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人歌唱观念述评

2021-04-16

中国音乐 2021年4期
关键词:假声畲族唱法

○ 洪 艳

引言

中国东南少数民族畲族以“善耕”“善歌”著称,畲人自始祖盘瓠时代起就“居深山聚族以处”①〔清〕穆彰阿等撰:《(嘉庆)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清进呈钞本,第40页。,“依山结庐,务耕作”②〔清〕伍承吉修,王士鈖撰:《(同治)云和县志》,清同治三年刊本,第15卷,第11页。。在早期历史典籍中,畲人与农事密不可分,“不耕获,不菑畲”③〔周〕卜商撰:《子夏易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卷,第11页。,“‘畲’或作‘畬’,今音‘奢’,烧榛种田也”④〔辽〕释行均撰:《龙龛手鉴》,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宋刻本,平声卷第1卷,第8页。,宋代粤地典籍记载“輋”人岁祭盘瓠,以“盘”“蓝”“雷”“钟”四大姓氏为主,同源为畲族。《广东通志》载:“‘畲’读如‘斜’,輋畲皆俗字也”⑤〔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第330卷,第7页;第93卷,第7页。。畲族有语言,无系统文字,往往平声韵与仄声韵通押。故“多有声无字,且平仄互叶”⑥〔清〕李书吉修,蔡继绅纂:《(嘉庆)澄海县志》,清嘉庆二十年刊本,第6卷,第17页。。畬人爱唱歌,经常“斗斗輋歌”⑦〔清〕郝玉麟修:《广东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卷,第8页。,且“斗輋歌善者为胜”⑧〔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第330卷,第7页;第93卷,第7页。。其斗歌习俗延续至今,“歌”即是“言”,比“言”更能沟通心意,“歌”也是他们整个人生仪礼中不可离断的重要内容。

一、畲人话语表述中的“歌音”

“歌音”一词在畲人歌唱生活和常态话语表述中出现频次很高,畲族歌手常自谦地说“我很想听你的歌音”,以此拉开对歌序幕。在赞美对方时说:“群里XX姐妹口音很好,顺出来唱歌听,我很爱听她歌音了”。⑨摘录于“蕉城山哈唱歌群”(福建宁德畲族歌手对歌群)2020年2月1日内容。或称赞:“点开手机入群厅,只见歌音一排排,爬上楼梯都清水,这群管理是少见。”⑩摘录于“蕉城山哈唱歌群”2019年1月16日内容。不同地域的畲族歌手对歌时会唱:“姐妹讲话是也是,一个地方一个音,歌音常来听唔懂,歌词写来仰灵清。”⑪摘录于“景宁畲歌交流群”(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歌手对歌群)2020年5月20日内容。在正式斗歌中讲究格律与内容情趣:

甲:“水有源,树有根,你郎不娘姥景宁,景宁歌音唱乃还,乃做唔是景宁人。”

乙:“介下有事誓头来,你年慢慢歌音开,有闲我再挖入姥,誓等手上难上台。”

丙:“群们开好去梦乡,梦着嫦娥歌来唱,歌音飘过千里外,一梦惊喜是你娘。”

丁:“你娘是个歌贤娘,从小山歌学唱上,唱出天下人世事,唱出歌音入心肠。”⑫摘录于“山哈和睦家园群”(浙江丽水畲族歌手对歌群)中对歌的歌句,2017年1月17内容。

