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艾灸为主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1-04-17冯倩赵中亭何天有
冯倩,赵中亭,何天有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风、产后风湿,属中医学病名范畴。该病是指妇女在产褥期内,逐渐出现的一种以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群[1]。产后身痛与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临床症状相类似。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出现可能与部分妇女产后生理特征改变有关,如产后松弛素过度分泌导致韧带、关节松弛、钙质流失等[2]。由于西医缺乏本病客观化诊断指标,目前没有针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本病为营血亏虚,故正虚,风寒湿邪盛,同时趁虚而入,痹阻肢体经络而发病,基于艾灸温补、祛邪的治疗作用,临床发现以艾灸尤其是督脉铺灸治疗本病有显著临床疗效。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应用艾灸尤其是特色艾灸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艾灸治疗本病提供必要的临床依据。
传统艾灸
艾灸狭义上是指用点燃后的艾条对所选取的腧穴或部位施以烧灼、温熨的一种治疗方法。《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外行等治疗作用。产后身痛患者多正虚邪盛,故可用艾灸法治疗,以温补气血,活血化瘀。刘氏[3]对于100例血虚型产后身痛患者运用艾灸的治疗方法,治疗后治愈8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综上所述,艾灸对于治疗血虚型产后身痛有显著的疗效。
艾灸与针法配合
艾灸与针法相配合治疗疾病,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道:“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说明了艾灸与针法配合的重要性。
1 温针灸
温针灸是指毫针留针时,在其针柄上置以艾绒并点燃的一种施灸方法[4]。温针灸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在《针灸大成》中提到经络受邪可用此法,因其将艾的温热作用通过针柄传至针身到达人体,深入后温通经络。而产后身痛病机为正虚同时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故可用温针灸治疗。曹氏[5]对试验组采用温针灸,对照组仅仅是针刺配合现代的电针和TDP照射疗法治疗,治疗后对比发现试验组疗效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曹氏[6]为进一步证实温针灸对于气血亏虚型产后身痛的疗效,分别设置温针灸组、口服八珍颗粒组及空白对照组,结果是温针灸组优于口服八珍颗粒组(P<0.05)。霍氏[7]及彭氏[8]等的研究也支持曹氏的观点,认为气血亏虚是产后身痛的根本原因,故进一步研究气血亏虚型产后身痛。霍氏通过对比温针灸与口服八珍颗粒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身痛的疗效,发现温针灸总有效率更佳(P<0.05)。同年,彭氏在研究针刺组与温针灸组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身痛的疗效对比中,温针灸组总有效率较针刺组高18%(P<0.05)。翟氏[9]通过对温针灸治疗组与八珍颗粒治疗组对比后发现,温针灸组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身痛患者免疫功能升高、红细胞沉降速率降低,均较八珍颗粒组效果好(P<0.05)。可以肯定,以上医家大多主张从治疗气血亏虚入手,讲述了治病求本,气血足则邪不伤正。综上所述,温针灸对于治疗产后身痛具有疗效显著的规律性。
2 艾灸与针法配合
艾灸与针法的配合应用,疗效一方面具有艾灸的温通效应,不仅能补虚,也可发散邪气,另一方面具有针刺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增强了治疗效应。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此种疗法,研究主要以医案为主。赵吉平[10]教授认为产后身痛多气血亏虚故而正虚,瘀血留滞、感受风寒湿邪而邪盛。针刺配合温灸器艾灸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取腧穴,得气后留针,并加以行针1-2次,同时用温灸器即将艾条放于温灸器具内,点燃置于大椎穴,对其进行温热刺激,此种治疗技法在一典型病例中治疗4次后患者病情明显减轻,7次治疗后痊愈。这为艾灸与针法的配合应用提供了临床研究基础。谢氏[11]将80例患者辨证后选取相应的腧穴进行针刺,随后以类似于铺灸的方式,在姜泥上逐一椎间隙放置艾炷,将椎间隙上所有艾炷点燃,进行艾炷灸,每处施灸2-3壮,总有效率达91.25%。说明用针刺加艾炷灸的治疗方法对产后身痛具有明显疗效。蔡圣朝[12]教授治疗认为产后多虚即气血亏虚、肾气不足,多瘀即气虚不能行血致瘀,加之感受外邪侵袭,所以得此病。