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2021-04-17刘歌孟菲
刘歌,孟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将其定义为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包括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在内的多种炎性细胞及细胞组分介导发病的[2]。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胸闷、喘息、呼吸急促,常在夜间及凌晨发病或症状加重。主要病理特征为气道炎症、持续性气道高反应、可逆性气流受限及气道重塑[3]。目前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疾患反复发作,没有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案[4]。
中医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哮喘的类似记载,“喘鸣”“喘喝”等与之相似的病症收录在列。“哮喘”之名最早是由元代医家朱震亨提出的,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记载“哮喘专主于痰”,认为痰是其基本病机[5];在《症因脉治》中提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表,则哮喘之病作矣”。现代中医常将哮喘归属于“哮病”范畴,治疗上以口服中药制剂为主。中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其为代表的方剂在哮喘治疗中应用广泛。
麻黄功用历史沿革
1 麻黄药性及炮制品的选择
麻黄,现以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入药。古籍收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神农本草经》[6]将其列为中品,“味苦,温”能“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增多,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唐·甄权在《药性论》中描述麻黄:“味甘,平。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金·张元素在《珍珠囊》中首次明确了麻黄的归经:“入手太阴,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到了明代,李时珍云其乃肺经专药,因味麻色黄而名。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记载麻黄药性:“味甘、辛,气温。气味俱薄,轻消而浮,升也,阳也、无毒……”杜文燮在《药鉴》中描述麻黄:“气温,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阳明经药也……”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云麻黄:“入肺、大肠、包络、膀胱四经”。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记载麻黄:“辛温微苦。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专药”。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录其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张国瑗[7]等研究历代古籍,认为草麻黄是主要的药物来源,而炮制品也由最初的去根节、茎节发展为去根节,不去茎节。到现在,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兼顾时间成本、药材用量等诸多因素,《中国药典》规定麻黄仅需要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
2 麻黄治疗肺系病在本草古籍中的记载
2.1 两汉时期 从汉代开始,麻黄在临床上就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结聚”。
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到麻黄的有二十余方,用以治疗伤寒、喘咳等。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为辛温发汗代表方剂,可治外感风寒咳喘,用麻黄、杏仁各9g,桂枝6g,炙甘草3g,水煎服。主治太阳伤寒,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正邪相争,经气不利而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外感风寒表实证。该方主用麻黄,一则发汗以散寒,一则宣肺以平喘,佐杏仁宣泄肺气。合之麻黄主宣散,杏仁主降,二药相配,尤善于宣畅肺气,降逆平喘。同书又设麻杏石甘汤,取麻黄、杏仁各9g,石膏24g,炙甘草6g,水煎分服。治热郁于肺,发热口渴,咳逆气喘,甚则鼻翼煽动,苔黄,脉滑数等。此方用麻黄配杏仁、石膏,重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此与麻黄汤用麻黄配桂枝、杏仁治风寒咳喘者,有寒热之不同。故本方对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肺热咳喘,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同书再设小青龙汤,用麻黄3~9g,芍药、半夏各9g,细辛3g,桂枝、干姜、五味子、炙甘草各3~6g,水煎分服。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吐痰稀白,甚则喘咳不能平卧,口和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弦或浮紧等。该方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全方功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金匮要略》收录射干麻黄汤,方取射干、五味子各6g,麻黄5~9g,半夏、紫菀、款冬花各9g,细辛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分服。治内有停饮,表有风寒,咳逆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胸膈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滑等。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虽同治外寒内饮咳喘之证,然降逆化痰之功较小青龙汤为优。
