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理路*

2021-04-17何锡辉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验中国共产党

何锡辉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这表明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谋划中国的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改革发展问题,改革国际镜鉴尤为必要。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学习,汲取改革智慧。就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学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历史、理念、方法、特征、步骤、成就、价值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然而,国内学术界尚未回答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程是什么、理论特质有哪些、今后应该怎样推进等基本问题。因此,探索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不仅是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更是亟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历史发展主要为1978—1992年、1992—2012年、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互动。

(一)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 679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人均GDP为156美元;同一时期,日本人均GDP为7 450美元,美国人均GDP为10 564美元。这表明当时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

邓小平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204实施改革开放正是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所作出的伟大决定。改革既有国内的动因:如计划经济管得过死、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等,也有国际的因素,如中国未能及时抓住工业革命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邓小平说道:“要比就要跟国际上比,不要与国内的比。”[3]429相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中国的总体发展水平是非常高的,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反而差距更大,向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刻不容缓。之后,国内经过六年的改革,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1984年6月,邓小平总结:“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506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脱离世界而进行,必须正视自身发展实际,加强同世界的交流。

改革必然要镜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究竟向哪些国家镜鉴?在邓小平看来,改革主要向三类国家镜鉴经验。第一类是镜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多抓住工业革命机遇,建立了体系完备的工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中国改革应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1979年2月1日,邓小平与美国代表会谈时明确说道:“你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3]483尽管中美两国的根本制度存在分歧,但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诉求是一致的,中国的改革需要镜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验。第二类是镜鉴社会主义国家经验。20世纪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发展迅速,令世界为之瞩目。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1988年10月17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验相互可以参考、借鉴,但绝不能照搬。”[4]1254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与中国有着相同的历史和现实,镜鉴参考价值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镜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应当正确审视,既看到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的共性,也要去粗褪伪,以符合中国实际。第三类是镜鉴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验。二战以后,一些饱受殖民压迫的国家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独立,期盼一种新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摒弃资本主义依靠对内剥削和对外侵略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积极探索如何在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有益参照。邓小平指出:“现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有些彼此可以借鉴的东西,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4]806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发展速度虽然不如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却也总结出了不少适用于贫穷落后国家的改革之道。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学习有益的经验相统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门逐步向世界打开,中国融入了世界,世界也拥抱了中国。如此,改革国际镜鉴前提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再学习有益的经验。这种改革国际镜鉴方法论在邓小平多个时期的讲话中得以体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提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2]230中国的根本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国际镜鉴的目的在于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着重强调:“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286-287资本主义制度固然存在某些阶段性的优势,但不能因为学习资本主义的优势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东欧和苏联的失败教训,得出“永远丢不得祖宗,这个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4]1332的结论。东欧和苏联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抵不住资本主义的诱惑,不切实际地邯郸学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酿成了悲剧。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南方谈话的发表,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探索回答改革为什么要国际镜鉴、镜鉴哪些国家及采用何种镜鉴方法等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确立了基本架构,引领了40多年的改革国际镜鉴实践。

(二)学习镜鉴改革国际经验并坚持发扬自己的优势

南方谈话之后的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国家综合实力日益提高,不论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大幅跃升。期间,改革国际镜鉴不仅强调向世界学习,也更加注重改革镜鉴的本土调适意识,突出中国特色。江泽民认为:“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5]523改革国际镜鉴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经验。

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改革国际镜鉴的基础。1992年6月9日,江泽民指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6]81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都要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要改革制约现代化社会生产的因素,这就是改革国际镜鉴的共性。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正是镜鉴改革共性问题的治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中国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故而,党的十四大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吸收镜鉴世界各国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方法。可见,镜鉴改革共性问题已经上升为全党的共识,要求全党立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优势的站位,总结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继续阐发改革共性观点。他认为:“对共性的东西,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中符合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东西,而且不跟社会制度有联系的,都可以拿过来。”[6]92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总结出世界各国促进现代化的社会生产规律。1993年9月29日,江泽民论述镜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时指明“同时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6]130。从最初的吸收和镜鉴,到党的十四大要求立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的站位,再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镜鉴改革国际经验的本土调适意识逐渐增强,改造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国际镜鉴的重点。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提起市场经济总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属,导致中国忽视了市场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南方谈话以后,中国改革镜鉴西方经济学说的合理部分,试图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坚持社会主义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论述外国处理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时说道:“在这方面,外国不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差。我看,有许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6]9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充分运用市场运作规律,调动生产积极性,盘活国内经济资源,值得中国镜鉴。但是,中国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不动摇,也就是说,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长处都得到充分发挥”[7]356。中国要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制度优势,结合中国实际来吸收和镜鉴改革国际经验,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挖掘。

