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研究
2021-04-16杨丹
杨 丹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一、引言
近年来,隐喻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隐喻能力也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界的焦点话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由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隐喻能力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创新和实践,符合国家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目标。有效提高隐喻能力已是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为培养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提供具可有操作性的、有效教学的可行思路。
二、本研究理论框架
(一)隐喻相关理论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对于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主导的修辞学,推移到20 世纪30 ~70 年代的语义学,发展到70 年代以来的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持续、多样、系统的隐喻理论和研究派别。传统隐喻在文法修辞层面展开,但是随着20 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lakoff & Johnson 编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使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种思维方式无处不在,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隐喻是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构成映射关系,完整的隐喻结构通常包含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喻底。相似性是本体和喻体形成映射关系的基础,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其广泛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它的构成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隐喻能力的定义
隐喻能力定义在多研究领域展开,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论、语义互动论等不同理论框架,也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展开探讨,这有助于了解隐喻能力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然而,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理论研究的碰撞势必造成隐喻能力阐释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式的不稳定性,关于隐喻能力的定义也出现诸多论述。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狭义的隐喻能力分为接受能力和产出能力两大方面。隐喻用法判断能力、接受能力、解释评价能力、产出能力及应用以上能力的速度和频率都能反映出隐喻能力水平。正如Gardner & Winner 认为隐喻能力应包括掌握解构隐喻的能力,并在特定环境中生成恰当隐喻的能力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合适的能力。Pollio & Smith 提出构成隐喻能力的3 要素:原创性、流利性和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
广义的隐喻能力除了包含狭义的隐喻能力内容外,包括隐喻意识、语用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交际能力,敏感捕捉到语义反常和矛盾话语中的隐喻,从社会和文化等多层次意识角度,发展隐喻的互动性。隐喻能力输出关注利用已知习得经验,对未知建立认知结构。可以看出,广义隐喻能力更关注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王寅认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不仅包括被动的学习隐喻,还包括能创造性的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提高,日语专业大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语言为中心的识读跨越为更多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识读。有效的隐喻信息的交流也并非单一模态进行传递,而是语言、视觉和声音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隐喻能力实证研究
回顾国内外隐喻实证研究,国内的隐喻能力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二语习得领域。姜孟将概念思维应用于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能力中,“隐喻不地道现象”是其代表学说。陈朗梳理了隐喻能力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魏耀章指出语言水平、隐喻能力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外隐喻能力研究主要关注解决语言实际应用和跨文化沟通的现实问题。
本研究为了解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现状及问题点,基于隐喻能力的输入和输出的构成,采用隐喻能力测量表形式。量表既涉及语言理解,也涉及语言产出,是一项综合技能。定性分析则进一步显示日语专业大学生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理解技能和策略和语言产出,符合隐喻能力的要求。通过分析量表探究日语专业大学生在日语语言使用中,不同语域、体裁、话题、形式中的交际任务里,隐喻能力的使用变化和相关特点。受试对象为某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学生,有效人数为一年级61人,二年级46 人,三年级41 人,四年级53人,共计201 人,并进行标注、评分。主要考察学生隐喻存在哪些问题,随着学习年数的增加,隐喻能力是否有提高,在哪方面会有提高。使用Cronbach ' s Alpha 信度系数法检验量表的总体信度,经测试总体信度为0.810;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检验量表的总体效度,得KMO值为0.720,总体信度效度较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受试对象各年级的隐喻能力数据均值和受试对象隐喻能力的总体均值。如下表所示:
表1
