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的续写与重写※

2021-04-17古大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阿Q正传阿Q鲁迅

古大勇

内容提要: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进行续写与重写的小说有近20部之多。其中续写之作中,既有承续鲁迅原著精神的成功之作,也有与鲁迅原著精神相差甚远的失败之作。而“重写之作”则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性尝试,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塑造了以下几类生动的阿Q形象:摩登阿Q、创业者阿Q、官场(职场)阿Q、南洋阿Q。《阿Q正传》能作为“前文本”被当代作家不断地续写与重写,凸显了它作为一部不朽文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也显示它逐渐走向古典化的文学地位和兼具当下性的当代价值。

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进行续写、重写的小说有多部,据笔者目前的收集,正式出版的作品有如下这些:陈国凯《摩登阿Q》(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林礼明《阿Q后传》(海风出版社1994年版)1、韶华《阿Q后传》(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戴品宏《阿Q后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张金良《阿Q的幸福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孙建军《新阿Q正传》(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刘霄《阿Q的微信朋友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田茂永《阿Q新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以及林庆昭《阿Q狗打工记》(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阿Q狗流浪记》(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等,而南洋华人作家对《阿Q正传》小说重写的作品则有丁翼《阿Q外传》、絮絮《阿Q传》、李龙《再世阿Q》、吐虹《“美是大”阿Q别传》、林万菁《阿Q后传》、方北方《我是阿Q》、孟紫《老Q自供书》。其中除南洋华人作家对《阿Q正传》的重写现象有专文研究,2大陆除林礼明《阿Q后传》有专文研究外,其他皆不被关注,本文拟对《阿Q正传》的续写、重写现象作一个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

一 有成有败的“续写”之作

林礼明《阿Q后传》、韶华《阿Q后传》、戴品宏《阿Q后传》三部长篇小说都属于续写之作,三著都是在鲁迅《阿Q正传》原作的基础上,续写大难不死的阿Q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后两著中阿Q甚至经历了包括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四清”“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但这三部作品的续写有所差异。林礼明在《阿Q后传》后记中提到《阿Q正传》续作的四种模式,即“移植小D凯旋模式”“移植小D好坏参半模式”“固有的阿Q典型模式”“没有模式的模式”。3所谓“固有的阿Q典型模式”认为阿Q就是“阿Q相”,即阿Q是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漫画式的庸人典型。而“移植小D凯旋模式”认为阿Q的形象应该移植到小D身上,小D在新的革命中扬眉吐气。按照这种分类,林礼明《阿Q后传》、韶华《阿Q后传》属于“固有的阿Q典型模式”,而戴品宏《阿Q后传》则近似于“移植小D凯旋模式”。

林礼明《阿Q后传》续写“大难不死”的阿Q在逃出刑场、参加革命后的人生经历。如果说《阿Q正传》写的是逆境中“不准革命”的阿Q,那么《阿Q后传》写的是顺境中革命成功后的阿Q。凭借吴妈肉体行贿,行刑队长以枪毙假阿Q的方式救活了阿Q,阿Q参加蓝盔甲军,因其愚忠,亦因接受阎王以“正歪理论”为核心的帝王术以及古久先生以韬晦和狠毒为精要的帝王术,懂得玩弄手腕,由普通士兵混到首领,成为蓝盔甲军的头目,后来与黑军、白军、黄军、青军、橙军等进行斗争,大获全胜,成为称霸一方的“大阔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由“Q国民”变为“Q庄家”“Q帝王”,还要成立守迹部和太史部等专门机构,为自己树碑立传,青史留名。阿Q革命成功之后,实现了《阿Q正传》中阿Q在土谷祠的革命理想: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占为己有,在村民大会上亲自批斗赵太爷和地保,报了当年之仇;抛弃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吴妈,迎娶宿敌赵太爷家年轻貌美的赵妹子,致使吴妈变成疯子。《阿Q后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亦依然如故。阿Q有两个儿子阿W和阿S,当他知道阿W是“野种”外,感觉非常屈辱,但瞬间通过精神胜利法获得心理平衡:“至于说阿W是吴妈跟别人私通生下来的,证据何在?退一步说,如果确是这样,岂不更好,我阿Q不费半点气力,白‘拣’了一个儿子,岂不是天下第一便宜事么?”4

