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直视术中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外科处理
2021-04-17梁湘源郑嫦娟成祥军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
梁湘源,郑嫦娟,成祥军,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
(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 广东省江门市 529000)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是腔静脉系统最常见的变异,可以单独存在,但多数合并其他心内畸形。PLSVC人群发病率为0.1%~0.5%,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约占3%~10%[1]。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常发现患者合并PLSVC,如术前漏诊,术中可能因处理不当而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我院从2007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LSVC患者,现总结其治疗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7月至2019年10月, 我院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LSVC患者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3~42岁, 平均(17.9±3.1)岁, 体重11~56 kg,平均(27.2±7.5) kg。其中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连接2例、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例, 法洛四联症2例,室间隔缺损3例。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悸、气促、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出现口唇青紫、杵状指。全部患者均行术前心脏彩超检查, 15例行心脏增强CT检查,术前确诊PLSVC 17例,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65%~100%。
1.2 方法
本组患者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心肌保护使用冷血含钾停跳液结合间断在心包腔置入冰水局部降温。本组17例术前心脏彩超及增强CT检查确诊PLSVC的患者, 进胸后常规心外探查, 于主动脉弓降远端和左肺门前找到PLSVC。另有4例术前漏诊,2例探查发现PLSVC,明确诊断;2例切开右房大量回血,排除主动脉阻断不全导致的回血,加大心内吸引,仍不能暴露术野,只能临时缝合右房切口,松开上、下腔静脉阻断带,再探查发现PLSVC。所有患者证实PLSVC的存在后,先评估左、右上腔静脉的大小,再将左上腔静脉游离、过带,做阻断试验。若完全阻断20 min后面部、颈部出现青紫、淤血、眼结膜水肿、左侧颈静脉明显扩张,表明左、右上腔静脉间交通不畅,这种情况下阻断或结扎左上腔静脉可能引起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以上异常表现,术中可临时阻断或永久结扎左上腔静脉。本组有16例患者阻断左上腔静脉无上述症状,均顺利完成心脏病变的矫治,其中对1例引流入左心房的PLSVC直接结扎,其余15例患者的左上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去除阻断,不予处理。另5例发现PLSVC口径粗大,右上腔静脉口径过于细小,阻闭试验阳性,随即松开阻断带,在PLSVC另插1条直角引流管充分引流,其中PLSVC回流入右房者3例, 完成心脏病变的矫治后, 拔除直角引流管,不再特殊处理PLSVC;引流入左房者2例,均行左心房内隧道术将PLSVC转流入右心房。
2 结 果
全组患者术前检查确诊PLSVC 17例,在术中探查发现PLSVC 4例, 术前漏诊率19%。全组死亡1例,系PLSVC合并法洛四联症,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肾功能不全死亡。其他患者心脏病变矫治后均顺利出院。术中体外循环时间50~16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120 min。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5~72 h,在ICU治疗1~6 d。术后心脏彩超提示PLSVC的血流均通畅地回流入右心房,肺静脉回流通畅。术后随诊0.5~9年,患者均无活动后心悸、气促的症状。
3 讨 论
