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养结合结构分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021-04-18张雪莹黄双孙欣然闫雯鑫王召青李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互联网+

张雪莹,黄双,孙欣然,闫雯鑫,王召青,李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给我国带来诸多挑战性的现实问题[1]。为了让老年人过上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201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医养结合”由此诞生。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为养老产业带来了机遇,也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之间联合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但目前,“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发展仍存在医疗与养老资源难以有效融合、供需不对称的问题。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促进医疗、养老资源的融合。

1 概念界定

1.1 医养结合

2013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指出,医养结合是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是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制度。孙雯芊[2]提出,医养结合是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结合,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医养结合是将精神慰藉、日常照料、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和卫生健康、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3]。本文医养结合的定义采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

1.2 “互联网+”

“互联网+”是第二代互联网新产物,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和功能,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是发挥双方的优势协调合作,在互联网平台上共同探索发展新模式[4]。

1.3 “互联网+”医养结合

“互联网+”医养结合即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打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壁垒,将医疗资源、养老资源以先进的手段联合一起,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国家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

2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互联网+”医养结合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的代表人物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唯意志的行动论”,并提出社会行动的行动理论。即在人们的每一次活动中要想达到目标,一定需要相应的手段和条件,同时,社会活动又离不开行为活动规范[5]。在帕森斯的思想中,“行为”“体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帕森斯将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社会系统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另外三个系统分别为文化系统、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的良好运行、发展平稳需满足AGIL四个功能性条件:A(Adaptation)适应、G(goal)目标实现、I(Integration)整合、L(Latency)维模。系统中的各部分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使各部分得到良好的融合是实现系统良性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医养结合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综合性系统,在此系统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部门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1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适应功能分析

2.1.1 “互联网+”医养结合适应功能阐述

对于系统来说,“适应”功能就是指在环境中获得资源并在系统中进行分配。在“互联网+”医养结合系统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医疗和养老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后再合理分配,对不同生活能力、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健康管理,市场为老年人提供有偿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等服务。“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应覆盖全体老年人群,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上,市场中多样化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多种选择,不同经济能力、行为条件的老年人能享受到更加全面的医疗照护和养老服务。

我国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提升。但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而养老资源存在城乡不均衡的现象,基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利用情况较差。

“互联网+”医养结合系统包含日常生活照料系统、健康管理及医疗照护系统、精神慰藉系统[6]。“互联网+”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基础,为医养结合提供了新的平台,打破了地域之间的限制,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有效的融合,为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完成了结构功能主义中的“适应”功能。

2.1.2 “互联网+”医养结合适应功能现阶段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平台基础,但城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互联网+”平台的接受和利用程度都不相同。经济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开展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医养结合存在“量小质差”的问题,大多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简单的结合[7],对“互联网+”平台的利用程度和知晓情况较弱。

2.1.3 “互联网+”医养结合适应功能建议

“互联网+”医养结合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互联网平台和医养结合资源供给。在农村地区以居家养老资源为主,在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地区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资源。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针对特定人群的信息数据库[8],对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健康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

2.2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目标实现功能分析

2.2.1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目标实现功能阐述

“目标实现”功能是指系统有能力确定自身的目标并调动系统内各部分达成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通过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等方式促进健康老龄化。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目标是将社会中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医养结合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医护人员通过定期体检、健康数据的分析等方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适合的养老方式,保证老年人有病可及时就医、无病时可得到全方位的照护。但在医养结合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对自身发展定位模糊的问题,重治疗轻预防,可以通过社区预防的疾病并未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9],并未做好预防关口前移的工作。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如社区诊疗、上门专业服务、线上咨询、远程医疗等[10],更新了医养结合的服务手段、信息水平,以更先进、智能化的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生活环境。

2.2.2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目标实现功能现阶段的问题

然而,由于“银色数字鸿沟”的产生[11],老年人对互联网接受程度较低,老年人网民数量仅占全部网民数量的5.2%[12],医疗和养老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老年人对“互联网+”所衍生的智慧养老服务利用率较差[13],对可穿戴设备、智慧App等方式接受度较低。