以上每条歌句中的“歌音”分别具有“唱法”“声音”“歌声”“歌腔”之意。第一句中的“景宁歌音”指的是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景宁角调式”唱法,这与汉字语境中的歌音涵义有差异。汉语的“歌音”包含有音乐、音调、音色、神圣规则、天籁、歌腔等意。如“山乐官,身全褐,能作歌音”⑬〔宋〕王质:《绍陶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卷,第8页。,表“音乐”之意;“俄而有歌者,歌音清细”⑭〔唐〕郑还古:《博异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共1卷,第17页。,表“音色”清丽之意;“歌音换羽移宫”⑮〔明〕郭勋:《雍熙乐府》,四部丛刊续编景明嘉靖刻本,第4卷,第48页。,表“音调”的换音转音;“天尊合之,以为歌音,王母译之,以授汉武”⑯〔晋〕许逊释:《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民国景印明正统本,第4卷,第6页。,表无法具象的“神圣规则”;“如天上琴瑟,众乐男女,不杂歌音”⑰〔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下卷,第169页。,表“天籁”之声;“弦与歌音混合而绸缪”⑱〔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景宋本,第18卷,第23页。,则与弦乐相对而言,为“人声歌腔”之意。在畲人的表述中,“歌音”的通常语义与汉语的“唱音”“歌腔”之意接近。

二、学术视域中的畲歌唱法综述

笔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畲歌歌唱观念研究成果梳理后发现,可将散乱纷繁的观点概括为“假声说”“假音说”“真声说”“鸟言说”“锁喉说”五类。

1.假声说

畲歌“假声说”见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李文珍、丁献芝等学者的研究中,李文珍将畲人的演唱方式分“假声”“真声”“真假声结合”三种⑲参见李文珍:《畲族假声及其根源》,《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第68–69页。。丁献芝认为,“畲族男女均喜用假声歌唱”⑳丁献芝:《畲族音乐浅探》,载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文集》,1988年,第196页。。兰天认为,“假声尖细,传送得远”㉑兰天:《“二月二”与畲歌》,载福建省福鼎县委员会文史工作组:《福鼎文史资料 第3缉》,1984年,第144页。。畲歌“假声”说风靡学界,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引用。㉒如冯光钰、阚男男、陈华敏、王振生、孙运来、张驰、张雪颂、刘利生、刘丽芳、王琴纳、李小峰、朱丹、邱国珍、姚周辉、赖师虬、施咏、李健民等学者。接受畲歌被分为“平讲”“假声”“放高音(声)”三类唱法的有杜亚雄㉓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 南方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94页。、冯明祥㉔冯明祥:《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5页。、施联朱㉕施联朱:《〈民俗文库〉之八畲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86页。、范玉梅㉖范玉梅表述有所不同,但内容相似:“畲族山歌的曲调有三种唱法:低平快速,高亢中速,高亢拉长音”,范玉梅:《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87页。等学者。樊祖荫认为畲族人“以其清丽、明亮、古朴的特色与其他假声唱法相区别”㉗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375页。。修海林认为“畲族妇女习惯于轻声、纤细而幽怨的假声音调”㉘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20页。。詹天庠用“清脆圆滑”㉙詹天庠:《潮汕文化大典》,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8页。形容畲歌假声。萧百兴称畲歌对唱“清怨和郎”㉚萧百兴:《灵明泰顺一处在与水周旋经验中昂然崛起的边地历史山境》,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31页。。碧涛形容畲歌是“细声细气地假声演唱”㉛碧涛:《醉倒在畲家》,载合集:《星光灿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269页。。蓝兴发说歌言“多用小嗓,像山涧泉水,叮叮咚咚,发声尖细”㉜蓝兴发:《从畲族民歌看畲家艺术美》,载陈国强:《畲族民俗风情》,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施联朱认为畲歌有“假声古朴、含蓄、自然之美”㉝同注㉕。。