韶华《阿Q后传》续写模式也是属于“固有的阿Q典型模式”,小说中阿Q被县太爷以调包计救下一命,逃跑到静修庵,遇到小尼姑,一起私奔,投机革命。解放后荣回未庄后,当上未庄农会的主任,批斗赵太爷、假洋鬼子、咸亨酒店老板、吴妈等人,被树为未庄土改经验的模范,在报纸新闻头条上广为宣传。后被擢升为鲁镇副镇长,借助权势强娶未庄年轻女教师,在土改中假公济私,多分好地,左右逢源。“大跃进”期间,为浮夸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阿Q因此炙手可热,大红大紫。“文化大革命”时期,组织造反大军,挑动群众斗争,陷害镇长书记。改革开放时代,阿Q一跃成为外资企业董事长,创立阿Q牌服装,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极尽风光。然而泰极否来,所谓的外资企业是美籍华人赵思乡精心设计的一场大骗局,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八千万元,阿Q被迫为此承担后果,锒铛入狱。

戴品宏《阿Q后传》续写模式大致近似于“移植小D凯旋模式”,该著共分15章,写阿Q回乡、复活、谋生、抗战、幽栖、“文化大革命”、大团圆等的经历,基本上按照阿Q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历史进程展开,其中阿Q的抗战是重点,分为7章。小说中详细介绍阿Q每一次与敌斗争的不平凡经历,阿Q成为一名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解放后,阿Q被上级任命为贫下中农管委会主任,积极抓革命促生产,兢兢业业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幸福,改革开放时代,阿Q夫妇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既要为《阿Q正传》进行续写,就要尊重鲁迅原著《阿Q正传》的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和主体价值立场。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因为这三部续作都把阿Q参加各种革命或运动作为重点内容来写。鲁迅把阿Q视为“国民性”的代表,“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核心,“阿Q似的革命”也是鲁迅所理解的“国民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革命,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存在,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5鲁迅认为阿Q的人格不会因为参加革命而发生变化,“阿Q似的革命党”不会消失。如果鲁迅自己为《阿Q正传》写续作,阿Q的性格及阿Q革命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那么,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呢?汪晖曾经从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探讨阿Q的革命,认为“六个瞬间”“是阿Q‘觉醒’的契机”,“失败感、无所适从、无聊、恐惧和自我的片刻丧失,在这里也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阿Q是否会成为革命党这一问题”。6汪晖从容易被忽略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发掘出阿Q革命的潜能,这无疑是精彩的,但他认为鲁迅赞同阿Q可以充当革命的主体、鲁迅对于阿Q的革命本能没有批判,却不一定符合鲁迅的原意。事实上,鲁迅对于“阿Q似的革命”保持高度警惕,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在土谷祠里的革命畅想曲表现出阿Q革命的本质:阿Q革命就是个人私欲的满足,就是“抢东西”,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7就是实行农民式的报复主义;就是把自己和赵太爷换一个位置;就是把自己由奴隶变为主子,取压迫者而代之的“取代主义”;就是旧式农民革命改朝换代的翻版。鲁迅显然对之持批判态度。

综观这三部续作,林礼明和邵华的续作遵循鲁迅原著的精神。他们笔下的阿Q和那个在土谷祠里进行革命狂想的阿Q并无本质差异,他们的续作探索了阿Q的性格在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阿Q身上保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作家本人也具有这个自觉意识,正如邵华交代了他的“写作缘起”:“我写这部小说,以展示这种(阿Q)的‘国民精神’是如何延续和发展的。”8林礼明也认为其续作的谋篇布局是按照“固有的阿Q典型模式”来写的。而戴品宏笔下的阿Q,性格高度提纯,没有了鲁迅笔下阿Q所带有的诸多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也不见了,阿Q思想先进、品德高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革命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威福、子女、玉帛”和个人私欲的满足,而是为了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俨然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

