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学文气血水厥说治疗心衰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2021-04-17陈芹梅陈号郭乃刚王爱军宋峻曾学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水饮心气利水

陈芹梅,陈号,郭乃刚,王爱军,宋峻,曾学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 江苏盐城 224001

心衰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概念,传统中医并无心衰病的病名描述,最初多以病因或症状命名,如 “心痹” 心胀”“心水”“ 支饮”等病名与心力衰竭有关。直到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指出:“心衰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以心悸、喘促、水肿、肝大为主证,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1]”规范了“心衰”的病名,并指出了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目前许多医家均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心衰病进行辨证论治,尚无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治疗也没有统一思路模式。路志正教授提出[2],心衰辨证主要为脾肾阳虚、水停心肺甚则阴竭阳脱,治疗上强调标本同治,提出了温补脾肾,泻肺利水的治疗方法。周仲瑛[3]等认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因虚致瘀是其病理特点。总之中医药在改善心衰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4-5]。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专长是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积累的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所以继承、整理名中医的经验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学文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心脏病方面早已形成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1989年首次公开提出“中医心脏病气血水厥说”[6],此后广泛用于心衰病的诊治过程中,并取得良好疗效[7]。笔者有幸师从曾老,兹对其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研究,以期传承其宝贵经验。

曾学文教授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气血水厥说

曾师认为心衰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其本为心气亏虚,其标为气滞、血瘀、水饮,临床多表现虚实夹杂之侯。

1 “气”为本,以心气亏虚为主

《内经》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主身之血脉”,强调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维持心脏功能的重要条件。若心气亏虚,则血行无力,运行不畅而致血瘀。曾师认为心衰病的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有关,与气、血、水密切相关,其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内伤情志、病后虚损等因素有关。心气亏虚是心衰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气为阳之渐,病程日久,气损及阳,易致心阳虚衰,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血瘀、水饮等都可由心气、心阳虚所致。

2 “血”为标,“水”为变,“厥”为险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血证论》云: “血与水素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血积即久,亦能化为痰水。”曾师认为血瘀和水饮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血不利则为水,另一方面水饮停聚,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加重血瘀。从其发病过程来看,往往是先有血瘀,后有水饮。然“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血瘀、水饮不仅是心气亏虚的病理产物,同时对进一步损伤心气、心阳,使病情加重。最终,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曾师将这一过程归纳为“气血水厥”,即心气虚→心血瘀→心水肿→心厥脱,简言之为“气血水厥”。一般来说,心气虚证、心血瘀证、心水肿证相当于NYHA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心厥脱证则相当于心源性休克。心脏病由气及血,由血及水,由水及厥,是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曾师认为心脏病演变规律,不是绝对的、静态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它受到人体正气、致病邪气、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既可顺传,又能逆转。

曾学文教授治疗心衰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辨证论治

根据“气血水厥”的演变规律,曾师将心衰病分为:心气虚证一心血瘀证一心水肿证一心厥脱证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常选用:益心气汤、活心血汤、利心水汤、救心厥汤四则经验效方。上述是本病发展全程四个主要阶段的证治类型,但在其某一阶段遇有兼夹证,也当辨治。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观察症、舌、脉后,综合进行分析诊治。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都能使心脏整体失衡,成为损害心脏的致病之邪。心者君主之官,为五脏的主宰,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及其不同阶段,往往呈多脏器病变表现,不能忽视它脏的存在,辨证论治心病的同时要重视五脏生克制化;心衰病以治心为主,还应兼顾其他脏腑。

2 用药特色

2.1 重视益气温阳,以治其本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气亏虚是心衰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故宜曾师治疗中重视益气,并贯穿于疾病演变的全过程。益气药常选用黄芪、人参、党参等。黄芪擅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不仅能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还能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细胞代谢[8]。人参大补元气,有类似强心苷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增加心排血量[9]。温阳药方面,曾师常用一些温补肾阳、温通心阳的药以化气行水,同时兼顾脾肾之阳。脾主运化水液,脾阳虚衰则无以制水;肾主行水,水液的代谢需要依赖于肾阳的气化。因此顾护脾肾之阳,可从根本上消除水饮内生的源头。常用熟附子、干姜、桂枝、薤白等。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现代药理研究[10]表明: 熟附子煎剂具有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另外桂枝的使用亦甚广,其味辛性温,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亦提示其有强心、利尿的作用[11]。