2.2.3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目标实现功能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无法避免的问题,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实现疾病的防控工作的“关口前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一步。市场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应按照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信息传播能力,为需要医疗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的医疗资源供给和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研究表明,老年人对医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一半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医疗服务[14]。2014年,发改委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15]。“互联网+”医养结合从多个角度实现健康老龄化目的,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更加适合的服务和计划。

2.3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整合功能分析

2.3.1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整合功能阐述

“整合”功能要求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联合体,减少摩擦、震动的问题发生[16]。根据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可知,社会中进行不同角色的分工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并在多个方面促进整个系统的团结发展。“互联网+”医养结合系统中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可以将老年人的需求和实际的供给进行有效的对接,养老产业根据大数据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老年人通过适老化产品进行健康管理,通过互联网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丰富老年生活,实现健康养老。

医养结合制度提出以来,各地对该政策进行了不同的实践。但由于医养结合涉及卫生、社保、民政等多个部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多个部门共同监督,不同部门的交叉管理会导致沟通不畅、政策解度不一致、监管空缺等情况的发生,产生了“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17],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分离[18]。

由于不同部门缺乏沟通交流,医养结合在推行时易被简化成医疗和养老两部分的拼接,资源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存在。“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将各个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完成了系统的整合功能,将多样的资源融入大数据平台,进行信息汇总[19],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的全方位服务。互联网还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进行整合对接,将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结合搭建信息处理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运转。

2.3.2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整合功能现阶段的问题

互联网在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时,无法保证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互联网+”基于智慧医疗的终端可以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但老年人基本信息的保护仍存在诸多隐患,导致了老年人对互联网和智慧终端利用时产生质疑[20]。“互联网+”技术的推行虽然有利于大面积的信息收集,但仍未做到加强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和联系,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仍然存在。

2.3.3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整合功能建议

同级部门在医养结合服务方式上应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尽量避免职责交叉的情况发生。明确“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在资源整合时应保证居民基本的医疗资源,再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养老资源。在供给方面,应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在居民聚集地区增设医养结合定点医院,提高居民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时,应加强监管,防止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

2.4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维模功能分析

2.4.1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维模功能阐述

“维模”功能是为整个系统提供价值理念,推动各个子系统按照既定的理念参与系统的动态发展,使系统的制度化得到保证。“维模”要求“互联网+”医养结合体系中要有稳定的公认的价值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宣传并获得普遍认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提出“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六个“老有”思想,该思想为医疗服务资源供给者、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者、互联网在动态融合发展中提供了价值导向,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指明了思想。此外,《“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要完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服务。

2013年9月,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医养结合政策的原点。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7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医养结合的目标和任务,报告指出“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医养结合发展快车道。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可入医保。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为“互联网+”医养结合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高度实现了系统中的维模功能。

2.4.2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维模功能现阶段的问题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证“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发展,但社区在发展“互联网+”医养结合时存在认可度较低、宣传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情况参差不齐是阻碍“互联网+”医养结合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互联网+”医养结合属于新兴事物,社区老年人接触较少,获取信息的途径仍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

2.4.3 “互联网+”医养结合的维模功能建议

政府应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21]、政策衔接和支持性配套保障措施,促进“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正常运行。在推行养老资源时,应结合信息平台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供给,防止资源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3 结语

“互联网+”医养结合为我国养老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国家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相互融合,共同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有利于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市场也做出了许多实践,如“春雨医生”作为中国移动医疗的先驱、全球最大在线问诊平台,现开设17个科室、累计服务患者超过2亿人次,通过春雨医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可以实现日常家庭医生服务、在线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另外,应从多方面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了解老年人对“互联网+”医养结合了解和利用程度较低的真实原因,提供适老化产品和服务。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互联网+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