再比较一下韶华笔下和戴品宏笔下的阿Q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历次政治运动的态度,两者差别明显。前者热衷于搞运动,在运动中争权夺利,满足私欲;而后者自觉与政治运动保持距离,能清醒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危害。那么,鲁迅笔下的阿Q如果真的进入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古华《芙蓉镇》中王秋赦的行为给出了可能性的答案。王秋赦被称为“运动根子”,对“运动”有天生的兴趣,叫嚣运动“五六年又来一次啊”;他本性“好吃懒做”,土改后分得吊脚楼,坐吃山空之后,继续做运动、分浮财的美梦,盼望再来一次新的土改,这跟阿Q在土谷祠里的畅想曲何其类似?王秋赦无疑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阿Q”,其行为也极其类似于韶华笔下的阿Q。由此可见,韶华续写的阿Q形象是成功的;戴品宏续写的“高大全”式阿Q形象,一厢情愿地拔高了阿Q的思想认识与政治觉悟,违背了人物的性格真实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因其内涵与原著精神南辕北辙,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我们可以参照《红楼梦》续写之作的经验来对照分析上述三篇续写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出现很多续写之作,有学者将其续写方式分为四种,即正接、反接、非接和非反接。所谓“正接”,“首先建立在对前书形式和内容的认同之上……即是指情节的发展依循的是前书在结束时设定的逻辑方向,人物性格大致依从前书,故事的大结局也基本合于前书的思想意蕴”。9如果说“正接”类续书是建立在肯定原书、遵从原书逻辑基础之上的续写,那么“反接”则是情节、人物的大反转,悲剧结局转变为大团圆结局。“非反接”,指“在原书中找不到具体依据、也不符合原书的逻辑走向,纯为作者抒发个人意愿而进行的情节、人物设计”。10如果对照这四种续写方式,林礼明《阿Q后传》和邵华《阿Q后传》基本属于“正接”,而戴品宏《阿Q后传》,则大致属于“反接”,鲁迅原著中的阿Q是一个具有诸多劣根性的“末人”,而戴品宏将之塑造成一个近乎“高大全”式的“完人”;鲁迅原著中阿Q革命的目的是“利己”,是为了“威福、子女、玉帛”,而戴品宏笔下的阿Q革命的目的是“利他”,是为了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无个人私利的考虑。

二 多元尝试的“重写”之作

“重写”和“续写”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方面,“重写”和“续写”都是建立在“前文本”基础上,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另一方面,“续写”是“前文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作家创作思想、作品风格逻辑性的延续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或发展深化,而不是互相背离或毫无干系,也就是说,“续写”不宜于脱离“前文本”而作信马由缰的任意创造。而“重写”则相对比较自由,虽然“重写”也不可没有“前文本”的参照,但是“重写”作品在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要胜于“续写”作品。正如佛克马所说,重写是“引起惊讶的差异,是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11。“重写”作品由于为了表达“主题创造性”,可以挣脱“前文本”的束缚而进行自由的发挥。当代作家“重写”阿Q之作塑造了几类体现重写理念、具有创造性、内涵各异的阿Q形象:摩登阿Q、创业者阿Q、官场(职场)阿Q、南洋阿Q。