2.假音说

畲歌“假音说”包含了四种含义。第一种,“假音”实则与“假声”意义相同。如“畲族山哈歌非常注重运用假音来演唱”㉞方清云等:《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36页。,“畲族民歌在歌唱中因采用嗓音不同分为平讲和假音”㉟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委员会:《丽水市莲都区志 下》,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年,第1352页。,畲歌“调式多样,可以真声唱,也可假音唱”㊱喻锋平:《畲族史诗〈高皇歌〉英译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3页。,“云梯畲族民歌……多数用‘假音’唱法”㊲郎涛:《话说安徽》,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357页。,畲族歌手“都喜欢用假音唱”㊳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27 第三典民族文化—苗、瑶、畬、高山、佤、布朗、德昂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0页。……以上“假音”均为“假声”之意。第二种,“假音”指的是使用衬词演唱的方式。如“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不夹假音唱叫“平唱”㊴杨一:《江苏 浙江》,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在这里,衬词的使用或不使用成为区分“假音”和“平唱”的核心要素。第三种,“假音”指的是民间唱法中使用的小嗓唱法。“曲调也因其采用小嗓(假音唱法)与大嗓(真嗓)的不同而有变化”㊵中共松阳县委统战部、松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松阳县畲族志》,http://url.worldlib.com.cn/5ziT0,2006年,第112页。。第四种,“假音”指的是畲族仪式歌中念唱使用的歌唱方式。如掌握了传统声音技巧的畲村师公们使用的念唱方式—“香火师开始以假音念唱”㊶吴东海、梁晓华、蓝志龙:《畲族“圣科”实录》,载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 第18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3.真声说

“真声说”来自蓝雪霏教授对于闽东畲族音乐家蓝霖德先生的口述记录。蓝雪霏意识到“真声、假声是汉族对于发声方法及其产生的声音效果的概念。在以往我们所作的畲族声乐调查之描述时,我们均采用了这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田野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笔者发现这一概念仅能完成我们的工作的部分任务技术性描述,而无法完成我们的工作的另一任务—文化性描述”㊷蓝雪霏:《畲族音乐与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2;190页。。基于此,她记录了蓝霖德先生所述的汉族观念的“假声”恰是畲族观念的“真声”,高的声音是“真声”,如与人吵架时突然发出的、痛哭新婚配偶和儿女逝去的、拦路盘歌用劲唱的声音等,低的声音才是“假声”,如平常说话声,哭父母去世的声音、家里的对歌声等。㊸蓝雪霏:《畲族音乐与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2;190页。

4.鸟言说

“鸟言式”歌唱说法也来自蓝雪霏:“山居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使得他们对平和亲切的鸟和有回音现象的岩石情有独钟,他们将悦耳的鸟声和岩石的回声奉为歌唱的楷模,认为‘歌言’是来自鸟语岩石之传言。”㊹蓝雪霏:《畲族音乐,一个极需扶贫的角落》,《人民音乐》,1999年,第9期,第35页。,她认为:“歌言乃源于鸟的传教……他们的鸟言唱法乃假嗓唱法……他们认为他们唱的是真声,因为是真情付出。又提到畲汉混居的周边居民皆不认为这是真声和鸟言唱法。”㊺蓝雪霏:《论中国畲族民歌结构的非汉语言因素》,《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第46页。她认为“鸟言”即“假嗓”唱法,但又提出畲民与畲汉杂居地居民对于“真声”和“鸟言”的矛盾认同的现实。此外,其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又转述了这种使用假嗓的“鸟言唱法”,如施强㊻施强、谭振华:《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承—浙江畲族迁徙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417页。、施咏㊼施咏:《中国传统乐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79页。等。

5.锁喉说

“锁喉说”是萧梅教授记录的闽东畲族本地人的说法。其方式为:“喉头闭锁,也就是声带关闭,靠声波的冲击发出高、细、清、亮的声音。”㊽萧梅:《寻歌入畲山》,载萧梅:《田野萍踪:萧梅音乐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8;38–40页。她提到畲族人认为本嗓唱歌不好听,若发不出“假声”,就会被认为“没声”。她借用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风格测定”来关联畲歌风格背后的社会结构,从发音清晰、音程较大、歌词重复较少、装饰音少、拖腔少、多声部歌唱形式、“锁喉”(声音较窄)、音量不大、音高不高等特点来对应分析出政府拥有权力,男女在生产上相互依赖,较复杂的耕地农业经济体系,社会等级、阶层少,或缺乏手部动作的舞蹈,非游牧部族,妇女与男人平等支配食物生产,性观念较为保守,男女相互依赖的文化实体等……㊾萧梅:《寻歌入畲山》,载萧梅:《田野萍踪:萧梅音乐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8;38–40页。。该文记录了畲民用“锁喉”的方式发出“假声”。