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国际镜鉴的关键。改革初期,邓小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他在1980年8月18日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6年9月至11月,发表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开启了政治体制改革新征程。南方谈话以后,世界局势更为复杂,此时的东欧已经发生巨变,苏联已经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具体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即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倘若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失误,后果必定是颠覆性的。历史给中国共产党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属于中国人民的答案。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要求,“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以及我们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曲折的教训,深刻分析它们的原因,可以得出两条结论。”[5]78其一,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不容改变。其二,中国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不能停止,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不能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误入改革歧途。2003年2月26日,胡锦涛强调:“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8]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到底实行何种政治制度,取决于该国的国情和性质。中国历史上,曾尝试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政治制度,你方唱罢我登场,终究不切实际。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以宽广的胸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比较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所在。

从南方谈话发表至党的十八大召开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主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在继承中创新,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着重强调要增强本土调适意识,与世界平等对话,相互交流,朝着共同关切的改革问题迈进。

(三)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镜鉴改革国际经验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前往广东考察。他强调,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然而,相比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9]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视野的优势,使之更具广度和深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属性要求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整体推进。改革的内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形成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的历史性决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改革和开放合并为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政策层面得以确认。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改革又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相继经历了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历程。无论是改革内涵演进到哪个阶段,都是由改革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而产生的。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全面,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打通梗阻,处理好最后一公里和最先一公里的关系。既然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一系列充满复杂性、艰巨性的难题,该如何化解?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10]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课题,回答好此课题就必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镜鉴世界各国有益经验,反思他国教训,在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中寻求适合中国实际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方面。一是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西方经济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11]191。他强调要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合理内容,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发展。二是不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是维系一个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命脉所在,政治制度改革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全面深化政治领域改革固然需要镜鉴国外经验,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三是着力推进文化塑造引领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洞察西方国家在加强本国核心价值理念方面的有益做法后指出:“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很下功夫的,虽然执政的党派不断更换,各领风骚四五年,但他们的价值理念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2]89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教育人、引领人的目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四是镜鉴国外社会领域建设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镜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加快城市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经验,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五是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3]全面深化生态领域的改革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人民群众一片碧水蓝天。

全面深化改革国际镜鉴旨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4]10这意味着,改革国际镜鉴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将总结国内经验与镜鉴国外有益经验紧密结合。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镜鉴改革国际经验是必要的,但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以一系列否定式的表达来阐述了总结国内经验对于推进改革国际镜鉴的重要意义。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不能说不改革。”[12]33改革国际镜鉴目的在于巩固党的领导,在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动摇。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11]57西方的理论源于西方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镜鉴改革国际经验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唯西方是从。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11]363政治制度是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全面深化改革重难点所在,务必要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能出现根本性错误。诚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开阔眼界,吸收世界各国有益经验,但绝不可盲目跟随,亦步亦趋,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革自信。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一如既往地向世界学习先进的改革经验,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有机统一改革国内经验和国际镜鉴,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理论特质

兼容并蓄,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能够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广泛汲取有益经验;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立场,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能够以批判反思的精神,深刻总结他国失败教训,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一)求同存异:总结世界各国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改革经验

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彰显了求同存异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之道,虚心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善于总结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镜鉴世界各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思路,使中国的国家实力得以提高,这与衡量改革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一致的。为何中国共产党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求同存异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有着固有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基础性的因素,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抑或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人类社会演进的一个特定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充斥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换言之,不仅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发展生产力。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多为资本主义,这些国家重视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货币、价格、流通等各种手段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可镜鉴的空间。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因此,要把握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充分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用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基础,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变为可能,才能从实践层面真正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

(二)独立自主: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

世界各国的发展之道不尽相同,务必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防止改革国际镜鉴出现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指出:“所谓善于学习,包括把国际先进的东西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2]242。他后来还将是否从实际出发视为关乎改革成败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国际镜鉴要从实际出发,并进一步阐释了实际的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改革最大的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随之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实际。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严格遵循中国改革实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譬如,在镜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经验时,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统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镜鉴西方经济学说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剔除涉及意识形态内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在镜鉴世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经验时,更加注重公平性,努力使社会保障体制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镜鉴国外司法体制建设经验时,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彰显司法体制的公正性相结合等等。40多年来,坚持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所得出的宝贵真理,不容置疑。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根本性质,强调改革自信,既总结国内经验,又镜鉴国外有益做法,善于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吸收消化他人的好东西,并融入中国特色,指导中国改革实践。