3.1 PLSVC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PLSVC是先心病中的一种,属于体静脉畸形,常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胚胎期的原始静脉窦进一步发育成3对对称的大静脉,其中左前主静脉退化不完全可形成粗大的左上腔静脉持续存在[1]。PLSVC可以单独存在,但多数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依据PLSVC内血流的回流部位可分成引流到冠状静脉窦和引流到左心房两类,其中引流到冠状静脉窦最常见,约占90%。当术前心脏彩超及术中探查发现明显扩大的冠状静脉窦时,须警惕存在PLSVC的可能。此类PLSVC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因此不引起明显病理生理变化。 PLSVC引流入左心房少见,术中探查通常在左上肺静脉及左心耳间发现异常走行的静脉,因为其内的静脉血直接入左房,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青紫。
3.2 PLSVC的诊断
左上腔静脉本身多无特异症状与体征,常由于合并的其他心内畸形就诊。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①三血管切面显示“四血管”征;②主动脉弓远端见静脉血流经左肺门前向下汇入左房、冠状静脉窦或右房;③左室长轴及后位四腔切面显示扩张的冠状静脉窦,由此可诊断PLSVC[2]。对于术前心脏彩超发现的PLSVC,通常还需行胸部CT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获得冠状静脉窦大小,左上腔静脉的直径、 汇入部位, 有无合并左无名静脉等信息[3], 这些都对手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介入室行心导管检查虽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是有创性及较高的费用也限制了其应用的普及。目前超声心动图联合CT增强扫描基本能明确诊断,已不再将心导管检查常规应用于PLSVC的诊断。本组患者术前检查确诊PLSVC 17例,在术中探查发现4例,术前漏诊率19%,术前漏诊率仍相当高。如果术前漏诊,术中没有仔细探查,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PLSVC,将使主刀医生相当被动,大量的回血导致术野不清,严重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在模糊的术野中操作增加了意外损伤的风险。为暴露术野,只能通过持续、高负压心内吸引,必将严重破坏血液的有形成分,减少各器官的有效灌注,增加了心肌的损伤及灌注肺的发生率,这些均会给患者术中、术后带来不利影响[4]。本组2例患者切开右房大量回血,排除主动脉阻断不全导致的回血,加大心内吸引,仍不能暴露术野,只能临时缝合右房切口,松开上、下腔静脉的阻断带,再探查才发现PLSVC。为防止漏诊PLSVC,术中需要细致的探查,出现下列情况时手术医生需要提高警惕,探查是否有PLSVC的可能:①分离剔除胸腺组织时发现左侧头臂静脉非常细小甚至缺失者; ②上腔静脉异常细小甚至闭锁; ③阻断了上、下腔静脉后心脏迅速胀大,此时切开右房发现回血极其汹涌,持续加大右心吸引仍无法清晰暴露术野,排除主动脉阻断不全,探查冠状静脉窦口异常增大者。
3.3 PLSVC的处理
诊断明确PLSVC后,手术的关键在于判断左右上腔静脉之间有无足够的交通及PLSVC的引流终点,由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首先判断左右上腔静脉之间有无足够的交通:左上腔静脉套带,做阻闭试验。若完全阻断20 min后面部、颈部出现紫绀、淤血、眼结膜水肿、左侧颈静脉明显扩张,表明左、右上腔静脉间交通不畅,不能阻断或结扎左上腔静脉[5]。如无以上异常表现,术中可临时阻断或永久结扎左上腔静脉。对于阻闭试验阴性者术中暂时阻断左上腔静脉,探查PLSVC的引流终点,修复合并病变。其中PLSVC回流入右心房者不再特殊处理,仅需取出阻断带。对于PLSVC回流入左心房者可以直接结扎,术后不会出现左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情况。对于阻闭试验阳性者,不能直接阻断PLSVC。为保证通畅的静脉回流及相对无血的术野,有作者在术中将引流管直接经冠状静脉窦口置入[6]。笔者等尝试用此法时发现经此径路置入的引流管易于滑出,有时引流不畅。对于室缺修补、三尖瓣成形等经右心操作的手术,引流管明显影响心内操作空间,尤其对于小儿患者,冠状静脉窦置管对心内操作空间的妨碍十分明显。故笔者等一般在直视下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肺门前充分游离PLSVC,选择直角静脉管行PLSVC插管引流并阻闭,此操作在充分游离PLSVC的情况下并不困难。术中探查PLSVC的引流终点,对于引流入右房的患者,先修复合并病变,手术结束直接拔除PLSVC插管即可。对于引流入左房的患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PLSVC的血流引流入右心房。改道的处理方法分为两大类[7]:①心内法:使用心包补片缝制心内隧道,将PLSVC的血流从左心房引入右心房,术中注意避免影响肺静脉的回流,在右心房的隧道开口应尽量大,防止远期狭窄;②心外法:游离切断PLSVC与左心房连接,根据PLSVC的游离长度可选择将其吻合至右心耳、右上腔静脉及左肺动脉等几种手术方式。本组有2例PLSVC改道至右心房,此前已充分游离PLSVC插管引流,术中测量仍感觉PLSVC长度不足以构建至右心房的无张力吻合,同时考虑PLSVC在主动脉和胸骨间可能的压迫,而此2例患者左心房足够大,故均采用自体心包片在左房后壁缝制内隧道将PLSVC开口引入右心房。术后予以抗凝治疗,随诊8个月及26个月,术后心脏彩超提示:内隧道通畅,肺静脉开口无狭窄。
总之,大部分PLSVC引流入右房,此类患者术中主要保证通畅的静脉回流及相对无血的术野,以便矫治合并畸形,对于PLSVC无需处理;但如果引流入左房,应视病人PLSVC特点及合并的其他畸形而定,其处理方式应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