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训练: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必由路径
2021-04-16严小芳
严小芳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而持续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由路径。基于此,开展持续训练才能建构学生高阶体育素养,发展学生体育非认知技能,保证体育课堂的合理运动量。
【关键词】持续训练;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加强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全面塑造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核心素养要求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健康的情感与品格、运动习惯与运动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作一阐述、以飧读者。
一、善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开展体育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往我们在举办竞技比赛时往往限制于足球赛、篮球赛等,或者是开展运动会,这样的大型比赛虽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次数有限,不能使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开展班级内部或者年级内的比赛,增加竞技比赛的次数,同时丰富比赛内容,例如在完成武术教学之后,开展班级内部的武术比拼,使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了解和发掘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同时,老师可以发挥名人效应,在课程中加入对一些体育明星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在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不同的训练,防止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素质难以满足需求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在学习滚动与翻滚时,老师在男女分组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体能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训练,保证所有的学生不掉队,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的同时能够适当进行提高训练,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加强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
小学生一方面精力旺盛,日常生活中走、跑、跳、投、搬、爬、钻、滚、翻、攀等基本运动量较大,另一方面缺乏持久性,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针对此,教师应从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入手,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指导。从而有效落实好体育核心理念。
从小学生的运动能力来看,教师首先要立足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做好基本能力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例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要点,并做到起跳腿充分蹬伸,两臂摆至靠近躯干两侧,保证身体重心迅速跟上,以保证助跑与起跳的有效衔接。在技术指导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动作的规范性,保证学生安全,以奠定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此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专业运动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日常训练挑选具备运动特长的学生,利用竞赛式教学引导学生参加竞技比赛,以突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竞争能力。
从小学生的运动习惯培养来看,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学校课间体育运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定时锻炼,或者与班主任进行协调,每天下午利用自习时间开展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运动,以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与家长建立联系,引导家长监督孩子每日锻炼,进而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三、注重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格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训练首先要从情感启发开始,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并喜欢体育、热爱体育,进而能够在运动锻炼中学会坚持不懈、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等优良品格。注重情感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育情感与品格。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热身训练中,教师为学生引入了“长江、黄河”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别命名为“长江”、“黄河”,两组学生分排面向而立听老师号令开展追击游戏。当然在游戏中,老师还可以适当调整游戏方法,为学生划定区域、设置障碍等,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的游戏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灵敏性与协调性。
由于小学生情感认知发展、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在体育锻炼中常常出现拖延敷衍、半途而废、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的体育品格进行科学引导。例如在“5米快速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竞争比赛,即在为学生讲解了快速跑基本要点的前提下,将学生置于竞争环境里,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其不断拼搏、不断奋进的勇气;当然,在比赛中教师还应照顾学生情绪,尤其是在学生落后时,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突破其心理障碍,提高抗挫、抗压能力,塑造健全的体育品格。
四、做好综合指导,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与行为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综合指导,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更要做好健康行為的引导,并从体育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行为。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健康知识的讲解与指导,结合生活案例为学生提供科学健身、运动伤病预防、安全防范知识等“健康小贴士”。例如在“600-800米往返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从理论课程入手,为学会讲解“600-800米往返跑”的基本规则,为学生的科学训练做好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示范运动中常见的身体损伤,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防范以及处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将运动风险降到最低。由此可见,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理念,良好的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行为观察,对于学生存在的不科学、不规范运动行为加以纠正。例如一些学生在立定跳远之前对热身环节敷衍了事,在运动中出现了扭伤、肌肉拉伤等情况,针对此,教师应针对问题为学生详细讲解热身不充分出现扭伤、肌肉拉伤的原因,并指导学生科学热身,并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以提升科学运动效果。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健康育人的重要依托。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训练指导存在片面性,针对此,教师应从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三个方面出发,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全面准备。
【参考文献】
[1]罗伟柱.关于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研究的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4):57-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