村的古窑节点,原古窑结构已残破,无法新建或改动,为了保存古遗风格并增加展陈与互动性,风景园林专学经多方协调与讨论,确定了在古窑内部以盘窑传统工艺、新旧碰撞的材料,形成了套叠式古窑博物馆展陈空间,保持古韵遗风,因地制宜的解决了问题(如图5所示)。荷池村为了展现大面积的田园风貌,增加了田园木栈道与打卡空间,但木栈道的划分却会影响到后期机械收割,现场通过与施工队现场测试,增加了多处木栈道桥,在收割时期人工开合,机器无障碍穿行,实现技术创新。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施工材料与植栽品种施工队都一货难求,风景园林专业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各专业相关人员,迅速展开调研本地与周边市场,做出新的材料选样和品种调整,保障工程的顺利推进。

3.2.3.2协调民众意见

乡村项目关系到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往往也会对项目本身提出各种需求,协调解决不好往往会成为项目的阻碍。荷池村、红菱村项目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建设初期由风景园林代表各专业联合政府与村委会,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并组织村民召开村庄座谈会议,填写调查问卷,将设计构想村庄的变化讲解给他们听。为了更好的呈现未来村庄的效果,设计还用更为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示给村民,普及文创商店、双创中心等创新产业为村民带来的收益。积极引入智能化垃圾房、无人超市、智慧停车系统、智慧安全系统等智慧设施,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此外,还由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带头与村民共建项目与管理监督机制,整合当地劳动资源,协调为驻村村民在项目中提供劳动岗位,无论从设计、建设还是管理,倾听村民的心声,增强了村民的参与度与项目的归属感,与村民共建家园,稳步推进项目的工程进度。

3.2.4 生态可持续性的价值体现

荷池村、红菱村项目的优势在于其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水系发达,坑塘众多,风景园林从乡村生态角度出发,通过对水系的重新梳理,合理规划布置村庄雨污排水系统,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并增加水体的曝氧与水质监测装置,增加净水植物,保护与改善水生态,保护村庄水网脉络。而对红菱村的7500亩水稻种植田,则引进了节能灌溉和“虾间稻”、“鱼间稻”、“鸭间稻”等多种立体生态链种植模式,既增加游客的观赏性和体验感,同时实现水稻的绿色无公害。在不破坏稻田生态与基本农田保护线的基础上,将稻田区域变身为可住的“野邻”稻田营地,可看的大地之种植艺术,可食的有机大米,可游的种稻体验,可学的户外农业科普展,引人入胜,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如图6所示)。

此外在整体设计中,选择适应力强的乡土植物(如香樟、朴树、乌桕、桂花、樱花等)和耐性强、维护低的新品种(如矮蒲苇、细叶芒、小兔子狼尾草等),维护村庄的原始生境。施工材料也通过回收废弃的石槽、老石板、石磨、瓦片、砖雕等,实现废物二次加工利用(如图7所示),并采用可在生材料、透水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如透水砖、生态节能墙、木塑复合材料、复合金属、LED灯等,实现生态景观,减少热岛效应等。

结语:

对风景园林学而言,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契机,它给予了风景园林专业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美丽乡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学地运用学科的优势,运用运营前置的思维,从美丽乡村本质出发,充分发挥规划前瞻性、专业包容性、落地实施性、生态可持续性的核心价值,因地制宜开展实施工作,发挥其专业龙头作用。嘉善西塘“荷池村”、“红菱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复杂而众多,是风景园林学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与核心价值的典型案例,取得了重大成效。本文以嘉善西塘“荷池村”、“红菱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展开论述,明确风景园林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希望在未来更多的乡村建设中,风景园林学扎根现实,提升自我,专业升级,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龙岳林,陈琼琳,周湛曦.引导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J].湖南包装,2018(4):99-101.

[2]刘佳音.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农业工程,2019(6):126-129.

[3]夏臻.风景园林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城市地理,2018(10):32-33.

[4]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1103)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核心价值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幼儿园语言领域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浅析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