从指标来看,整体倾向于年级越高,各项能力指标越好。年级越高,写译等项目的水平越高。但是有个别项目四年级的指标不如三年级,这与四年级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主要精力等有关。虽然定量测试反应了学生隐喻能力的普遍性,但也要借助访谈等手段进行辅助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分析,也有助于综合评价。研究过程中也发现,日语的隐喻意义能否被学习者内化,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的这些发现意味着对隐喻能力的多角度透视,在教与学方面提供更诊断性分析报告,有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日语水平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四、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对日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大多是机械式模仿,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被动接受;高年级阶段性成日语思维的时候,缺乏创造性地使用新颖、独特的隐喻表达方式。在传统外语教育教学中,隐喻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学生只认识了日语的工具作用,忽略了日语本身的语言创造力。但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日语语言水平,在汉语思维和日语思维的双系统作用下,以相似性为基础,有意识的通过联想,有效处理语义之间的认知关联,完成表达隐喻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日语隐喻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习得既有的隐喻概念之后,不断地进行语言创新,形成新颖隐喻概念,达到隐喻能力的升华,这也是日语专业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等原因,学生将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日语语言创新能力的开发。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培养学生交际功能的技能训练课,忽视对语言认知功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课程屈指可数,局限了日语专业教学。
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日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隐喻能力在第11 届中美洲语言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后,强调外语隐喻能力与语言习得,特别是词汇拓展习得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属于外语核心能力。因此,有必要在日语教学研究中深入探讨隐喻能力的培养体系,推动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的习得进程。
五、提高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一)优化课程设置
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日语+专业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已经受到日语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将日语专业技能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相结合,增加隐喻能力培养的专题活动,适当设立一些选修课程,比如会话和翻译等课程,或者组织必要的日语隐喻学习环境,设计隐喻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四年一贯地开展隐喻能力培养的系统训练,创造培养隐喻能力的氛围。
(二)改进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词汇隐喻化拓展策略和依靠语境信息识别隐喻策略是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渗透具体意象的映射关系、推理类比方法等,特别是固定词汇用法搭配,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基本概念,借助语料库刺激学习者对语料进行准确清晰的判断,进行词汇隐喻化拓展策略。在语篇层面,依靠语境信息识别隐喻的教学方法,可以从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入手,充分构建词汇在篇章中除基础义之外的语境意义,与上下文相联系,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辨。学生由于缺乏对日语语言概念系统的基本认识,在日语隐喻表达产出时,多半照搬汉语的概念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的引导汉语和日语的认知差异,导入日本文化、地理、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日语认知框架,掌握汉语和日语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
(三)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日语文本的讲解,将语义与语篇、文化信息相结合,着重讲解语义在语境中的扩张机制和隐喻语义。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侧重点的选取文本,并对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日语隐喻的符号面貌和意义传递机制,进而探索汉日语言意识形态的不同。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隐喻能力和认知能力协同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掌握日语语义隐喻的整合性和多重性,才能提高学生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隐喻能力培养的核心之一。要特别关注日语专业中高年级学生在口语、翻译、写作中概念隐喻的表现方式、隐喻输出能力和元意识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一节可并非只采用一种,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并用,启发式设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四)培养自主隐喻学习习惯
日语语言的隐喻使用遍布日语知识的各个角落。隐喻兼具语言和思维两种认知属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学生学习规划的权利,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从课程知识点入手,循序渐进实现能力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未来规划挑战不同题材的资料。这两种情况都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类比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意象的语言互动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隐喻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剖析,自觉通过表面语言现象发现深层的言外之意,比较汉语和日语在使用隐喻过程中的文化、历史等差异。培养学生从注重理解内容,潜移默化的转换到理解日语的隐喻表意特点和规律;从接受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喻义经验和范式;从封闭的阅读、抄写范文,转化为开放的语言使用场景经验和生活积累。这样才能改变以往技能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成功习得日语隐喻概念之后,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创新,逐步形成新颖的隐喻概念,完成隐喻能力的升华。
五、小结
从哲学思辨角度来看,在日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日语专业大学生从认知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规律,到由表及里的掌握并利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是学习者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活动。本文以探讨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界定为出发点,对日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进行定量研究,评价提出日语隐喻能力教学培养的必要性,尝试探索日语专业隐喻能力教学培养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丰富并拓展了日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发展空间广阔,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