通脉温阳灸配合针刺治疗中,先辨病位选穴以捻转补法针刺,后在自制灸盒内均匀放置一层生姜粒,并将锥形艾炷置于其上,后将其点燃,然后用纸盒封闭以增大温热效应,每次治疗做3壮。结合病案分析,该病人在通脉温阳灸配合针刺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未见复发。何天有教授[13]认为产后多虚实夹杂,强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疗产后身痛时选腧穴时善于选择治疗“祛风”的腧穴,并强调针灸药三者的结合,在针刺后,加以药物铺灸疗法。药物铺灸配合针刺治疗过程中,注意调理“三神”,即医者之神、患者之神及治针后之神。并应用何氏药物铺灸疗法(详见第4部分),使得药物的功效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透皮作用于人体。结合临床病例,何氏治疗产后身痛4个疗程全身症状明显减轻,7次治疗后基本痊愈。这为之后进行对照试验做了基础,并为产后身痛治疗提供了新疗法。李闵健[14]通过常规电针和隔物温和灸加以电针的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及组内的产后痹量表、中医证候量表及VAS评分对比,发现对于改善产后痹症有良好的疗效。在以上艾灸与针法配合治疗产后身痛中,均采用先针刺后艾灸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先针刺即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再施以艾灸将温热之气输注于腠理,之后随经络温通全身,产生一定的治疗效应。而陈氏[15]通过针刺、艾灸与拔罐三者结合的特色疗法治疗产后身痛。首先,通过其伴随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以扶助正气,其次,根据不同痹证选穴。典型病例在治疗6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说明其治疗效果。而文献多为临床经验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此种疗法治疗效应较其他疗法疗效欠佳。
艾灸与药物配合
灸药配合可以分为,艾灸配合隔灸物,即隔物灸、艾灸配合中药。隔物灸法又按照施灸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穴位艾灸疗法和特色铺灸疗法,笔者将特色的铺灸疗法分出并于下一部分单独阐述。
1 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的治疗效应一方面为艾灸本身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包括隔灸物的治疗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刘氏[16]将随机分组的50例观察组通过在单纯的穴位进行隔药物灸法,即将中药研成粉剂加醋调和成药饼,再将黄豆大小的艾炷放于其上,点燃艾炷,艾灸3-5壮。将5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益肾蠲痹丸,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18%(P<0.05),且中医证候分析中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显示有效,观察组治疗后疗效更好,故隔物灸法有良好的疗效。隔姜灸按照其艾灸辅以姜片的温中补虚作用特点也可治疗产后身痛,既往有通过此疗法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观察,并无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其研究不足以证明隔姜灸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今后应当开展相关的研究。
2 艾灸配合中药
艾灸联合中药治疗,可分为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也包括对腧穴进行中药制剂注射治疗,二者均有相应的治疗效应。潘氏[17]将30例患者同时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的中药汤剂,再对患者行隔姜灸。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3.33%(P<0.05),说明此种灸药结合的治法对于产后身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除此以外,李氏[18]将对照组采用自拟养血通痹方,试验组除自拟养血通痹方以外,加以温针灸,不仅治疗情况佳,试验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组间及组内的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试验组复发率低。结论认为,温针灸作为养血通痹方的配合使用,对治疗本病起到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张氏[19]将外感型产后身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采用麦粒灸结合口服独活寄生汤,2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麦粒灸及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后三组对比发现治疗组VAS评分均优于2组对照组,而临床有效率治疗组最高为90%,2组对照组分别为80%、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麦粒灸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外感型产后身痛疗效更佳。