“假声说”“真声说”“假音说”都是以“真假声”语境概念作为预设的思考起点展开的分析和阐述。“鸟言说”“锁喉说”的提出更靠近畲族文化本身的表述,但较为遗憾的是相关田野材料的例证较为间接和模糊,其后续研究和相关田野材料的挖掘与收集在此后也一直处于悬置状态。其中“鸟言说”在不同的畲汉杂居地也存在矛盾之说。

三、畲人的传统歌唱观念表述

1.从嗓音科学观测视角到文化表述视角

在三十余载畲歌唱法研究已经形成的五种学说中,“假声说”作为一种主流学说持续地被众多学者们转述和引用。畲人的“假声”观念似乎已经盖棺定论,但回溯中国人声唱论概念,并没有与现代“假声”所对应的词汇,民间多用“小嗓”指代与真嗓相对而言的“唱高音”方式。追溯汉字典籍中的“假声”,均与现代“假声”概念不同。“今假声法,隔二孔,双起不假者,俱连起数指,乃唐宋法”㊿〔清〕钱塘撰:《律吕古谊》,清光绪十四年江阴南菁书院刻南菁书院丛书本,第6卷,第14页。,记录的是一种笛奏指法。“每合乐时,随歌者清浊声假声”[51]〔唐〕佚名撰:《灌畦暇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共1卷,第8页。,指的是乐声随着人声的清浊调节伴奏的方式。“神通度彼岸,假声讲佛道”[52]〔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上卷,第202页。,是指借语言弘扬佛法之意。“程端礼云:转注为转声,假借为假声是也”[53]〔明〕潘之淙撰:《书法离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卷,第6页。,此是借用字音之意。自西乐东渐,中国声乐理论中的“假声”(Falsetto)概念正是转借于西方嗓音科学,它是指人的“声区”中的一种,介于“Modal”(常态音区)声区和“Whistle”(哨音,或可以理解为超高音域的“海豚音”)音区之间,[54]Joseph C.Stemple;Leslie E.Glaze and Bernice Klaben.Clinical Voice Pathology:Theory and Management.San Diego,CA:Plural Press,2010,p.359.是一种只振动声带韧带边缘(the ligamentous edges of the vocal folds)的歌唱方式。[55]在西方语言中,“假声”经常用于语言研究、医学中的功能性发音障碍研究(还有一种青春期男女生所经历的短暂的假声阶段)与音乐研究领域。假声的使用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从声音技术层面上看,畲歌的歌唱方式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因此,学者们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畲族民歌与“假声”概念连接了起来。但如果跳离西方嗓音科学概念语境,把观测点放置于畲人所属的文化系统中,畲人的“歌音”该如何表述呢?

2.畲人关于歌唱的话语表述

笔者在对浙江畲族和闽东畲族20多个村寨持续17年的田野采集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传统“歌音”观念的田野材料。访问对象主要有四类:长居村内的普通畲民、畲村里被公认的歌先生、政府授予的非遗传承人[56]包含精通畲族历史文化的非遗传承人、族长级别的畲人,以及村里会“看地理”(风水师)的老者或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才。和畲村本地学者[57]他们也了解汉族文化,长期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为畲族文化代言,有的学者还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承担着相应的职位。共计50多人。

