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温阳法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临床研究

2021-06-24徐严夏咏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血性艾灸益气

徐严,夏咏梅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00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经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一项全球研究报告指出,因产后出血死亡的孕产妇占所有孕产妇死亡总数的19.9%[1],虽然我国因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2],但目前其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3]。针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以及疾病发展规律做出准确预判,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4]。产后出血中医称之为“产后血崩”“产后血晕”,病机多以气血虚弱,寒凝血瘀所主,治疗上多参益气活血、温阳散寒。本文就益气活血中药联合艾灸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纳入标准 ①足月单胎初产;②产后即时出血300~500ml者;③孕周37~40+6周之间;④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4000g之间;⑤无其他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排除标准 ①凝血功能异常;②胎盘胎膜娩出异常;③软产道裂伤;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⑤随访不可靠。

2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中药+艾灸组3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3组基本资料比较(±s)

组别 对照组 中药组 中药+艾灸组 F P年龄/岁 30.43±4.32 30.54±3.91 30.18±3.66 1.916 0.147孕周/周 39.41±0.85 39.47±0.92 39.46±0.72 1.722 0.179产程时长/h 10.71±1.73 10.79±2.84 10.89±2.33 0.459 0.632 BMI/kg·m-2 23.61±3.18 23.56±3.28 23.72±2.81 0.493 0.611新生儿体重/g 3495.66±363.92 3494.47±209.10 3494.57±236.76 0.585 0.557产时出血/ml 335.09±29.43 335.35±22.45 335.21±20.13 0.284 0.753产后宫底高度/cm 17.21±1.11 17.13±1.29 17.79±1.22 0.506 0.603

3 治疗方法

胎盘胎膜娩出后,对照组:立即予5%葡萄糖溶液+缩宫素20U(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静滴;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气活血中药,方选:益母草、黄芪各30g,当归15g,党参、白术、桃仁、延胡索、炮姜、荆芥炭、草蒲黄包煎各10g,川芎9g,炙甘草3g,煎服法:内服,胎盘胎膜娩出后即频服一剂,后每日1剂,2次分服,共7剂;中药+艾灸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增加艾灸治疗,胎盘胎膜娩出后即用,具体用法:将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脐周皮肤覆盖一层干净毛巾(保护皮肤,防止艾灰掉落损伤皮肤),将艾条放入艾灸盒中,点燃后放于脐部(神阙穴)毛巾上,以皮肤感受温热、患者不痛为宜,每次艾灸30分钟,间隔8小时重复一次,共三次。本研究已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号:2020AH-02)。

4 观察指标

①3组产妇产后2h、2~24h出血量:采用称重法:阴道流血量(ml)=[患者使用后产褥垫湿重(g)-使用前产褥垫干重(g)]/1.05(血液比重g/ml);②血性恶露持续时间;③3组产妇产后宫底高度变化情况:宫底高度(cm):用软尺测量耻骨联合上缘与宫底的距离;④3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3组产妇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中药+艾灸组、中药组与对照组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艾灸组与中药组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s)

表2 3组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DP<0.05。

组别 例数 2h出血量/mL 2~24h出血量/mL 血性恶露持续时间/d对照组 30 65.92±15.23 114.40±24.81 5.80±1.41中药组 30 48.90±14.44* 98.78±35.80* 4.50±1.08*中药+艾灸组 30 29.08±10.86*D 68.67±16.57*D 3.57±1.08*D F 1968.354 1710.002 107.186 P 0.000 0.000 0.000

2 3组产后宫底高度变化比较

中药+艾灸组、中药组与对照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宫底高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艾灸组与中药组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宫底高度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产后宫底高度变化比较(±s)

表3 3组产后宫底高度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DP<0.05。

组别 例数 产后第1天/cm 产后第2天/cm 产后第3天/cm对照组 30 16.17±1.04 15.04±1.06 13.99±1.11中药组 30 15.43±1.19* 14.10±0.98* 12.45±1.02*中药+艾灸组 30 14.71±0.85*D 13.29±0.85*D 11.07±1.12*D F 225.800 346.666 669.628 P 0.000 0.000 0.000

3 3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产后出血18例,产后出血发生率60%;中药组产后出血9例,产后出血发生率30%;中药+艾灸组产后出血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6.67%;3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4 3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处理重在预防,产前对各种高危因素准确评估,如高龄、肥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前置胎盘等[5,6,7],加强围产保健,预防和治疗贫血;产时正确处理第二产程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排除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等,建议各大医院建立分级预警系统,规定不同预警程度所需参加的人员、具体职责、具体抢救流程等,完善的预警系统可显著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和输血量,改善临床预后[8];产后准确评估出血量,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阴道流血量、宫底高度、小便自解情况,早期识别产后出血前驱症状,采取按摩子宫、促宫缩药物的使用、宫腔填塞、手术介入止血等方式迅速止血,强调多学科参与抢救的重要性,发生严重产后出血时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9]。及早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以及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案是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

产后出血中医称之为“产后血崩”“产后血晕”,其基本病因病机不外虚实二端。《景岳全书·妇人规》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因产程延长,耗损元气,气虚血失统摄,引发血崩;产时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加剧气虚;气虚血行无力,瘀阻胞宫,新血无以化生,使血虚更甚;产时血室开放,气虚无以御外,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瘀滞不行,发为血瘀;故而产后病多以气血虚弱,寒凝血瘀所主,治疗以益气活血、温阳散寒为要。本研究所用益气活血中药由傅氏生化汤化裁而来,方中益母草苦泄辛行,功善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中含有水苏碱、葫芦巴碱、胆碱等[10],能有效止血、促宫缩,其可兴奋离体和在体动物和人子宫平滑肌,引起全子宫持续兴奋[11];黄芪素有“补气之长”之美称,重用补气以摄血、生血,此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伍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养血生津,李清云等[12]研究认为黄芪、党参为益气补血、养血调经之常用药对;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桃仁活血祛瘀;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炮姜温经止血;草蒲黄止血化瘀;荆芥炭止血;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之功。即唐容川所谓“血瘀能化之,即所以生之”。神阙穴,位于脐中,《针灸穴名解》曰:“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因而得名神阙”[13]。艾灸神阙穴具有调理冲任、温通经络、益气固脱之效,脐中(神阙穴)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的最后闭合处,此处皮肤菲薄,渗透力较强,且渗透性快,研究[14]发现神阙穴是腹部微循环最丰富的腧穴,在此处艾灸或药物贴敷,可充分发挥药效[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益气活血中药能够明显减少产后2h、2~24h出血量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且在此基础上增加艾灸治疗,效果更显,这与徐雯等[16]研究结果一致。3组产妇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宫底高度比较,中药+艾灸组<中药组<对照组,与朱若真等[1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艾灸能够促进子宫更快复旧。此外应用益气活血中药+艾灸能够明显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导师指出,产后出血是现阶段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如何防治产后出血是每个妇产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对病情的准确预判和出血量的精准评估至关重要,当出血量大于300ml或短时间大量出血时,必须进行处理,如按摩子宫、强效促宫缩药物的应用等。产后出血多时,气随血脱,血虚气亦虚,气虚血行无力,以致血瘀,产后血室正开,易受寒袭,故产后血崩多为虚、瘀、寒三因共致,治疗首当祛瘀散寒,而后图补,方可使瘀血得祛、寒邪得散、虚证得补。

综上所述,经阴道分娩产妇胎盘胎膜娩出后,准确评估出血量和采取有效止血方案可减少出血量和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祖国医学针对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易感寒的体质,应用益气活血温阳法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促进子宫复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性艾灸益气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