2.2 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以治其标 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同时也是病机演变之主导,因此活血化瘀应基本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常用丹参、川芎、当归、益母草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每多用之。益母草既可活血化瘀,又有利水消肿之效,亦常用之。这些活血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等功效[12],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13]。水饮内停是随着病情进展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利水消肿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临床上曾师主张以五苓散通阳化气利下焦之水,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肺化痰泻上焦之饮。研究发现[14]: 葶苈子提取物含有强心苷成分,能增加左心室心肌收缩力及泵血功能,并能使冠脉流量增加。此外曾师临床注重理气药的配伍应用,常用香附、郁金等,以增强活血、利水之效。正如张景岳曰“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得化,则水必不利”。

2.3 标本兼治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曾师认为心衰病的治疗必须标本兼治,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时要有所侧重。本虚为主时,治疗当以益气溫阳以治本,兼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在发作加重期,当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以治其标;同时佐以益气 温阳。

2.4 顾护阴液 由于长期利尿剂及温热药物的使用,容易耗伤阴液,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在治疗过程中需酌情加玉竹、麦冬、五味子等顾护阴液,以防伤阴太过。

典型医案

张某,女,68岁,退休工人。初诊:2018年6月11日。因“心前区憋闷、气短、乏力反复发作近5年”,诊断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多次住院治疗,但出院后,心前区憋闷很快复发,长期疗效不满意,且逐年加重,初期发作时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近年需硝酸甘油含服;并觉心悸、气短加重,上三楼要歇息两次,体力减退。遂来就诊。就诊时症见:时时心前区憋闷,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偏溏,饮食少味,口渴而不欲饮。察其形体偏胖,精神欠佳,面白而浮,口唇紫绀,舌质胖色紫暗,苔白滑,脉沉滑无力。查心脏彩超示:左心扩大,射血分数(EF)38%,主动脉瓣钙化。中医辨证诊断:心衰病一阳气虚衰,水饮凌心证(心水肿证)。治则:标本兼治;治法: 益气温阳,化瘀行水;方用:利心水汤(曾学文经验方)。处方:人参10g,黄芪50g,玉竹12g,桂枝15g,制附子10g,当归10g,川芎10g,白术10g,葶苈子30g,猪苓30g,泽泻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同时口服螺内酯片20mg、双氢克尿噻25mg,隔日服一次,地高辛0.125mg1次/d。

二诊:2018年6月19日。小便逐日增多,浮肿约消除一半,能上二楼不歇息,憋闷、心悸亦改善,胃纳不香,察其舌质胖色紫暗,舌下紫脉隐伏许多,苔薄白,脉沉滑。病情趋向好转,仍有瘀血胶固,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度。于上方加丹参20g,赤芍15g,鸡内金12g,炒麦芽15g。14剂。并将螺内酯片20mg、双氢克尿噻25mg,改为隔两日服一次;地高辛改为0.125mg隔日一次。

三诊:2018年7月6日。浮肿尽消,小便通利,精神转佳,憋闷、心悸明显改善,口唇紫绀减轻,胃纳增加,仍感乏力,舌苔薄白,脉细滑。水气已消,当防其辛温通利伤阴耗气,上方去桂枝,加用五味子12g,麦冬20g,仙鹤草30g。再服2周。

四诊:2018年7月21日。浮肿已消,憋闷、心悸、气短、乏力明显改善,面色转润,二便正常,胃纳尚可,精神好转,能从事一些家务活动。停螺内酯、双氢克尿噻及地高辛。予上方每2日1剂,坚持服用,继续观察2月余,症情稳定。复查心脏彩超EF值恢复至50.2 %。

按:该患者活动后心前区憋闷、气短、乏力,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备急者短气。”指出水饮为少气、短气的发病因素。曾师认为此患者系心衰病多年,早期心气亏虚,气虚血瘀,晩期由心及肾,出现肾阳亏虚,气阳俱虚,五脏亏损,血脉瘀阻,水溢肌肤,属本虚标实,当双管齐下以治之。治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方选利心水汤加减,由参附汤、五苓散、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合成。参附汤益气回阳,温经祛寒为主药;五苓散通阳化气利下焦之水,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肺化痰泻上焦之饮,共为辅药;四物汤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助阳,玉竹制其制附子之温热以防太过伤阴,共为佐使。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效。7剂药后患者症状改善,并逐渐减少西药。继服14剂药后水气已消,再服14剂药后症安,并全撤西药。

猜你喜欢

水饮心气利水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有“心气”才大气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必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