张氏[20]将对照组采用针刺加TDP灯照射神阙穴,治疗组先进行火龙灸,予以火龙液涂擦督脉及周边,在其外围的毛巾上滴上95%的酒精点燃,重复10-15次,持续30min,配合穴位注射,予以黄芪和鹿茸精注射液混合液,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火龙灸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显著。笔者在以上文献研究中发现,仅有艾灸配合中药治疗,未有艾灸与西药配合治疗产后风的临床研究,未来可在此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色铺灸
1 督灸
督灸是指在督脉上进行铺灸的创新灸法,即将姜末铺撒至后背部督脉,并在其上放置艾绒点燃施灸,该法具有火力大、作用力强的治疗作用[21]。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可推动温煦机体,故配合铺灸疗法进一步扩大了其治疗产后身痛的疗效。又将其可归纳为隔姜灸,此种隔物灸以其特异的红外辐射与人体相互交换而产生治疗效应[22]。在唐氏等[23-24]有关督脉铺灸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中,唐氏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片口服,试验组在患者后背督脉及其周边先涂擦姜汁,然后放置纱布并在纱布上铺洒姜末,再将艾绒铺在上层,并点燃,试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用督脉灸有良好的作用。之后王氏,将传统针刺与督脉铺灸比对,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4%,VAS评分治疗前后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并具体化证实了督脉铺灸对于治疗寒凝血瘀型产后身痛的显著疗效。之后臧氏[25-26]两次发表关于通过督脉灸的方法改善产后身痛的临床研究,第一次,比较该方法治疗产后身痛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通过对比督灸组与口服中成药组的总有效率,督灸组更佳。以上均说明了督脉灸对于产后身痛的良好疗效。
2 药物铺灸
上述研究均采用了艾绒与姜末结合的治疗方法,但除此以外在督脉灸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中药粉,称为药物铺灸[27]。首次应用药物铺灸治疗产后身痛见于赵氏[28],对照组先后针刺后背和前腹,治疗组俯卧位,在督脉及其周边先涂擦姜汁,再涂撒风湿散,再放置姜泥饼,并将艾绒制作成长条三棱柱形,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刘氏[29]在姜泥中又加入了大蒜,同时加入中药督灸粉,笔者也将它分在药物铺灸治疗方法之中。刘氏将46例患者均予以隔姜蒜督灸方法,具体为:在督脉上涂抹姜蒜汁,然后再铺撒线条型中药粉,再铺桑皮纸,再放置姜蒜泥,最后放置数个三棱锥形艾绒,总有效率93.5%,说明此种疗法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后,沈氏[30]运用督脉灸的方式治疗96例肾阳亏虚型产后身痛患者,虽沈氏将其称之为督脉灸的方法,但在笔者阅读文献后认为其所运用的治疗手法也可称作药物铺灸疗法。对照组为西药的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使用姜泥和特制中药粉和制的泥饼铺于患者督脉及其周边,加以艾灸点燃,两组对比后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64.6%,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药物铺灸通过艾灸本身的温补效应[31],及其温热作用使姜、中药粉剂透达于皮肤,同时铺灸部位为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以上功效均增强其补虚作用,故对于治疗产后身痛具有显著性高的特点。
3 其他特色铺灸
任脉铺灸与督脉灸相比,是一种灸治部位不同的一种疗法,即在前腹部上放置姜丝,在其上放置艾绒并将其点燃产生温热作用的一种疗法。张氏[32]将对照组采用针刺的手法,治疗组采用在任脉上铺姜丝和一层艾绒。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53%,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任脉铺灸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火龙灸[33]是将火龙液涂擦于任督二脉上,然后将艾炷点燃使其温和之力促进火龙液药物的吸收的一种治疗方法。欧氏通过解释火龙灸对于治疗产后风湿病的作用原理,并举一典型案例让笔者了解到此种疗效的真实性。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了“灸到火候”即微微出汗的状态。灸太过伤及人体正气,灸太轻腠理未开,药液不能渗透皮肤而达到治疗效果。
