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以潍坊医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
2021-04-18李笃武朱宏晋刘建兰
李笃武,朱宏晋,刘建兰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问题,明确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基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98年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传承红色基因是当前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军区时首次提到“红色基因”:“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新疆、福建等地视察时再次提到“红色基因”,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3]2016年2月,习总书记远赴井冈山,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又提到:“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4]。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锤炼出来的精神特质与核心价值理念,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信仰和情怀[5]。在中国共产党98年的艰辛历程中,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顽强向前、追求卓越。倚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才领导党的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6]。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7]。
将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拓展了党史国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让当代医学生既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又感受到新民主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艰辛,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激发当代医学生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去努力奋斗!
2 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当代医学生以“95后”和“00后”群体为主,他们出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衣食无忧,生活富足,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和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的影响和冲击,在理想信念方面难免会迷失或产生迷茫。在此背景下,强化对医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基因教育,帮助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中华民族的复兴重任刻不容缓。
2.1 避免当代医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和精神迷失
当代医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距离革命战争、民族解放的年代相差甚远,对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认知不多,对中国共产党人在98年奋斗中孕育和锤炼出来的理想信念、红医传统、白求恩精神等红色基因认知不全、了解不深,以致于诸多近现代史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难以在当代医学生群体形成共鸣,导致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激情和主体意识缺失,传承效果不佳。在医学院校强化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当代医学生的信念淡化和信仰迷失。
2.2 避免外来文化对当代医学生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不同文化频繁交流交锋,社会思潮愈渐多元多变,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给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复杂影响。作为行走在时代最前端的群体,新时期的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对西方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生活方式等不同文化的侵入和冲击,其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平时对学校接受的传统革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动摇,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有淡化、模糊的趋势[8]。
2.3 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青年学生的和平演变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快速崛起,西方反华势力正不遗余力采取各种方式,实施淡化、丑化我党光辉历史与形象的战略图谋。正如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所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把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让他们腐烂变质,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和世界主义者,这样红色政权就会不战自垮。”[9]在此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对党的历史认识有所模糊,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理解歪曲,红色基因正面临“基因转化”“基因突变”,甚至“基因断代”的危险。
当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基因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潍坊医学院积极把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3 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潍坊医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医学生缺乏对红色历史的深入了解、切身体验,这是造成当下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影响力不够、育人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潍坊医学院做了以下探索:
3.1 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红色基因教育现场教学
潍坊医学院近3年先后开辟了10所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的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诸城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参观,领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同志27年光辉而短暂的革命生涯及丰功伟绩;到寿光市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了解党组织在寿光为组建抗日武装八支队,从建立到壮大,直到东征、西进和南下的整个战斗里程,以及为党和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的马保三同志的丰功伟绩;在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聆听80多岁的抗日老战士讲述潍坊地区的红医烈士们救死扶伤和英勇抗敌的感人场景;在潍县战役纪念馆深度剖析解放战争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学习华东军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下,淬炼出的伟大的潍县战役精神,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宗旨观念、“战必胜,攻必克”的攻坚意志、“光荣地进去,干干净净地出来”的纪律意识。
通过实地探寻红色基因、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医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医学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境界。这类红色基因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其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医信念[10]。
3.2 组织思政育人成果展演,实施红色基因教育体验式教学
为深化医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感悟,展现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潍坊医学院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依托,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思政育人成果展演,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参考题目,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情节。《五四芳华》,讲述了九十九年前,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为旗,引领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带领社会各界同仇敌忾,共奏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悲歌[11]。《谁主沉浮》,则将穿越与中共一大召开相结合,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备与诞生过程,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不畏艰难,始终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革命充满信心、壮怀激烈的博大胸怀。《风雪长征路》,则将长征路上一个又一个生死离别、感人肺腑的红医故事串联起来,在老红军彭焕生的讲述中,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红医精神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医学生。
通过参演、观演,医学生们既能深度感悟革命历史,又能深刻体会独立、民主、自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代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不易局面。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更容易获得感性的认识、灵魂的触动和精神的洗礼,更容易激发医学生们爱国的归属感和追求梦想的激情。
3.3 开展特殊主题教育活动,实施红色基因教育仪式教学
除校外红色现场教学、校内体验式教学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是潍坊医学院实施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将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学校利用国家设立的特殊纪念日,如“清明节”“七一”“七七”“国家公祭日”等开展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以自然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积极性,通过默哀、鸣笛、宣誓、升国旗、奏国歌等“仪式”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仪式氛围中受到冲击和震撼,零距离地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加主题活动的仪式性和神圣性[12]。通过主题活动仪式教育营造了医学院校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了红色基因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增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 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部分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借鉴部分国内高校的有益做法,未来可以积极尝试将红色基因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深度结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4.1 筹建三维仿真实践中心,解决课外实践覆盖难问题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数多,实现思政课课外实践全覆盖有很大难度,为此,高校可以探索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如未来可以筹建思政课三维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让学生佩戴红外眼镜,1比1比例营造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的环境[13]。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节省大量实践经费,安全问题也得到有效保障。
4.2 打造实践基地项目团队,解决现场教学深入难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现场教学主要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可以探索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基地由2-3名教师负责,紧密结合思政课程,组织教师奔赴各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学校教师与教学基地管理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收集基地丰富的图文资料,挖掘教学亮点,打造立体化、多样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实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打下基础。
4.3 开辟校内互联网红色网站,传递红色基因教育正能量
当前医学院校在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方面还有欠缺。下一步,医学院校可以致力于探索“课内与课外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建立红色网站,挖掘红色资源,推送红色基因传承的信息,扩大红色基因教育的全覆盖,不断线,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对红色基因教育的需求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