笔者在不同地域的田野记录中共收获了六种反馈。第一种来自长居浙江、闽东两地畲村的普通村民和部分年纪较大的非遗传承人,他们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假声’”。[58]来源于2016年12月笔者在景宁渤海镇小金州对钟绿花、钟佳丹、雷小庆等人的访问材料。第二种反馈来自两地频繁参加文艺活动和学术交流的“歌先生”和畲族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能听懂‘假声’概念,假声就是‘高音’”。[59]来源于2016年10月对浙江丽水水阁山根村村主任蓝伟珍,丽水老竹镇畲民兰德水、蓝梅莲、蓝彩女、蓝新英等人的访谈材料。第三、四、五种均来自闽东畲歌传承人,他们认为学界所谓的“假声”就是当地畲人观念的“转音”“拗声”或“折声”。霞浦白露坑村国家级传承人钟昌尧先生[60]钟昌尧,1932年出生,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传承人。访谈于2016年1月。说,“畲族这种‘转来转去’的唱法就是‘转音’”;“畲歌王子”雷志华[61]雷志华,1969年9月出生,现任闽东革命纪念馆馆长。他曾整理出版《畲族歌言》,为《畲族民歌》撰写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本(2006年),与蓝兴发、钟昌尧编写了《闽东畲族文化全书》(2009年)。访谈于2016年1月。解释“拗声”时说,“我们认为声音一定要‘拗’一下,变压嗓子之后发出的声音才是好嗓好声”;钟神滔[62]钟神滔,1990年出生,福安塘头镇竹源村人,福安市级畲歌非遗传承人。访谈于2016年1月。说,“我们管这种叫做‘折声’,就是把声音折掉的方法”。第六种反馈来自浙江畲族,他们将“假声”称之为“唱歌调”,其方法为“打音唱”。丽水金山村被誉为“畲歌才子”的蓝新华[63]蓝新华,1970年出生,浙江省丽水水阁金山村人,20多岁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歌先生”,在村内还担任祭祀、祈福、驱鬼的功德师。他主要研究畲族民歌的字韵、句式和平仄,长期从事着收集、传唱、创作、推广畲歌和培养畲歌人才的工作。访谈于2016年10月。说:“我们不讲‘假声’,讲‘唱歌调’,会唱‘假音’,就说这个人是被认为‘有声音的人’,不然就不算是唱歌。‘打音’就是把嗓子亮起来唱的意思,这种歌调,很多学者叫‘假声’,其实‘假声’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学者和年轻的一代都这么说,我们也就渐渐熟悉了。”他补充道:“我们有歌传下来,叫‘打音唱来巧轻松’,这样唱最省力。”被外界誉为“深山畲歌王”的蓝高清[64]蓝高清,1943年出生,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水阁镇山根村人,他搜集整理了上万首畲族民歌。曾加入“丽水市莲都区畲族研究会”“丽水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团体。访谈于2016年12月。老先生说:“畲族人不说假音,我们说‘打音唱’。”丽水莲都歌手兰和春[65]兰和春,1954年出生,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南明山街道镬灶门村人。受父辈影响,从小接触祭祀、山歌等畲族文化,现任莲都区畲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说:“会打音唱的都有一副好嗓子,不会打音唱的不叫唱歌而是念歌,我打音唱不好,没有发展前途,唱两次后就不敢出场了。”[66]来自2017年3月笔者在微信上与兰和春聊天的记录。

原来,学者视域的“假声”概念恰是畲族观念的“转音”“拗声”“折音”或“打音唱”。其中,来自闽东畲族的说法“转声”“拗声”“折音”,因为说法各异,相关田野和考证还有待继续深入,笔者将另行撰文予以论述。相对而言,“打音唱”的表述在浙江畲族地区更具普遍性,也是下文主要的论述对象。

3.浙江畲人以“直”为美的“打音唱”审美原则

畲歌的唱法在浙江畲人自己的语言系统中有自己的表述方式,那么“打音唱”唱法内在的审美原则究竟是怎样的呢?

