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必须把握四个着眼点

2021-04-17徐黎丽杨秦文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民族职业文化

徐黎丽,杨秦文(兰州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润疆”的概念[1]。我国有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线、1.8万余里的大陆海岸线,与陆地边界线相对应的陆地边疆省区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与大陆海岸线、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相对应的省区有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共计16个省份(辽宁、广西是陆海边界均有的省区),占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47%。“文化润疆”虽然是在讨论新疆工作时提出的,但也是新形势下提出的现代化国家边疆治理的新论述。综观从文化角度探讨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有文化兴边[2]、文化治边[3]、文化戍边[4]等论述,但围绕文化对边境安全与边疆发展的柔性作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文化润疆”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就此展开具体分析,探讨以什么样的文化润疆、文化如何润疆等相关问题,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文化的本质是价值和规范

1.关于文化本质的讨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常常因民族、区域、职业、国家不同而不同。

法国学者卢梭指出,文化是风俗、习惯, 特别是舆论,它铭刻于人们内心,维系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以新生力量取代过去的权威力量;法国另一学者大卫·克雷认为,文化是一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共享的、相互关联的符号, 它为团体成员提供某些方针, 能为组织或团体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5]。还有一位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认为:“文化就是对人进行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6]由此可见,人类群体的规范是法国学者理解文化的核心。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理解如下: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7]。另一位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则认为:“文化就是求知的完美,是怎样来获知这世界上同我们有关的最好的思想。”[8]在这些英国学者眼中,文化表现形式很多,但核心则是后天的习得。“在德国,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 包括语言、宗教、伦理、公共机构、国家、政治、法律、手工业、技术、艺术、哲学和科学。”[5]也就是说,文明成果和价值观念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文化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在一定时期中共享的功能;另一位美国学者哈维兰指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5]。加拿大学者D.保罗·夏弗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9]。从以上有关文化的论述来看,仍然可以看出文化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功能的一致性。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对文化的解释。《易·彖传》之释贲卦:“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刚柔仁义之道修其德。至汉代,则形成对内“宣文教以张其化”、对外“立武备以秉其威”的分类模式[10],其核心仍然是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

从以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学者们对文化的认识来看,虽然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功能都指向约束人类群体行为的规范。即便人类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对文化的表述更加抽象,如格尔茨认为文化就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11],斯图亚特·霍尔提出文化即表征和指意实践[12],但其意义仍然没有超出规范人类行为的范畴。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是人类从适应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里提取的指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或规范,并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加以弘扬,从而指导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2.“文化润疆”中的特定文化内涵。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对文化本质的理解,虽然都侧重于价值和规范层面,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其价值和规范又因不同的国情和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润疆”中的文化概念,既与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有关,又反映了新时代的特点,有其特定的价值和规范方面的内涵。这些规范和价值主要包括:“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等等[1]。文化润疆工程,既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也涉及边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种类当中。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抓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边疆的文化环境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将前述价值规范深入贯穿于不同的具体文化领域或文化类型,以取得文化润疆的最大成效。

二、与“文化润疆”密切相关的四类文化

文化特点因国家而不同,文化类型也非常繁纷复杂。具体到我国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中国生态与社会环境而形成、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所有文化的总和,其整体功能仍然是指导中国人行为的价值和规范,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结合中国历时性文化演变规律和共时性的文化特点,在长期观察中国边疆省区的文化内容基础上,认为中华文化中有四类文化与“文化润疆”议题的关联最为密切。