陈国凯《摩登阿Q》塑造了一个惯用精神胜利法、追赶时髦、好大喜功、忘恩负义的“摩登阿Q”形象。阿Q头戴假发,身着西装,结着金利来名牌领带,穿的是鳄鱼牌衬衫和意大利皮鞋,一副摩登装扮。阿Q很少读书,两腹空空,成天胡说八道,写文章都要别人捉笔代刀,演讲“黄瓜论”,拙劣不堪,贻笑大方。陈国凯这篇“重写”小说,在认知模式上,接近于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中的讽喻性历史小说,郭沫若在《豕蹄》序言中说书中的小说“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世的讽喻”12。谭正璧在《〈长恨歌〉自序》中认为其创作这类重写型小说有三种态度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旧的躯壳里寓以新的灵魂”,“把现实寄托在历史故事里,而寓以讽刺的意味”。13阿英1930年代在谈到文坛“历史小说的新倾向”时,指出郑振铎《桂公塘》等小说“最能表现出智识阶级在这一个时代的正义感的”14,而这种“正义感”就表现为对于现实的讽喻。《摩登阿Q》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现代“重写型”历史小说,因为其“前文本”并非古代历史小说,而是现代小说《阿Q正传》,但是,两者在认知模式上,却是不谋而合的,即都是借“旧的躯壳里寓以新的灵魂”,表达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讽喻。确切地说,《摩登阿Q》撕破貌似神圣庄严的文坛的假面,令各路文坛“高人”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显出其“二丑”的本质。作者混迹文坛名利场多年,亲历文坛各种乌烟瘴气,遂通过创作小说来表达冷眼旁观、不愿同流合污之志。鲁迅认为历史小说有两种,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另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属于后者,“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5《摩登阿Q》在艺术构思上也具有这个特征,只从前文本《阿Q正传》中“取一点因由”,然后“随意点染”,大胆想象夸张,成为一部“荒诞不经的小说”。16刘霄《阿Q的微信朋友圈》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的“摩登阿Q”形象,这个阿Q会使用微信,知道发朋友圈、点赞、积赞领取礼品。但阿Q的“摩登”只是体现在以科技为中心的物质条件,阿Q及其周围的人群在生存状态、精神思想上停滞不前,毫无进步,依然表现出与百年前阿Q相似的未庄式权力等级结构以及同样落后的文化生态。

张金良《阿Q的幸福生活》塑造了一位在市场化大潮中披荆斩棘、积极探索、化险为夷、拼搏进取的“创业者”阿Q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阿Q不甘寂寞,瞄准旅游市场商机,申请“有志农民创业贷款”,并购买静修庵,将之和土谷祠打通,创办一家博物馆加饭店性质的“土谷祠大观园”。阿Q具有企业家的经营头脑,懂得营销策略,在商场看不见的硝烟战争中,面对孙·比尔·盖盖茨伪造遗嘱收遗产事件,以及银行企图提前回收贷款、查封大观园等阴谋,他能巧妙识破骗局,运用智谋和策略,并在乡长等人保护下,化险为夷,走向成功,最后小D、假洋鬼子、王胡、孔乙己都要加盟大观园,还要把部分产品打向国际市场,成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阿Q被推选为董事长,达到事业巅峰。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吴妈被阿Q聘请为大观园总经理助理兼食品加工厂长,小尼姑还俗后也成为大观园一名员工,而阿Q面对年轻貌美、唾手可得的美女下属,丝毫不为所动,却独独痴情于年老色衰的吴妈,情感高度专一。这与《摩登阿Q》中阿Q对吴妈和小尼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张金良《阿Q的幸福生活》和上文戴品宏《阿Q后传》所塑造的阿Q形象内涵十分相似,区别于其他批判性的续写、重写之作,作者主要站在褒扬的立场来塑造阿Q形象,虽然张金良的阿Q不如戴品宏的阿Q“高大全”,身上还不乏明显的“精神胜利法”特征,但两者展现给读者的都是一个正面的阿Q形象。上文已经分析,作为续写之作,戴品宏《阿Q后传》因为背离了鲁迅原著的精神,而成为失败之作。那么,张金良塑造的“正面”阿Q形象也与鲁迅原著整体性批判性立场并不一致,也同样可以被视为失败之作吗?却不能简单作如此判断。因为后者是“重写”之作,“重写”和“续写”要求不一样,“续写”要求保持和原著精神的统一,而“重写”提倡大胆挣脱原著的桎梏进行再创造。再者,从阿Q性格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随着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化,阿Q就未必完全不能成为如张金良笔下的阿Q。林兴宅在《论阿Q性格系统》一文分析了阿Q性格的复杂性,阿Q的性格表现出十重对立统一的质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17阿Q的性格中不完全是负面的因子,如他身上的不满现状、争强好胜、自尊、质朴、率真等因素,如果放在一个能充分发挥他性格中正面因素的环境中,他的性格内涵也许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把阿Q放到改革开放、市场化大潮的时代背景下,让阿Q性格中那些不满现状、争强自尊、质朴勤劳的一面得到充分发挥施展,阿Q有没有可能变成另一个人呢?张金良的《阿Q的幸福生活》试图回答了这一可能性。

