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构建

2021-04-17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94

关键词:干部群众共同体中华民族

陈 辉(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94)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正确认识事物,进而影响、改造事物,必须构建符合实践规律的制度、机制。同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建构适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符合中华民族发展规律、具有时代特征的制度、机制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写入党章,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同时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实践方向。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全方位推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事业的创新发展,为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一、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机制

由谁来领导,如何来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抵御各种敌对政治势力蓄意破坏,巩固各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2]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强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核心力量。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政治定力和科学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发挥党领导一切、动员全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强大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才能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总体设计、决策和实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贯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具体到当前来说,要特别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责任落实。责任落实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1]各级党组织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因此,必须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统筹指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分析研判和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才能担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组织建设的工作,切实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责任;才能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建立层层抓落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1],每项重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清单和责任人,确保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2.做到协同联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由党委包办,而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依靠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形成各级党组织牵头、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工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事情,其根本任务和要求应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环节之中,“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构建大民族工作格局,不同组织、部门、单位、个人之间系统联系、整体协调、有序开展,要把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等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各方力量,动员各种资源,形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磅礴力量。

3.加强和完善网络空间管理。当前信息网络已深入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但一些错误思潮也借助网络得以传播,侵蚀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因此,夺取网络斗争的主动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网络治理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以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格局,深入开展网络民族舆情的研判分析,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充分认识到引领舆情绝不同于思想管制,要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树立科学的网络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网络传播和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教育“活”起来。要积极培育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网络人才队伍。

二、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动力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主体是党的组织,但也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各族干部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发挥着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作用。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加强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共鸣,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也是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各族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3]要不断从各族干部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和汲取新鲜营养,推广有效经验,创新体制机制,才能集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生动丰富、积极向上的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局面。

2.必须聚焦各族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新时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新特点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从各族干部群众关注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抓起,从民族团结创建中的难点问题解决开始,化危为机,将难点问题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和契机。要注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相结合,研究如何通过解决各族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发展和维护好各族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带领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活诉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发挥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能动性。

3.各族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判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铸牢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族干部群众是否积极参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只有贴近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活,贴近各族干部群众的实际,贴近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才能让各族干部群众自发地以自己的认知模式诠释、选择、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自觉与一切破坏民族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换言之,各族干部群众不是宣传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因此,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照本宣科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运行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辩证统一的模式。我们不仅要解决各族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要建设各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地增强各族共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才能汇聚各族群众磅礴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是要从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各族干部群众无穷的创造力。二是要大力表彰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和个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奋发向上、人人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锋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保障基础

新时代,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破坏仍然存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构成了威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仍然不容忽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和制度机制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确保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实践发展新变化的认识,不断破解面临的新问题,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不断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推动实践发展,同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理论创新,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

2.端正党风是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党风是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上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关系到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1]众所周知,各级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特殊政治职责,其作风建设极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使命的基础上,始终把保持党同各族干部群众血肉联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事业的核心问题,深入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加强作风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3.法治化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政治基础。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们规范、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遵循依法治国的要求,将坚持法治思维和构建完善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国家层面,既要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又要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依法制定和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各族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二是在民族自治地方层面,要保证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权威性,坚持依法治理地方事务,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三是在民族事务层面,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关系、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敌对分子,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不因民族、地区和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通过对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法律教育,强化法治意识,使各族干部群众对法律法规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依法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4.人才队伍素质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质量和成效的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队伍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有扎实的谋事干事的能力,还要有坚定的政治定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要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锻造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素质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干部人才基础。

四、科学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评估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评估机制,就是通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的反馈系统,判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及实现程度如何,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质量。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性提升的最重要环节。公平公正、准确高效、机制完善的评估能够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工作实际,又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期过程,才能客观公正、准确高效地评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括在思想上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思想领域,要不断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要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要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亲如一家,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要聚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要聚焦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在物质领域,要聚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和发展好各族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任务,构建一个层次分明、渠道多元、点面结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收集、反馈和解决机制。

1.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范化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评估具有指向作用,通过评估能使人们认识到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如何纠正,如何进一步创新。因此,评估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质量能否不断提升。具体来说,要建立健全评估工作制度,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操作程序科学合理;建立健全评估信息系统,使评估的数据能科学高效地使用;建立健全评估保障制度,使评估工作的实施得到各方面人财物的支撑。通过一系列评估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能避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估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2.要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化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使评估工作精细化和高效准确的基础保障。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评估,着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等方面的目标指标体系;加强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评估,要从国际条件、经济条件、各族干部群众受教育的程度等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着手构建指标体系;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评估,要认真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的体现形式,从而确定指标体系,实现效果的量化评估。必须真正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去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才能使评估科学准确。

3.要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估与反馈的“闭环”。评估的结果必须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指针,否则就失去了评估的意义。因此,要认真对待、有效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估结果,而不是束之高阁,或者只是体现在文字上,从而大大削弱评估作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及时地向被评估单位反馈,评估结果要与领导干部的奖惩考核和提拔任用结合起来,要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方案上,为后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科学改进服务,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指明方向,从而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体制机制。

猜你喜欢

干部群众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解决基层理论武装“入心”的几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