1.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就是多元一体的国族称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13]其中,“一体”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多元”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的56个家庭成员,即56个民族。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秦代以小篆用于官方文书,但民间书写简便的隶书在统一的环境中逐渐成为共同的文字,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汉字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国文字;汉族语言虽然方言很多,但汉语普通话因通用程度最高成为各个民族的通用交流语言。又如在蒙古族文化观念中,“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神性,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树神以及动物神、祖先神等等诸多神灵,保佑牧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河湖丰盈、雨水充足、草木茂盛、五畜平安”[14],自然万物被赋予了生态价值,对现代人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其他民族也均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如哈萨克族的黑熊舞、土族的五彩袖、柯尔克孜族的毡帽、塔吉克族的“祖吾尔”节(引水节)、朝鲜族的“读列”(水田互助组织)、鄂伦春族的“乌力楞”(氏族组织)、鄂温克族的 “撮罗子”(住房)、达斡尔族的对口唱、满族的旗袍、畲族的竹编、苗族银饰、瑶族织染、壮族“三月三”歌会、哈尼族梯田、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新米节、怒族的竹篾房、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东巴文,等等。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适应不同生态和社会环境而创造出的文化,经过相邻民族之间互相吸收和借鉴,彼此交汇融通,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现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满族的旗袍成为中国女性代表性服装、蒙古歌曲流行全国、藏族锅庄舞广泛传播,等等。因此,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2.区域文化。 我国是由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组成的国家。虽然民族众多,但相邻民族居住在同一种生态环境中,在文化上就呈现出区域上的一致性。如“花儿”是“流传在甘、青、宁、新、陕一带,传唱于汉、回、蒙古、撒拉、保安、东乡、裕固、土、藏九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15],成为西北地区典型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又如藏族的“锅庄”舞,分序舞、慢板锅庄舞、快板奔放阶段、放松阶段等四段,是一种编排科学的健身舞蹈,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节奏感及协调性[16],因而成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城镇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蒙古高原上不仅有蒙古族,历史上匈奴、鲜卑、柔然、回鹘、突厥等民族均在蒙古高原生活过,他们共同创造的游牧文化则成为北方区域文化的代表。在东至库布其、西到塔克拉玛干的广大沙漠戈壁区域,只有绿洲才能生存,在这片区域生活的各民族就共同创造了绿洲文化。南方也是如此,比如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不少云南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在云贵高原,佤族、布依族、景颇族、普米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水族、布朗族、独龙族等不同民族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创造了风格独特的山地文化。人类文化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的区域,共同生活于此的各民族文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区域文化同样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3.职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和职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对于现代人而言,在诸多身份中,职业身份尤为突出,在很多情况下,职业身份成为压倒其他身份的首要身份。比如在日常交往中,在介绍自己或别人的身份时,除一些特定情况外,通常首先介绍的就是职业身份,然后才会关注族群等其他身份。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分工越来越复杂细化,在这个意义上说,由职业产生的文化带有强烈的现代文化的色彩。所谓职业文化,指的是职业人“在长期的职业岗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为核心的文化样式”[17],“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18]。比如从事商贸的人要遵守诚信的规范,从事教育的人以促进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以及健康成长为规范,在政府部门从事公共服务的人要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安全,等等。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19],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职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是公务人员职业文化的基本要求。现在某些尖端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从业者专注一生甚至几代人接力才能有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很难坚持到底。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公共文化。公共文化,一般来说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侧重以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职能,包括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等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是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公共利益不断凸显密不可分的。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不断发生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理念。因此,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服务型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20]。在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国还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1],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公共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包括公共休闲文化、公共娱乐文化、公共阅读文化和公共讨论文化等类型[22]。就公共娱乐休闲文化而言,专业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公共文化设施的提供者、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公共文化培训的承办者、公共文化普及的推广者”[23]四重身份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从效果来看,公共文化为民众提供了很好的精神享受。“以天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知,除老年街舞、棋牌、拳剑及骑行等休闲锻炼形式外,剧院戏曲、茶馆相声、街头曲艺、民俗等传统文化是老年人主要的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并且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扮演了消费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角色。在老龄化社会,根据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及消费需求构建当代城市公共文化体系是老年人事业和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4]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则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公共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我国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本文之所以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公共文化四个方面着眼,一是从边疆省区的文化共时性发展表现形式来说,临海省区的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比较发达,陆地边疆省区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内容较多,必须要从总体上予以考量。二是从中国文化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来看,都有一个从民族文化向区域文化过渡的过程,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职业文化与公共文化日益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就“文化润疆”的议题而言,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公共文化应是着重要考虑的四种文化门类。

三、“文化润疆”的四个着眼点

文化如何润疆?基于笔者对边疆各民族、各区域、各职业民众的长期调查,本文提出以下四个着眼点。

1.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本身就是边疆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边疆省区也和内地、沿海一样不断地向现代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融合现代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内容,推动边疆地区深度发展。虽然我国边疆文化形式多样,但通过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却殊途同归,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这四种文化类型本身就存在交集,后两种文化类型更是具有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文化共性,因此,它们的相互交织嵌入,能够从多个维度增加各民族的共同性,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国家层面的内容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内容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内容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涵盖了中国人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贯穿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公共文化各个文化类别当中。“文化润疆”,就是要用蕴涵在这些文化中的价值观影响人、塑造人,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职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全方位滋润边疆民众,从价值观和规范层面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

