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斌辨主症分期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经验
2021-04-17陈坤孙善斌
陈坤,孙善斌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上交叉综合征是人体长期保持矢状位不对称姿势导致肩胛带及颈胸区域肌肉组织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1]。具体表现为姿势异常如:头前伸、圆肩、驼背、翼状肩胛,并伴有颈肩背部的慢性疼痛。有证据表明[2]在不同的社会和年龄段,颈肩部肌肉失衡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波动在11%-60%,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孙善斌主任是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主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淮名医,中国针灸学会针药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软组织疼痛的诊疗上具有独到的经验,提倡“燔针解结治其急,功法调形守其常”,临床尤擅以火针结合功法锻炼治疗慢性疼痛,防治一体,临床疗效良好。现将孙主任对上交叉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观点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不良的姿势和长期重复性运动是造成软组织疼痛的根本原因[3],人体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的肌肉力,以形成中立的关节定位和最佳的关节运动中心,从而在脊柱运动过程中保持直立对称的姿势稳定性。稍微错位的姿势便会限制活动能力,导致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紧张。研究显示[4],延长静态姿势增加肌肉负荷与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维持固定姿势导致姿势肌疲劳,加剧颈肩部重复性劳损的症状。人们长期伏案工作以及不断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难以保持正常脊柱姿势,不自主采取头前倾的姿势会在颈部持续产生机械应力[5],削弱颈深屈肌、菱形肌和中下斜方肌,同时过度活化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和胸小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肌肉间的不平衡引起如寰枕关节、C4-C5 节段、颈胸关节、盂肱关节等关节去中心化,形成以颈椎前凸减少等体位障碍和去关节中心化的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上交叉综合征[6]。
从中医角度分析,上交叉综合征属“经筋病”的范畴,久坐劳损是其主要病因,病位在五体皮、肉、筋、骨、脉中的筋、肉层面,久病筋肉失约牵骨错位可延及骨层面的病变。《灵枢·经脉第十》开篇言明:“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筋、肉充斥人体之内,维系人体形态及运动。筋肉积劳成损,短缩挛急,逼压经络,瘀滞气血,分肉之间津液输布不利,凝聚而为“沫”,“沫”积不解化痰,渐渐痰核与瘀沫绞结形成条索或结节状结筋病灶点[7]。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言:“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结筋病灶点横阻经络,形成一经之中横络之上气血壅压筋肉拘急而痛;横络之下气血不及,筋肉失养纵缓无力的失衡局面。久坐之人,颈胸、项背部肌肉积劳挛急,形成的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输布,造成人体上身前后失衡,上下失衡。气血上输滞于颈胸部,上不达清窍,外不布肢节,故有颈胸部筋肉挛缩,上肢筋肉乏力,可见头晕、手麻诸证;气血下归滞于项肩部,下不达腰膝,内不归脏腑,故有项肩部筋肉拘急,下背部筋肉纵缓,可见腰腿酸痛、便秘诸证。
治 疗
国外治疗多采用运动疗法,以人体工程学为指导运用关节松动术、拮抗松弛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神经肌肉再教育、肌肉能量技术、动态独立式伸展等改善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Syeda Nida Gillani 等[8]对40 例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进行肌肉能量技术和静态拉伸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两者均可缓解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没有显著差异。Razieh Karimian 等[9]对23 名患有上交叉综合征教师进行肌肉锻炼联合姿势矫正干预结果均显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锻炼和姿势可有效改善头前倾、圆肩及驼背。Rasoul Arshadi等[10]一项为期八周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矫正运动可平衡肌肉活动,可用于控制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疾病的进展。
国内治疗上交叉综合征多基于经筋理论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如陈雷明等[11]运用小针刀松解枕后项平面、颈椎棘突及喙突部有效治疗上交叉综合征;花佳佳等[12]研究证明电针配合一指禅推拿可改善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活动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治疗疗程;纪文清,孙媛[13]观察普拉提训练20 例上交叉综合征患者显示普拉提训练可改善颈椎前倾角度、肩胛骨外展角度,改善颈肩部疼痛症状。