(三)批判反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观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蕴含着鲜明的否定式思维,即改革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往往被视为治国理政的一剂良方,但要是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其后果必将是致命的。世界上一些国家,过于仰慕他国发展之道,一味地照搬照抄,丧失了改革本土调适性原则,走上了亡党亡国的悲惨境地。环顾当下,曾经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峻的挫败,原因在于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奉行拿来主义,盲目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改革注定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是十分善于批判反思的伟大政党,不仅能够镜鉴有益经验来指导中国改革实践,还能从他国改革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改革负向约束,以期规避改革风险。改革不是改旗易帜。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地说道,决不能犯根本性、颠覆性错误,改革是有方向的,镜鉴是有原则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5]。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领、总指南中对改革根本性问题的再次强调和说明。中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国际镜鉴是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体制机制的目的是缓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中国共产党洞悉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决贯彻四项基本原则,以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三、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基本要点

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特质启示新时代应当明确其领导力量、总依据、本质要求、根本方法等,将“世界智慧”与“中国方案”相结合,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纵深。

(一)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历经40余年的风雨,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改革国际镜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而今,仍然有必要追问改革国际镜鉴的领导力量出于何处。这是因为,推进改革往往并不缺乏领导主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国家渐渐迷失了正确方向,从而使改革主体频繁更迭,多年改革成果最终付之东流。一言以蔽之,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国际镜鉴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4]20这成为了“八个明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这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为改革国际镜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时,将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置于首位,足以证明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逻辑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国际镜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根本的、全面的、长期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国际镜鉴是其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领导改革国际镜鉴形成了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实践层面而言,无论是一穷二白的过去,还是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都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点从未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改革国际镜鉴的时空境遇有着重新定位,向国外镜鉴改革经验的内容和侧重点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必须要明确,改革国际镜鉴的主体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再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时候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就会取得成功;什么时候放弃或者弱化了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就会走向失败。只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个根本准则,改革就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总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实现不是特别遥远的事;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探索,成为后来中国出现“左”的错误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中国的国情,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方位和坐标,是总依据。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点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中国共产党有的放矢地学习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的规律、市场经济建设规律、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16]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制定改革国际镜鉴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变与不变相统一的科学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与20年、30年、40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飞跃,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发生转变。不过,从整个世界发展进程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仍然处于中等水平,社会主义依旧是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当下生产力呈现出的新特征是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不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不能改变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故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充分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防止出现根本性错误。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本质要求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国际镜鉴案例中,东欧国家的改革踏上邪路,苏联的改革误入歧途,中国则创造了东方奇迹。总结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时,明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本质要求,维护改革国际镜鉴的社会主义性质绝不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17]国家制度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剖析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坚持求同存异,学习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广泛镜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既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又规避了苏联模式的障碍,符合中国国情,是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8]这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来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1]这高度评价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地位。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具备鲜明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国家镜鉴改革国际经验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镜鉴中国改革经验,积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此,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增强制度自信,在应对更为艰巨复杂的改革考验面前,进一步开阔改革的国际视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根本方法

如何看待改革国际镜鉴?怎样进行改革国际镜鉴?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再出发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9]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新时代的改革国际镜鉴,有利于更深刻、更充分认识改革国际镜鉴,有利于更坚定、更自觉推进改革国际镜鉴。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国际镜鉴越是推进,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改革国际镜鉴的局部和全局、目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区分主次,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规律,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改革局面。唯物辩证法要求学习掌握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原理,使改革国际镜鉴做到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措施。改革国际镜鉴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要客观分析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条件基础,看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要正确研判世界发展大势,认清中国在世界所处格局,科学评估改革国际镜鉴存在的风险点,不盲目照搬照抄他国经验。改革国际镜鉴特别需要注意到这个问题,要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法还要求学习掌握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指的是推进改革国际镜鉴要一分为二,学习有益经验的同时,也要反思局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战略思维指的是改革国际镜鉴要坚持长期规划和制定短期目标相结合,改革国际镜鉴长期规划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短期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统一于推进改革国际镜鉴的实践。

总而言之,改革国际镜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奉行的改革主张。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世界经验和中国方案紧密结合,带来中国的改革“风景这边独好”。放眼未来,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根本原则,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必须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验中国共产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