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重维度

2021-04-17蔡丽丽武昌理工学院通识素质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关键词:历史性中国共产党特色

蔡丽丽(武昌理工学院 通识素质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时代发展到哪里,把握时代的理论思维就应该跟进到哪里。时代在不断向前演进与发展,把握时代的理论思维就需要不断更新与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现实境遇、时代使命,提出的合乎规律性和合乎价值性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历史、现实与未来相通,既是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发展视为循序渐进的“自然史”过程的方法论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遵循的内在规律与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命题再认识,有必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理论性和发展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中走来,具有深厚和广泛的历史基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命题,必须以历史为参照系。笔者以十八大以来的5年、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7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00年的中共党史、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纵向递进的五段历史为参照,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

1.基于十八大以来的5年之历史性变革成就看新时代的历史性。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瞬息之间,也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所取得的历史性变革成就为发展基础。党的十九大从“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十个方面的历史成就与发展基础,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做了科学总结,梳理了所取得的历史性变革成就,并强调指出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可以说,过去五年是离现实最近的历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470依此而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励精图治,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征程、新境界,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变革成就,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判断提供了历史基础和实践依据。

2.基于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看新时代的历史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五个面貌”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与历史新征程的开创。以改革开放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参照系和历史线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变迁经历了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的历史跨越与发展进路。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跨越,实现了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的发展思维跃升[5];与改革开放之初着力解决“发展问题”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体上属于“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从实现富裕的步骤、程度和范围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着力解决“少部分地区少部分人富裕起来”到分阶段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分两个阶段安排,即2020-2035年、2035-2050年两个15年,分别对应共同富裕从“迈出重要步伐”到“基本实现”两个战略步骤和阶段划分。依循40年的改革开放史这一历史参照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将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接力奋斗。所以,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

3.基于70多年来的新中国史看新时代的历史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历史起点,以国史为参照系和历史线索,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相对于1949-1978年、1978-2012年两个“30年”历史基础上的“第三个30年”,即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新的历史起点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解决了“挨打”的历史性问题,我们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第一个新中国,也可以说成是“毛泽东时代”;从1978年到2012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解决了“挨饿”的历史性问题,我们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第二个新中国,也可以说成是“邓小平时代”。那么,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新的历史起点年到本世纪中叶,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下大力气解决“挨骂”的历史性问题,这段历史时期可以称为“第三个新中国”,借用美国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熊玠的话来说,就是“习近平时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4.基于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看新时代的历史性。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历史起点,以党史为参照系和历史线索,可以把党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人间奇迹”,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件大事”;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二个人间奇迹”,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二件大事”;第三个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创造了“改革开放”的“第三个人间奇迹”,通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间罕见的“经济奇迹”;第四个时期,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1世纪中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即将创造“民族复兴”的“第四个人间奇迹”,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第四件大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代”就是一个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

5.基于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的历史性。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以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文为历史起点,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过程,描绘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为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了“第七个阶段”。党的十九大从逻辑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判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使得社会主义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和历史性转换。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第一个时间段跨入第二个时间段;第二次飞跃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第二个时间段跨入第三个时间段;第三次飞跃是从一国到多国,从第四个时间段跨入第五个时间段;第四次飞跃我们可以概括为从“挫折”到“复兴”、从“边缘”到“中心”、从“实践”到“制度”,从第六个时间段向第七个时间段跨越。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和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以民族形式的独特性实践与历史贡献丰富和开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新篇,意味着中国道路的新探索、新模式为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贯穿事物发展始终,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因。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根据唯物史观的矛盾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质及其历史转换,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依据和时代特征,凸显了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何以成立”(必然性)和“何以必要”(必要性)。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定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石之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体现的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认为,人们的理论和观念是对社会存在尤其是对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525同时,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50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种理论总结和观念反映,是具有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的,是立足于过去改革开放近40多年来的一个理论判断,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思辨产物。