2.把握“润”的含义和分寸。“文化润疆”,关键在于如何“润”。润字,《广雅》解释为“润之以风雨”;《易·系辞》解释为“雨润万物”;《论衡·雷虚》解释为“温润而泽”。“润”字从水,意为雨水下流,滋润万物。唐朝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非常形象地揭示出了“润”的特点,该诗前四句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毛毛细雨和夏天的暴风骤雨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春天的毛毛细雨,下在土地里,慢慢地渗透到地下,牧场的草慢慢地返青,农作物也开始生长。夏天的暴雨则不同,暴雨如珠,有时还夹着冰雹,即将成熟的农作物最担心暴雨袭击。尤其在沙漠戈壁区域,暴雨立刻会形成泥石流,对绿洲民众形成巨大的生存威胁。由此可见,细无声的滋润才是最利于万物生长的。这就是润的分寸。文化滋润也是如此,应尊重文化功能发挥的机理与规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应久久为功,绵绵滋润。以文化润疆,文化犹如春雨,边疆就是土地,在继承与发展边疆民族文化、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与现代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的良好结合与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边疆文化。让新时代边疆文化像细雨那样慢慢地融入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凝聚边疆人民的思想与力量,服务于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以取得文化润疆的良好效果。

3.深刻理解“文化润疆”的核心是人。中国历史上不乏以各种方略治边的探索,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和亲政策[25]、两汉屯田对于加强民族融合的促进[26]、唐王朝与吐蕃的结盟[27]等,最基本的方略就是“守中治边”[28]。从本质上讲,治边固边的根本着眼点是人,即边疆各族人民。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边疆各民族、各区域、各职业民众,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边疆人从未有过的高度尊重、支持和爱护。如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文化上尊重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等等。目前提出的“文化润疆”,核心着眼点仍然是边疆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在适应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民居建筑,等等。但所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都有共同性,即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摒弃生活中的假、恶、丑。因此,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既是对边疆民众的尊重,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也能让边疆民众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得安逸和自在,提高幸福指数。而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在当代具有特殊的规范性意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边疆民众的现代意识,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下,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交织是现代国家边疆治理面临的普遍情境[29],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只能解决边界纠纷、边境冲突等显性矛盾,边疆治理涉及更多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只有制定正确的方略,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润疆”就是适应现代中国边疆治理需要的文化方略。具体来说,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后,重点从文化入手,打牢边疆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防范各种不良文化及错误思潮的侵蚀,使边疆各民族、各区域、各职业群体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边疆形势的复杂性,培育边疆民众的文化戍边意识。

4.不断促进边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职业文化、公共文化的交融。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杂居局面。虽然在边疆省区,仍然有一些牧场和乡村是单一民族或单一职业群体生活区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边疆城镇、村庄出现多民族、多职业、多区域人口的汇聚特点。99个中国陆地边境口岸中,有9个坐落在村庄,38个坐落在乡镇,而这9个村庄和38个乡镇都是多民族、多职业和多区域人口汇聚之地。如本文作者团队成员2019年-2020年调研的中朝边境三合村,既有朝鲜族,也有汉族;既有农民,也有商人;既有本地村民,也有来边境旅游的内地人。在中蒙边境甘其毛都镇,既有蒙古族、汉族,也有回族、满族;既有内蒙古人、东北人,也有甘肃人;既有运煤人,也有经营宾馆或从事边贸的人[30]。在云南的中缅南伞口岸所在地南伞镇,既有傣族,也有汉族;既有边贸商人,也有农民;既有云南本地人,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31]。在民族、区域、职业背景交错互嵌状态下生活的边疆民众,已经形成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职业文化共享互补的局面,公共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村入户,加上日益精细化的职业分工,以上四种文化已经在中国的疆土范围内形成了交叉互融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边疆文化。四种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润疆”的过程,用文化纽带将边疆社会凝聚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综上,文化是人类在适应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包罗万象,其本质都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或规范。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其中,与“文化润疆”关联密切的是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四种类型,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职业文化和公共文化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它们蕴涵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将这些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注入边疆民众的心中,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边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取得“文化润疆”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民族职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