孙善斌主任临床结合上交叉综合征主症的转变分急性期与缓解期论治。急性期:以疼痛为主症,治疗上基于《灵枢·经筋》中经筋病的治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痛为输,以知为数”,采用毫火针点刺结筋病灶点解结通脉,温经止痛;缓解期:以体位障碍为主症,精选易筋经中九鬼拔马刀式指导患者平时练习以抻筋拔骨,恢复骨正筋柔的生理状态。
1 急性期——火针点刺解结止痛
操作:医者以拇指在筋与筋间、筋与骨间分拨慢移探查结筋病灶点,触及伴有压痛的条索或硬结即为结筋病灶点,进行标记。结筋病灶点全部标记完成后进行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根据肌肉厚薄程度取0.35mm×25~40mm 的毫针烧至红透后快速点刺,一穴一针。若触及到仅有压痛而无结节的点可进行30s由轻到重的间歇性按压。按:结筋病灶点多沿经筋循行路线分布在筋与筋间、筋与骨间,是经筋的病理改变,同时具有诊断意义和治疗意义[14]。一项对结筋病灶点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的研究[15]认为结筋病灶点的解剖实质是瘢痕结缔组织。毫火针产生的微创能够诱导启动愈合系列步骤,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生长因子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加强局部结缔组织,使筋膜瘢痕组织破坏、重建和使胶原纤维有序再生[16]。并且炽热的针体可使针刺部位病理组织灼伤坏死,激发自身吸收再生的良性机制,重新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17]。
2 缓解期——功法锻炼易筋壮骨
功法锻炼结合《大成推拿术》[18]中的体式和《熊氏易筋经》[19]中的易筋经呼吸方法,·九鬼拔马刀式: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交叉,立于胸前;②左臂上举,下落,屈肘背伸,使左手掌贴于背部,尽可能用力向上;③同时右臂上举过头,屈肘俯掌,使右手掌按在后枕部,身体随之右转。④目微右视,自然腹式呼吸,每当呼气时头用力后仰,掌用力前按,头项争力,吸气时保持原来的力度,再复呼气时,尽可能渐渐加强头项力度,呼吸9 次后自然放松。⑤左右交换,要领相同。⑥收势:两手缓慢撤力自然下落,身体转正,收脚直立,自然呼吸。按:练习九鬼拔马刀式能显著拉伸上身矢状位肌群、筋膜,有助于平衡肌肉力量,矫正头前伸、驼背及翼状肩胛。有研究表明易筋经能够改善颈部气血流通[20],改善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协调性[21]。一项[22]推拿结合习练九鬼拔马刀式治疗慢性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习练九鬼拔马刀式具有矫正筋骨,恢复气血的作用。易筋经练习过程中需保持心神安定,呼吸自然,动作舒缓,充分伸展,锻炼要结合自身耐受度进行,若不能连续完成9 次呼吸练习,可在每次呼吸练习后稍作休息,间断完成;若行有余力可逐渐增加呼吸次数,增强锻炼。易筋经锻炼时配合呼吸吐纳,坚持习练可实现“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的效果[23]。
医案举隅
陈某,男性,25 岁,2019 年3 月因颈肩部疼痛6月余,加重伴右上肢麻木1 天就诊。患者6 月余前久坐后出现颈肩部疼痛,经针灸、推拿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每于伏案久坐后疼痛反复,1 天前患者出现症状加重伴右上肢麻木,遂就诊。症见:神清,精神软,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夜间加重,纳可,夜寐差,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查体:颈部前屈,胸椎曲度增加,右侧肩胛骨耸起,肩背部肌肉紧张,C4/5、C5/6、T2/3、及右侧肩胛骨边缘散在多个不规则硬结。治疗:毫火针点刺结筋病灶点,指导九鬼拔马刀功法锻炼。毫火针点刺后患者诉疼痛、麻木感减轻,嘱患者每日练习九鬼拔马刀,隔日治疗1 次。3 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手麻已除,循筋揣按,未寻及结筋病灶点,体态较前中正,嘱其坚持练习九鬼拔马刀以防复发。3 周后随访,患者颈痛麻木未复发,体态较前中正。
按语:患者长时间伏案学习,项背部经筋持续维系人体坐姿,项背部是经脉上荣头面,外濡肢节的重要通道,经筋拘急,经脉受阻,不能维系中正坐姿,形成屈颈、含胸、驼背的不良姿势,进一步阻碍了气血输布,以致气血瘀滞,形成结筋病灶点。久之肢节不荣,发为不仁。患者颈肩部疼痛,疼痛夜间加重,苔淡暗皆是气血瘀滞之象,右上肢麻木为血虚失养。故以毫火针点刺项背部结筋病灶温散筋结,舒筋通脉。辅以九鬼拔马刀功法易筋正骨,恢复人体正常姿态,避免愈后复发。
小 结
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使伏案工作、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也使得脊柱静态负荷增大,导致了诸如上交叉综合征等软组织疼痛的发病率升高。针对此类长期重复性劳损导致的软组织疼痛兼顾急性期的治疗及缓解期的调护十分重要。治疗急性期的疼痛,精准的松解粘连的瘢痕结缔组织,恢复人体软组织力学平衡,如针刀、浮针以及缺血性压迫按摩手法也可以达到。与之相较,毫火针点刺结筋病灶点兼备针刺效应和热效应,具有痛感小,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等特点。而缓解期的调护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多年养成的姿势习惯难以短时间纠正,很多锻炼方案有着场地、器材的限制,传统功法没有这些限制,加之配合呼吸锻炼更能实现形神并调的效果。若以功能解剖学的角度认知传统功法更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功法进行针对的干预,九鬼拔马刀式包含屈肘、拔肩、转动脊柱、静态拉伸,配合腹式呼吸能够放松上半身痉挛的强势肌肉的同时增强无力的弱势肌肉,矫正上身矢状位肌肉的失衡,干预上交叉综合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