2.2 宋、金、元时期 该时期医家多取麻黄辛散及平喘作用,用治外感寒邪及咳喘之症。《太平圣惠方》收录麻黄散,用麻黄、炒杏仁、麦冬各9g,炒苏子、诃子各6g,细辛、桂心、炙甘草各3g,为粗末,每服15g,加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分服。治气极肺虚,上气喘急。《局方》收录三拗汤,用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加生姜4片,水煎服,复盖取微汗为度。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此方主在宣肺止咳,以伤风咳嗽,见症较单纯者为宜。同书又设华盖散,取麻黄6~9g,炒苏子、赤茯苓、炙桑皮、炒杏仁各9g,陈皮6g,炙甘草3g,水煎服。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目眩晕等。本方偏于降气祛痰,以感寒咳嗽而又痰气不畅者用之为宜。《兰室秘藏》麻黄苍术汤,取麻黄、苍术、黄芪各9g,草豆蔻、柴胡、羌活、当归、防风、五味子、黄芩、生甘草、炙甘草各6g,水煎,临卧服。治秋冬五更嗽,连声不绝,至天晓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日晚神昏呵欠,不进饮食等。以上诸方,配合风格虽各不同,但取麻黄治嗽喘者其意则一。
2.3 明、清时期 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描述:“麻黄乃肺经专药”。张时彻在其医著《摄生众妙方》中记载定喘汤,取白果、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炒黄芩各9g,甘草3g,水煎分服。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痰多气急,咳嗽哮喘,或兼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者。该方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临床常选之剂。需要注意白果有小毒,不宜过服、久服。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记载麻黄杏仁饮,用麻黄6~9g,杏仁、前胡各9g,桔梗、黄芩、陈皮、半夏、防风各6g,细辛、甘草各3g,生姜3片,水煎服。治太阳发热恶寒,头疼无汗,脉浮紧而咳嗽者。并在书中指出,如喘急加瓜蒌仁。该方宗麻黄汤之意,取麻黄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之功。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用麻黄,如麻黄定喘汤。用杏仁9g,麻黄、枳壳、桔梗、苏子、橘红各6g,甘草3g,水煎服。治风寒喘逆,肺受寒邪而未化热之症。又如麻黄杏仁汤,用麻黄、杏仁各9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治伤寒咳嗽,寒伤肺,无郁热,脉浮紧者。并谓如有肺热加用石膏;头痛、身痛加用防风、羌活。上述诸方、组合与治症均颇适宜,此法可师。
清代,由于温病学说的盛行,对伤寒应用麻黄解表,虽不乏其说,但大多畏其温散力峻而多以他药代之。其止咳平喘之功,则仍然沿用。如张温在《张氏医通》中记载麻黄定喘汤,用麻黄、姜厚朴、炒苏子各6g,杏仁、款冬花、炙桑皮、黄芩、姜半夏各 9g,生、炙甘草各3g,水煎去滓,以生银杏7枚,捣烂入药,绞去滓,热服,复取微汗。治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同书又设冷哮丸,取麻黄、生川乌、细辛、蜀椒、生白矾、皂角(去皮子,酥炙)、半夏曲、胆南星、杏仁、生甘草各30g,紫菀茸、款冬花各60g,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睡前生姜汤送服6g,羸弱者3g。治寒痰内结,喘嗽时作,感寒即发,胸膈痞满,不能平卧者。此皆取麻黄平喘或寒、喘并治之功。
2.4 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完善。中药麻黄在临床上除用以发汗解表外,尤其在治喘方面的方剂,创制颇多。如《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中所记载的平喘丸,用麻黄21g,杏仁30g,桂枝9g,冬虫夏草、香油制马钱子各6g,鹿茸1.5g,研末,蜜丸。每服3-6g,日服2次。治哮喘偏虚寒者。《儿科证治简要》中的清热平喘汤与温肺定喘汤,前者用生石膏9g,杏仁6g,麻黄、炙甘草、松萝各3g,大枣3枚,水煎服。功善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原书用治小儿热型哮喘,见有面赤唇红,口干舌燥,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呼吸急促,声如箭鸣,胸高腹陷,甚则喘不得卧,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腻或黄燥,指纹青紫等。后者用干姜、薄荷、苏叶、五味子各3g,细辛、麻黄各1.5g,杏仁6g,水煎服。功善温肺定喘。用治小儿寒性哮喘,见有形寒畏冷,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咳嗽喘急,呼吸困难,不渴,舌淡苔薄白,指纹青,脉象紧或滑者。此二方实为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分别加味或衍化而来,故取之治喘,皆有效验。又《黄文东医案》中设哮喘平一号,该方用炙麻黄、生甘草、黄芩、陈皮各6g,杏仁、前胡、桑叶、桑白皮、蒸百部各9g,炙紫菀、海蛤粉各15g。功善温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哮喘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时发时愈,每逢秋冬加剧,发作时咳嗽气急,不能平卧,周身酸痛,纳呆食减,口干舌红,脉弦滑等。《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中的抗敏定喘散,取用地龙、全蝎、僵蚕各30g,麻黄、蚤休、川贝母、甘草各15g,细辛9g,研细末。3岁以下每次服用0.5~1g,3~6岁服1~1.5g,6~ 12岁服1.5~2g,12~14岁服2g。每日服用3次,餐后用温开水送服。该方有抗敏解痉,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过敏性偏头痛,过敏性皮疹,皮肤瘙痒症等。
综上,麻黄具有辛散轻扬的特性,历代以来,常作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要药。用治风寒外感,常与桂枝配伍,以增强发汗散邪作用。治咳嗽气喘,常与杏仁配伍,若证属寒湿痰饮所致者,又常配伍以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之类;属肺热痰郁者,又每与石膏、黄芩、桑皮、瓜蒌、贝母之类相伍。因其辛散之性,又入肺与膀胱二经,若水湿之症,病位偏上偏表或兼有表邪,或因肺气不宣、气化不利以致水湿不行者,亦可与祛湿行水药同用。本品发散作用较强,用量不宜过大。如体虚多汗,肺虚咳喘,皆非所宜。
麻黄治疗支气管哮喘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
1 麻黄的现代研究