蓝高清老先生将是否掌握“打音唱”诀窍的歌手比喻成不同的事物:“会打音唱的歌手就像画眉、黄莺一样,不会的唱起来就像烂铜锣。”

蓝新华说:“声音不好的歌手就像乌鸦、麻雀,水平不够高的就是嫩鸟,只有会打音唱,懂得如何增加‘哩啰’,会落句、正字的话,我们会说唱的很‘元蛋’(很好)。相反,我们会说‘歌不直’(拗口),‘直’与‘不直’是我们畲歌的讲究。”

蓝新华解释道:“如果谁的歌音被比喻成十八弯,就会认为像牛轭那样不直,‘直’就是笔直的意思,畲族人唱山歌一直就是这样说的,如歌不符合规范,可以说‘弯欠欠’‘蛇串阵’等,符合了就说‘直’,也可以比喻‘还比板壁更落缝’‘还比耕布更落耕’‘还比墨线弹更正’等,歌手‘歌音’好,对歌利索快速,我们会说‘卷簟样’[67]卷簟样,是畲族人晒谷子的那种大的竹垫子。卷垫子的时候,人要跑动着卷,形容非常利索。,会打音唱,歌词好,歌路好,善于对歌,能引导对方‘开歌路’才能算是高手。”

蓝高清老先生说:“会打音唱的人,我们会说真‘明公’‘真灵通’,歌音好的声音就是‘响郎朗’‘响嗳嗳’。打音唱很厉害的人,我们会说‘比刀子还利、还直’。”

兰和春说:“唱不出打音的就是‘冇音冇调’,唱得好的叫‘响音裂’。”

蓝新华总结道:“综合来说,在畲族人心目中歌词比歌音更重要。”

可见,浙江畲人以“落缝”“落耕”作为畲歌技巧“以直为美”的标准,以“弯欠欠”“蛇串阵”来比喻畲歌“不直”。而“落缝”“落耕”的技巧则需要歌手懂得于何时加入衬词,既会落句又会正字(闽东畲族称为“过字”),还能结合打音唱的音调,这样自然就能开出好的歌路。打音唱的歌唱方式与畲人的诗性智慧成就了畲人以歌声作为生活的中心元素。

结语

综上所述,畲人的“歌音”注重克制与理性,柔和古朴的音色引发了学界探讨,形成了“假声”“假音”“真声”“鸟言”“锁喉”五种唱法学说,其中对“假声”唱法的引用、转述居多。而“假声”[68]“假声”在西方声音科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几乎不使用胸腔共鸣、将共鸣色彩更多地推向头声部位(light head voice)的歌唱方式,并由此产生出特定的谐波(harmonics)。从嗓音科学角度来看,这种特殊谐波被认为是一种比真声(modal voice)演唱的体力投入更小、更能产生理想的音色效果。Ingo R.Titze.Mixed Registration.Journal of singing,2018,75(1),pp.49–50.语词来源于西方嗓音科学理论,其观测点是从嗓音科学角度出发而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较少有学者从畲人所属话语体系和文化表述视角对此进行深入。畲人歌唱群体大多是依存于本民族文化环境滋养的普通畲民,以及一部分融合了现代声音训练的畲族歌手。因此,呈现出“自然的声音(nature voice)”[69]Caroline Bithell.A Different Voice,a Different Song:Reclaiming Community through the Natural Voice and World So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p.1–9.借鉴于文中基于人人都能唱(“everyone can sing”)的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声,在相应文化习俗下的文化的声音(cultural voice)。或“专业(本专业)艺术家的声音(the voice of the professional artist)”[70]Karan Casey.Singing My Way to Social Justice.Voices:a world forum for music therapy,2017,17(3),pp.1–5.两类类型。后者受到了外界的渗透和影响,前者则尊崇历史惯习自然而歌。本文所论畲族关于歌唱的话语表述,来自在畲文化习俗生活中成长和熏染的畲人自述,浙江畲人“唱歌调”的“打音唱”方式呈现出他们歌唱规范与审美准是“以直为美”。这种表述与西方声音科学中的“假声”概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嗓音科学观测视角而言,全世界不同族群的唱法都能以此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的是以共性作为基点的研究,而文化表述视角的观测和研究则会让不同族群的歌唱研究成果呈现出多样而独特的声音景观、话语表述与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假声畲族唱法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