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1-04-18左文秋
左文秋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该需要记背的东西都清清楚楚,学生无需开动大脑进行思维,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的碎片化和理解的浅表化。而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广、思之深、思之新。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设计问题引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设计,能迅速激发学生认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起来。因而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提纲挈领,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学习《社戏》一文,教师可以抓住结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进行设疑,通过设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和发展。
再如,学习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重点是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2.用一段话概括新闻内容;3.用几句话概括新闻内容。这样的三个问题就会引领学生关注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从而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问题的设计要精炼而有梯度,层层深入,在这个過程中,教师主要是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由浅入深,步入思索的王国。因为问题设计的方向和思路清晰,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思考的方向,从而提高敏捷性思维能力。
二、提倡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学习《卖油翁》一文,让学生说说从文章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发?大多数学生认为:卖油翁“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告诉我们熟能生巧。教学中不能止于此,还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从卖油翁的角度还可以提炼什么观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会得出:对骄傲自满的人提出其缺陷不足,是对他人的极大帮助。教师再问:是否还可以从陈尧咨的角度提炼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陈尧咨从“忿然”到“笑”,说明他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再比如《蒹葭》中对“伊人”形象的解读。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因为“伊人”是女性,诗歌描写的是男生追求女生求之不得的那种悲伤和彷徨。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诗中“伊人”一词是五四以后才特指女性的,那么学生就会马上想到“伊人”不一定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到这里教师要继续鼓励学生解读,甚至可以抛开具体的人和物,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是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呢?此时部分学生经过思考也会想到“伊人”还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愿望。到这里已经算是理解得比较好了,但是教师可以继续补充背景,引导学生探究,这也可能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了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的社会现象等等。多角度解读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增强思维广阔性,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三、联系相关背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即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所以在分析课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及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思维深刻性。
比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表面看来文章写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但是,作者莫怀戚本人却说:“我骨子里其实是想写生命的。”“写散步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联系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父亲刚刚去世,照顾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被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状况很差,当医生的弟弟说母亲此时最需要的是陪伴,于是,就有了一家三代四口人这次饭后在初春田野上的散步。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感受生命——善待生命——生命的责任”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的句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可贵,领悟到生命的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明白我和妻子作为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前后相续的一环,要背负起生命的重担,这就是生命的责任。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主旨是表现父爱,还要关注到文字中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和“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种自责和悔恨从何而来?探究儿子与父亲的隔膜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从而引入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朱自清父子间长达10多年的冷战后,就会理解到,本文在表现父爱的同时,还滚涌着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从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等的深深自责与无尽悔恨。这样一来,学生所读到的内容就能从表面深入下去,形成对生命层次的深刻认识,深刻性思维品质亦可获得有效培养。再如学习苏轼的诗词,单看字面,我们读到的是豪迈,是豁达,是乐观,但是,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后,再来读文字,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就会品味到豪放背后的那种淡淡的失意、忧伤和无奈。
四、引入多项比较,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比较是方法,也是思维过程,在比较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认知更加清晰,思维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比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比较孔乙己和范进遭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比较,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和丰满。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比较,学生会自觉延伸到周围人物的比较以及他们不同的归宿上,进一步深化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深刻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加强。一部《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性格,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可以把鲁智深和李逵比较,和武松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就会得到有效培养。我们还可以把课内文章与其他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把朱德的《我的母亲》和老舍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莫言的《我的母亲》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之处;我们还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李清照青年时期和南渡之后的诗作比较,苏轼早年词作和晚年词作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疑思问”的说法。朱子也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认为,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动力,它对于学习犹如发动机对于汽车一样,至关重要。而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正向思维”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容易接受“权威”和暗示。质疑能力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首先是细读,只有细读全面把握文本内容后,才能提出一些与传统或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其次就是大胆质疑,教师要告诉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和老师说的内容不一定全对,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盲目信从。最后,积极求证,根据自己的所学及查找相关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另外,如果学生最初不能顺利质疑,老师可以适当点拨。比如在文章的矛盾处设疑,如《孔乙己》结尾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否矛盾呢?学生通过探究就会确定不矛盾,因为“大约”是作者的猜测,而“的确”是作者的推断,作者推断以孔乙己的情况,他很难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死是必然的。由此引出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分析,探究他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般人的理解是,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是“我”喜欢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是“我”不喜欢的。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文章开头几句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提问:“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呢?学生通过探究就会明白,“似乎”是因为年代久记不清楚了,而“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意思是断定其中不会有动人之处,很显然,这是从成人的视角来看的,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又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看的,清楚了文章是从成人和儿童两个视角来写的,我们就会明白,原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玩耍到讀书,从童年到少年,是生命成长的两个必经阶段,时隔多年之后,经历过世事沧桑的作者回忆起它们,同样感到温暖和美好。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可以把我们的阅读引向深入。
当然,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引导学生走极端,一味地推翻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重视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
联想和想象是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给课文配插图,可以进行续写、改写、扩写,还可以表演课本剧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想象:游行大典结束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布置学生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再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想象一下,假如于勒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回来了,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请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再比如,学习《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根据狗主人的变化,先后变了五次,表现了他欺下媚上的丑恶嘴脸,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等等。这些形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独创性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七、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
教育家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著名教育家江山野先生也指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且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是当今教学的主流,语文统編新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学生运用教读课中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和课外阅读,由教师教学到学生自学,由学习到运用,实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又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尤其是要鼓励后进生,让其抛开可能答错的顾虑,放下丢人或者被批评的心理戒备,敢于真实而认真的思考问题。所以,教师要关怀、尊重、信任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赋能学生自主而真实有效的思考。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是学生思维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孕育过程。教师只需相机指导即可,适当补充学生缺漏或不足之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品质获得有效提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而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生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各种能力的一条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力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构建起开放、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