麻黄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酚酸、黄烷 -3-醇类、黄酮、多糖、鞣质等[8,9],其中生物碱类包括苯丙胺类、喹啉类、亚胺类、噁唑酮类四种[10],以三对立体异构的苯丙胺类生物碱: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和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为主要药用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包括发汗(挥发油)、平喘(麻黄碱)、解热和抗病毒(儿茶素)、抗炎和抗过敏(麻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利尿(D-伪麻黄碱)、兴奋中枢神经(生物碱)、抗氧化(麻黄多糖)、免疫抑制(麻黄多糖及水提物)等多重药理作用[11,12]。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是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有效成分[13],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发挥平喘作用[12]:①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收缩末梢血管,使支气管粘膜的肿胀得以缓解;②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相结合,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③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④阻断过敏递质的释放。
2 麻黄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哮喘的发病机制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其中,气道炎症是其基础,气道高反应性是基本特征[14]。现在能够证实麻黄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发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气道黏膜水肿、抑制气道炎症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能完全阐明[15]。赖菲菲[16]等研究发现,麻黄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共同调节Ras、PI3K-Akt、MAPK、Rap1、TNF、HIF-1等 6条信号通路,作用于 NFKB、IL-2、IL-4、IL-6、IL-9、IL-13、EGFR、AR、Bcl-2等相关受体,促进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的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组织水肿,进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避免气道重塑及气流受限的目的。陈欧[17]等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麻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抗炎机制,得出EGFR、SELE、MIF、MAPK14等靶点可能是麻黄在支气管哮喘中抗炎的主要靶点。耿胜男[18]等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研究经方麻杏石甘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机制,发现包括麻黄碱在内的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IL-6、MAPK3、TNF等核心靶点,通过核心靶点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发现HIF-1、P1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和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细胞凋亡、ERK1和ERK2级联正调控等生物过程在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发挥作用。臧凝子[19]等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小青龙汤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构建“疾病-基因-靶点-成分-药物”网络,运用不同软件分别进行PPI蛋白互作分析、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小青龙汤中有90个活性成分可能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得出结论:小青龙汤可以多成分(槲皮素、豆甾醇、黄芩苷等)、多靶点(NOS2、TNFSF15、IL-6等)、多途径(IL-17、TNF、HIF-1等)参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范荣荣[20]等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经方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机制,发现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涉及免疫、信号转导、代谢3种生物途径,关键靶点包括NR3C1、PARP1、PGR、C3、CFTR,其中 NR3C1、PGR可能是该经方对难治性哮喘的关键靶点。吴振起[21]等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机制,发现β-谷甾醇、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豆甾醇等活性成分,以 AKT1、ALB、CASP3、CXCL8、EGF、IL6、MAPK1、MAPK3、MAPK8、PTGS2、STAT3、VEGFA等为关键靶点,以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激活转录因子结合、磷酸酶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MAPK激酶活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途径和IL-17、TNF、PI3K-Akt、JAK-STAT、MAPK、NF-κB、AMPK、Th17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T细胞受体、Th1和Th2细胞分化、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小 结
综上所述,麻黄作为“肺经专药”,在呼吸科具有很高的使用率。本研究首先从考究古今文献的角度,对麻黄的功用进行纵向整理、概括,发现其在肺系疾患中被历代医家广泛使用,很多经典名方沿用至今。再从现代药理研究的角度,分析概括其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的药物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