孙建军《新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官场阿Q形象。阿Q进入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江湖险恶的官场,小说是一部反映当下机关单位生态的“官场现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南华市房管局”,主人公老Q任职于房管局办公室,是办公室七个秘书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局里的笔杆子,文笔最好,工作上任劳任怨,但因为老实巴交,不会钻营,不通权术,一直没有受到提拔重用,郁郁不得志。在房管局的机构改革中,按照裁撤冗员百分比指标,局办公室七个秘书中必须裁掉一人,最后老Q“被裁”,无奈之下硬着头皮去外面找工作,但都不如意。老Q不但事业不顺,而且家庭生活也一塌糊涂,先后被两个男人戴上绿帽,并且老婆要和他离婚。所幸后来在别人帮助下,命运发生转机。这部小说在表现“精神胜利法”方面有意识地接续鲁迅原著的表现视角和批判精神,例如,老Q办公室中资历浅、年龄小的赵秘书被率先提升为副处级调研员,老Q愤愤地想:“你小子得意什么?妈妈的,不就是一个副处级调研员吗,又不是主任,还不是和我一样,秘书一个,最多不过是领导的一把副处级夜壶。”“秘书不是夜壶是什么?领导需要的时候,就拿过来用一下,用完就塞到床底下去啦!”18职场化阿Q诞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随着19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商品化、市场化大潮席卷中国,理想主义消退,人文精神失落,世俗化、犬儒化的价值倾向甚嚣尘上,也催生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产生,“新写实主义”小说解构崇高,放逐理想,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新阿Q正传》等职场化小说的产生与这一时代语境和文学思潮相关。《新阿Q正传》是官场小说,而田茂永《阿Q新传》以及林庆昭《阿Q狗打工记》《阿Q狗流浪记》则是职场化作品,确切地说,这三本已经不是典型的小说体裁,而是具有励志性质的短文缀合,以相对独立的短文形式,通过阿Q或阿Q狗的故事和经历,得出一些经验式的感悟,以激励人们如何面对职场和人生的挑战,它是职场的“百宝囊”、人生奋斗的“指南书”,是典型的成功心理学作品。

南洋作家吐虹、丁翼、絮絮、李龙、林万菁、方北方、孟紫等各自创作了一篇重写《阿Q外传》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阿Q形象,带上浓厚的“南洋”色彩:主要表现为拜金、逐色、忘祖、崇洋。“南洋”色彩产生的原因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相关:“一、在殖民者统治下,新马社会开始商业化,追求物质的享受成为社会风尚,故拜金主义开始抬头;二、1948年紧急状态实施后,新马的文学艺术界转入低潮,严肃的进步作品受压制,黄色文化乘虚而入,色情文学电影泛滥,社会上黄潮汹涌,故逐色思想盛行;三、作为殖民文化的受压者,华文受打压,华族文化遭摧残,华人地位受歧视,故有忘祖现象;四、华文华族文化受打压,自然洋文备受青睐,洋人位高九等,所以有崇洋风气。”19