2.从“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到“需要与发展”的矛盾。“需要”与“生产”是唯物史观观察人类社会运动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唯物史观是在研究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从需要和供给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总体方法论框架。”[8]人的“需要”是“需求侧”,社会的“生产”是“供给侧”。与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突出“需要与生产”相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侧重于突出“需要与发展”。就新矛盾表述的“需求侧”来看,美好生活需要,既对物质和文化提出更高的需求,而且在这一需求满足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价值根基[9]。从唯物史观来看,这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层次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中。从社会发展动力来看,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从社会发展主体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等具有时代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话语。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奋斗的价值目标。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就是说,“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从“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0]。

“不平衡”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就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言,它准确反映了社会矛盾的“供给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不平衡”主要是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多层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就当前的经济发展而言,也包括“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五大发展”的不充分。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内容和历史条件抽象地讨论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为我们党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风险考验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明了新的时代方向。

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矛盾是标定一个时代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和主要特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中国实际”的核心内容,是理解百年社会发展阶段演进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前提。作为一个动态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中的“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和特征,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与拓展,又实现了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阶段性质变,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之相对应,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性转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也没有改变我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换”判断的提出并没有改变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战略判断[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个一般性和普遍性矛盾的转化,而是体现需要与生产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转化。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阶段性质变,而不是根本性的质变。这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取代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是在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深化,是属于阶段性的质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结束了,无论是从当初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时间来看,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质变来看,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内的,仍处于从“物的依赖性”社会向“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过渡阶段[11],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形象比喻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程”。不难理解,新时代我国“两个没有变”和“一个新变化”的基本国情,清楚地定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既体现了唯物史观所蕴涵的理念、原理与方法的理论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性

发展性维度是历史演进尤其是历史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一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性向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规定性,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新时代是一个面向未来发展构想的创造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断筹划未来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最后一条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520在标志马克思主义体系成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44。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任务提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也是理论自信和使命担当的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先进性与使命型政党,特别注重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筹划未来的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的回顾总结,更是一个面向未来发展构想的创造过程。历史学视域中的时代一般是后来者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与提炼,“与后人总结过往历史而标定的各个历史时代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孕育于人民创造之中的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未定型的,需要人们去不断创造”[12]。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起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性存在和将来时态。

因此,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依据、理论逻辑和实践图景,不仅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性变革成就和现实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更多的还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战略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仅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紧扣现实社会矛盾的理论总结,也是一种战略考量,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抽象,体现了我们党对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一种实践自觉和理论自信。从对“新时代”的定义中不仅可以窥见新时代所具有的发展性,而且新时代的未来指向与发展还体现在对未来的战略安排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1]“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提出,是基于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考量,是开启新征程、迈向新目标的动员令。作为一种目标愿景的描绘与展望,它既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与群众智慧,又能够激发民族与群众的斗争精神。“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新标定,也预示着我们党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2020年“十四五规划”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作了谋划,突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2.新时代的发展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它的显著特色。恩格斯曾经指出:“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这并不是否定纲领的重要性,而是在批判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不把纲领转变成实践行动的纲领。作为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作为一个肩负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先进性与使命型政党,它还是一个善于把战略筹划不断变成制度安排与政策落地的政党。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筹划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度安排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三个逻辑要点:一是,“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基于现实条件和发展基础,将原先“三步走”战略规划中的“第三步”提前十五年完成,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是一个由大变强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创造过程。二是,对应“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也分两个步骤逐步推进:第一个1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1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不断促进共同富裕的创造过程。三是,在目标表述上总任务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内涵,还提出和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提出了在“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基础上励志实现“强起来”的时代意志,还规划了具体的战略步骤和路线图景。这成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的历史底气、不忘初心的理想情怀和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发展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战略自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而且更具有强烈的发展指向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生机活力与时代开放性[13]。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指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那样,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在这个新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历史性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医的特色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