其他特色灸法
莫高窟艾灸法[34]是一种特殊的温针灸法。它采用特殊的温灸器与毫针针刺相结合,并通过患者变换“三种体位五个动作”来治疗。杨氏对256例患者使用莫高窟艾灸法,治疗后症状均改善。故通过此项特色艾灸治疗产后痹症有疗效佳的特点。李氏[35]则通过针刺、穴位注射与隔姜灸联合应用治疗13例产后风患者,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且3年后患者随访结果显示5例痊愈后患者未有复发。朱氏[36]采用特色的无极保养灸,即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放置于穴位上进行治疗,也有非常好的疗效。近年来,有研究者[37]发现督脉腧穴热敏灸治疗产后身痛也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组在治疗产后身痛前,首先艾灸寻找热敏穴,并向两个热敏穴持续施灸,待灸性传感消失后停止施灸,对照组在督脉腧穴大椎、命门、至阳、腰阳关等腧穴予以单纯悬起灸,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症状、VAS评分及现有疼痛程度(PPI)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以上以外,在三伏天治疗产后身痛也有一定的发展,陈氏[38]将产后身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组采用三伏天灸辨证选穴加药物辅助治疗,主穴为足三里、肾俞、脾俞,其余腧穴辨证取穴,将天灸药物贴敷于施术穴位上治疗,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与展望
中医对于产后身痛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风气入于筋脉,夹寒则挛急也。”其认为产后气血亏虚,风寒邪入体,从而致病。在《校注妇人良方》《陈素庵妇科补解》《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叶天士女科》均认为产后遍身疼痛为产后体虚,得瘀所致。由此可知产后身痛病因多为患者产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入体,致经脉瘀阻。病位多在四肢关节,从而出现全身疼痛。而现代医学对产后身痛的认识不足,对其无确定的病名,认为其可能与产后生理特征改变有关,如产后松弛素过度分泌导致韧带、关节松弛,同时伴有钙质流失[2]。西医在治疗上有研究表示[39],一些抗氧化、抗炎类因子可减轻此项疾病,西医对产后身痛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大多以镇痛类药物为主,国外研究较少,对于产后身痛的认识较少,究其原因可能与东西方人的生理体质有关。对于中医疗法,一方面,艾灸具有行气活血之功,可疏通瘀阻经络;另一方面,艾灸通过热辐射,对其产生温热作用,降低了神经末梢兴奋性,从而减轻关节、肌肉疼痛[40]。通过前期艾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观察及对艾灸机制的了解,我们发现这对产后身痛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与口服药及中医常规疗法比较,艾灸治疗产后身痛有疗效佳的特点,其中特色铺灸疗法通过其强大的温热、补虚、活血通络作用,与其余疗法相比治疗效果更好,其中又以督灸为最佳。笔者发现督灸的临床研究较艾灸研究更多,其原因可能是督灸与其他部位铺灸或常规艾灸相比,施灸的灸量更大、施灸部位不同,而灸量越足,疗效越佳,并且督脉为阳脉之海,使艾灸温补作用更强,故督灸疗效更佳。现代医学认为,督脉位于脊柱,而脊髓为中枢,是周围神经发出部位,有神经节,可抑制痛觉传导,提高人体免疫力[41]。即,可以抑制产后身痛出现的全身关节疼痛,同时,产后多身体虚弱,通过提高免疫力,可治疗产后身痛。笔者还发现艾灸与针刺配合治疗产后身痛,大多以医案为主,个案报道较多,说明此种疗法也具有一定疗效,未来可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而督灸治疗该病临床研究多,且均为临床对照研究,治疗组的疗效的有效率更具有研究意义,说明目前督灸治疗该病更有优势,未来可着重研究督灸治疗产后身痛的作用机理。
笔者在评述中,发现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与不足。首先一些文献无对照组,对于艾灸的具体时间未做相关规定,研究缺乏严谨性;其次产后身痛的证型没有一定的标准,各位医家的证型选择没有详细的描述,笔者在总结时也未整理关于产后身痛的证型;再次,文献中收集的病例数量不充足,在名医经验总结中仅有个案报道,并无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产后身痛的疗效对照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某些使用镇痛药物,某些采用中医常规疗法;最后,对于艾灸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现状来说,仅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而无实验机制的研究,缺乏艾灸治疗本病的证据,今后研究应对机制探索加以补充,基于循证获取更好的治疗手段。此外,相关研究在应用艾灸治疗产后身痛时,均未阐明因季节变化对疗效的影响,这正是今后要重点探索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