结 语

重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中国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就属于“重写”之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在它们成书之前就有了流传已久的基本故事框架,如“三言二拍”中不少小说就在之前流传民间的故事中取材。重写亦是西方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圣经》就被西方作家一再重写。如拜伦《普罗米修斯》、济慈《许佩里翁》和《夜莺颂》、雪莱《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阿多尼斯》、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弥尔顿《失乐园》、奥尼尔《只因素服最相宜》、庞德《诗章》、艾略特《荒原》、肖伯纳《匹克梅林》、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等,都是“重写神话”代表之作。20当然,“重写”也频频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中国现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施蛰存、沈从文、郑振铎、叶灵凤、冯至、苏雪林、张天翼等作家都创作过“重写型”小说,重写的“前文本”是先秦诸子典籍、中国神话、史乘(历史小说)、异域文本(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相关的“重写型”小说在百部以上。21当代文学中也有“重写型”小说,如19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苏童、叶兆言、李锐等人的“重写神话”系列,22前者如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王小波《万寿寺》、潘军《重瞳——霸王自叙》、叶兆言《濡鳖》、李冯《孔子》、朱文颖《重瞳》、商略《子胥出奔》等。后者则出现了苏童《碧奴》、叶兆言《后羿》、李锐与蒋韵《人间:重述〈白蛇传〉》、阿来《格萨尔王》等。除了“重写”传统之外,续写在文学发展史也不鲜见,如古代作家对于《红楼梦》的续写就形成一个热潮,出现了多部相关续作,如《后红楼梦》《红楼复梦》《绮楼重梦》《秦续红楼梦》《补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梦影》《红楼复梦》《红楼幻梦》《红楼梦补》等。

大致来说,能被作为“前文本”被“重写”和“续写”的作品,基本是流传已久、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或文献,而一些乏善可称、质量不高、影响不大的作品一般不会被“重写”或“续写”。综观这些“重写”和“续写”之作,它们“前文本”基本是产生于中西古代时期的经典作品,而以产生于现当代时期的作品为“前文本”的“重写”或“续写”之作则寥寥无几,而鲁迅《阿Q正传》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诞生时间才刚刚百年的《阿Q正传》能作为“前文本”被不断地“续写”与“重写”,凸显了它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也显示它被当代作家视同为古典性经典文本、逐渐走向古典化的独特文学地位。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阿Q正传》能作为一种资源介入当代作家的创作,作家们纷纷让阿Q“复活”起来,塑造出林林总总的当代阿Q形象,或抒发心中块垒,或批判社会现实,或再现人情世相,或表达讽喻意图,这说明《阿Q正传》所蕴含的思想和揭示的问题并没有过时,对当下社会现实不无参照意义,由此显示了《阿Q正传》在走向古典化的同时,也不失其鲜明的当下性特征和当代价值。

注释:

1 林礼明1999年于海风出版社出版《阿Q新传》,内容和《阿Q后传》相同。

2 参见南治国《旅行的阿Q——新马华文文学中的阿Q形象谈》,《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张松建《国民性、个人主义与社会性别:新马华文作家对鲁迅经典的重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目前学界对于海外华文文学能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范畴尚存在异议,鉴于南洋华人作家对于《阿Q正传》的“重写”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故纳入本文的研究,但不展开详细论述。

3 4 林礼明:《阿Q后传》,海风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349、80页。

5 《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6 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5~66页。

7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页。

8 邵华:《阿Q后传》,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9 10 张云:《作为续书的后四十回》,《曹雪芹研究》2011年第2期。

11 [荷兰]杜威·佛克马:《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张晓红、董方峰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2 郭沫若:《〈 豕蹄 〉序》,《豕蹄》,不二书店1936年版。

13 谭正璧:《〈 长恨歌 〉自序》,王富仁、柳凤九主编《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4 阿英:《一九三四年中国文学小记》,《文艺电影》1935年第2期。

15 《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16 陈国凯:《摩登阿Q》,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7 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18 孙建军:《新阿Q正传》,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19 南治国:《旅行的阿Q——新马华文文学中的阿Q形象谈》,《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20 参见古大勇《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张妳妳《神话重写的叙事解读 ——以“重述神话”中国区四部作品为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1 参见祝宇红《“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 参见吴秀明、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阿Q正传阿Q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Q和老A
鲁迅《自嘲》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