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脾肾-脑相通理论浅谈孤独症谱系障碍*
2021-04-17张也郭亚雄罗世杰马艳芳陈艳妮金瑄
张也,郭亚雄,罗世杰,马艳芳,陈艳妮,金瑄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称自闭症,为儿童较早发作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并伴有日常行为、兴趣或活动的限制性和重复性,若不进行有效干预,成年后会产生严重的社交行为障碍。该病以社会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预后不佳,大多数患儿成年后无法自主生活[1]。目前,ASD已经成为全球患病速度增长最快的疾病,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母孕期及围产期因素、神经因素、免疫因素等是AS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
在ASD病因病机研究过程中,美国神经学家Michael Korson首次提出用微生物将肠道与大脑相联系,认为胃肠道神经系统及肠道微生物菌群是脑肠双向信息网络的连接体,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指明新方向。Forssberg H[3]发现微生物组在大脑生理功能发挥上存在重要作用,破坏微生物组可能与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因有关。Srikantha P等[4]研究发现,ASD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营养不良),且ASD患者肠道营养不良已得到广泛证实。
益生菌、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是菌株在宿主体内存在的3种类型[5]。Zurita M F等[6]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ASD患儿肠道有更显著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的拟杆菌(2个OTUs)、艾克曼菌属、副球菌和不同种属的瘤胃球菌在ASD患儿中增加。Zhao R H等[7]认为ASD的发展和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常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8]。由此可知,AS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密切相关。
西医所指的肠道对应中医的脾、胃、小肠、大肠,西医的脑相对应中医的心脑。西医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等理论相似,说明中医理论体系中也存在类似于肠-脑轴理论[9]。
1 中医心脑脾肾相关性
ASD发病具有广泛性及多样性,难用单一的证或病名进行概括,在中医现有的古籍文献中,未有与之相应病证的明确记载。但中医经典对其确有相关论述。如《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神志,主血脉。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多归因于心。心生思与脾者思也,表明心脾共主情志,这与临床调查中发现ASD患儿常有厌食及便秘等临床症状相符[1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盖肾精生髓,则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脑所藏之髓来源于肾精,且记忆力与肾精关系密切。脑虽列为奇恒之腑,形似腑而功为脏,主藏髓而不泻,对其虽有认识而论述甚少,多以心代脑。
自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记性在脑不在心”后,中医才将心脑分而论述,但在处方用药上,沿用传统治法多在于心的认知。在脾肾心脑走形相络方面,《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表明脾肾均相络于心,共通于脑,心脑一体,脾肾先后相生,则脾肾与心脑的紧密联系,可基于此建立脾肾-脑相通理论。
2 脾肾-脑相通理论的建立
2.1 脾肾相关《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脾肾相关,李中梓有重要阐释发挥,近现代邓铁涛教授将其并入五脏相关学说中,成为其中框架组成之一。《素问·五脏生成》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素问·宣明五气》也有“脾为涎”“肾为唾”的记载。巩振东等[11]研究表明,涎唾都分泌于口,由脾肾共同所主。肾脾先后天相依,生理上互滋互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为脾阳之根,具体为肾中水火为脾阴、脾阳的根蒂,后天得先天而生,先天得后天而藏。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学术观点。《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指出:“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表明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配合,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12]。
邓铁涛教授认为,“脾肾相关”是“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肾相关”是中医学用来阐释在生理和病理变化及证治方药中,脾肾的相通之处,体现了五脏相关理论在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性[13]。脾肾在生长发育与衰老、血液生成、水液代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等诸多方面(对应西医的多个器官和系统,尤其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郑栓等[14]研究发现,健脾补肾活血联合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肾功能水平,且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2 肾通于脑《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肾中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表明在经络结构上,脑与肾通过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相互沟通。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认为神起源始于男精女血交媾之中,故神之根“亦在肾”。《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全体总论》云:“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中国医药汇海·论脑以肾为本》云:“脑性最灵,善能记忆,人之灵固莫负于脑,然其实起于肾。”指出肾藏精,主骨生髓,上输于脑,为脑活动提供物质基础[15]。《本草纲目》中称“脑为元神之府”,《石室秘录》云:“脑为髓海,原通于肾……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相化。”《修真十书》认为:“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表明中医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脑为人体之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特别是肾的生理活动皆由脑调节[10]。肾与脑相用,如《石室秘录》云“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因此,在生理上指出肾生髓主脑、肾贯脊通脑及脑通过主元神调节肾的生理活动,明确了肾脑相通理论。
病理上肾脑相互关联,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碥·卷四》云:“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指出脑部病症特点属肾所主且相互影响。马喜明等[16]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更有利于改善认知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脑组织供氧与微循环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彭千元等[17]发现六味地黄汤能通过调控胎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来改善其脑的发育,表明“肾通于脑”的生理学机制可能与调控神经元生长有关。
2.3 脾胃为上下枢机五行之中火生土,指心通过主神志、血脉来协调脾胃的功能。脾胃协调,一则运化水谷精微;二则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心脑;三则藏精于肾以资生发。肾为先天,时时充养,脾为后天,源源化生。水土之德,功在制成,其在郑钦安的《医书阐释》中论述最为精妙:“脾肾之间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肾水随肝气上济于心,心火随肺气敛降于肾,全身上下气机相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脾位于中,为沟通上下内外之枢纽。故可建立ASD中医脾肾-脑相通理论体系。
3 中医“脾肾-脑相通”理论与现代医学脑肠轴密切相关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即脑主元神功能的正常也有脾运化之功。《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即饮入于胃,脾气散精,脑髓得养。《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素问·逆调论》亦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傅松元著《医经玉屑》曰:“内肾之命门,为生髓养脑之元气也。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督人脊,旁络全体。”即肾生髓藏于脑,而脾肾先后天相生相资,故脾肾脑相互沟通联系。
历代医家虽有众多脾肾与脑相关论述,但均未明确提出脾胃-脑相通理论。现代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椎前神经节而产生生理作用,即脑肠轴。姚军孝等[18]研究证实,脾肾脑相互影响是通过脑肠肽瘦素-瘦素受体-神经肽Y轴实现的。脑肠轴为深入认识精神性疾病与胃肠道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医脾胃-脑相通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以“脾肾相关”“肾通于脑”及“脾为上下枢机”为基础,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相联系,构建脾肾-脑相通理论,提出ASD病位在心脑,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先天肾气不充,后天脾失健运,致髓不足,髓海失充,脑失所养。临床中常见虚实夹杂之证,虚论脾肾,实责以肝火、痰湿等。
4 结语
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佳且预后较差,探寻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肠脑轴理论的提出为中西医治疗ASD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在肠脑轴理论的影响下,西医已经将益生菌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运用于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19]。中医药的特点为“简、便、廉、验”,在脾肾-脑相通理论指导下,建立从肾脾到心脑的治疗原则,一方面,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局部症状;另一方面,从调整患儿全身阴阳平衡,达到临床疗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