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中有话:图像、文化与艺术遗产
——评《走向田野与艺术:关于艺术遗产的对话与反思》

2021-04-15贾登红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田野遗产图像

贾登红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古村落、晋商民居与佛教石窟等艺术遗产一直是我们认知山西地方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艺术史、考古学与图像史研究时常使用的切入点。新近出版的刘小旦先生所著《走向田野与艺术:关于艺术遗产的对话与反思》正是对此一个具有实践性意义的诠释。该书以山西为中心,分《土生土长:后沟古村艺术遗产调研》《千年窑火:介休窑陶瓷艺术遗产解读》《美美与共:艺术遗产的当代诠释》《吾情吾作:走向田野与艺术》四个部分,采用多学科的视角,近距离地为我们梳理了山西地方社会的各类艺术遗产,尤其突出了“走向田野与艺术”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研究路径

一、艺术遗产:“物”的历史与言说

王国维先生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之赐。”[1]176艺术遗产作为一类“物”,不同于以往的文献材料,是学术研究在不断拓展下的“新发见”,或言之“再发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新潮流”,它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聚焦于当下,学术界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兴趣有增无减,“物”不再是微不足道的物品,而“有其自己的生命”,“它们有故事要讲,有声音要诉说”[2]120,作为艺术遗产研究对象的“物”更是如此。

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与认知“艺术遗产”?在书中,作者在整理前辈学者贺云翱、彭兆荣等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指出:艺术遗产是专门的文化遗产领域,是一个“新而旧”的研究领域,其特点在于“有界无疆”,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是一个不同知识交汇的高地,是值得我们这代学者用力开拓的领域。[3]由此定义观之,我们在对艺术遗产进行研究时,就要综合借鉴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与艺术学等诸学科的方法,要将“物”所关联的一切材料“一网打尽”,在对材料中各类“历史回声”进行聆听时,秉持审慎的态度探赜索引,在繁琐的枝节中直面“物”的历史与言说。

对此,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便是“深入艺术”,走向田野与社会。正如瓦尔堡的格言“上帝住在细节中”[4],没有对田野的深入考察是很难把握住艺术的细节的,而没有聚焦细节的研究,又是很难发现“上帝”(也即我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的。一切艺术遗产都是始于“物”的。《礼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其中的“琢”就是加工的意思,也即任何“器”都是经由人类之手加工而成的,有器则有物,器物本为一体。

山西之地,表里山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们在日常与信仰的生活中,加工与制造了诸多的“物”,大者如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散布黄土高原的古城村落乡土聚落,小者如石刻壁画、晋商民居、瓷碗瓷枕,等等。人们用“物”承载起了世俗的生活,用图像勾勒了精神的世界。而这些作为一种人类艺术性的实践对象和载体,都是艺术遗产给予关注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细细翻阅该书,不难发现书中的很多“物”的选题,都是作者在田野与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跃出的选题”,无论是古村落、瓷窑,还是古代绘画作品与石刻留存、晋商民居建筑与云冈石窟,乃至石牌坊门等,它们都是艺术遗产的“基础史料”,也是各类艺术实践的“综合载体”,唯有“深入其内”,才能“跃乎其外”,才能赋予学术研究以温情,才会有可能令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诚然,任何著作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其缺憾与不足,甚或错讹与可商榷之处,但就学术思考与阅读方面而言,该书亦有其可贵之处。作者在追求学术性的叙事中,字里行间不时透露着自己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底层材料的细致搜罗与整理,语言流畅,让人在阅读时不觉得沉重,反而有种内心的喜悦。其根源也许就在于作者的正标题所标举的“走向田野与艺术”,他的思考与文字是扎根于乡土田野之中的,是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与民间社会层层榨汁而出的,所关注的都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艺术遗产,是我们时常有意识,或是无意识触摸下的艺术遗产所导致的吧。

二、图像何求:图像中的“历史回声”

图像作为一类史料或研究对象,在过往的研究中一直被学界弃置于可怜的角落中,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图像中的“历史回声”充满了质疑与否定,即使近几十年来兴起了“图像转向”的研究趋向,对它的争论也从未停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图像转向对我们的时代具有独特的意义,它关系到学科知识的发展(甚或哲学本身)”,其“形象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迫切话题”[2],不仅在现实的“读图时代”中,而且还关乎着我们如何定义与建构艺术遗产知识结构中。

图像作为艺术的一种“历史回声”与“表达话语”,在艺术遗产中毋庸置疑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它的研究与解读,是艺术遗产研究不可避免的话题。在《走向田野与艺术》一书中,作者对此有诸多的涉及,如其对仇英绘画、唐代石刻线画、“龙浴太子”图、晋商民居雕饰图像等的研究,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图像证史的思考与认知。

对于图像史的研究,其目的应该是建立在“求通求意”基础上的,或者是以这一目标为着力点的。也就是说,图像史的研究,要追求通史的目标与解读图像深层次的意义。图像,作为史学的一种材料,其在本体意义上其实是超越“史料”的一种存在,是一种既有史料性又有自身本体图像意义的特殊史料。[5]在书中,作者较好地实践了这一目的,不仅关注于图像本身的意义,也十分注重对图像资料的分类与对比,将图像置于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审视与观察。如作者对“龙浴太子”图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此类主题图像资料的搜罗,对图像的传播线路、艺术样式流变、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指出了该类图像是现实政治的产物,是宗教修辞和政治修辞的杂糅产物。

作为“新史学”用力较多的领域,图像史研究也往往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字中,感受到别样的魅力。书中作者通过对长裕川茶庄石牌坊门建筑装饰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价值的个案。众所周知,晋商大院是山西美术艺术的巅峰和集大成之作,其中不乏精品和富有历史内涵的装饰图像,长裕川茶庄石牌坊门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从石牌坊门的图案解读、口述访谈、技法运用、时代背景等出发,借助于多学科的交叉视野和史料搜集,折射了一个石牌坊门装饰图像背后的社会历史。

历史的传承是依赖图像的。“图像”不仅指绘画图像、雕塑造像和影视图像,亦指形而上的世界表象。[6]但这一表象绝非空中楼阁,艺术遗产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路径。当然,艺术遗产仿若一个巨大的“意义之网”,其所关涉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着难以言尽的“话语”,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所能采撷的“节点”总是有限的。对此,作者除对图像给予关注以外,还从雕刻艺术、古村民居、云冈石窟、工业遗产等视域,为我们打开了认知山西地方社会的一扇窗口,在时间上从宋元直跨当下,空间上从古村落直至太行山、繁华都市之中,勾勒山西艺术遗产独特的发展脉络。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对“图像何求”这一问题的探讨上,还有一定的深入空间,正如彼得·伯克所论及的“艺术的社会史”这一概念,艺术遗产的“图像史”研究也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着各色各样的多学科方法。本书作者在研究中虽然注重了多学科方法的运用,但对诸如“观众如何对图像作出反应”、对图像中“微小而有重大意义的细节”以及图像背后的“不可见”等方面尚显关注不足,有待于后续的深化与耕耘。

三、画中有话:一场艺术的田野旅行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考古与史学多重背景出身的学者,作者在书中对图像的使用情有独钟,并专辟了一章来呈现他多年来创作实践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近年来用文字之外的“画笔”思考下的“画中有话”。对此,作者形容道:“我觉得画画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每天犁犁、翻翻,侍弄好自己的庄稼,心里就安稳。不画心里就空落落的……画画那么多年感觉最深的就是,画画是一个掏心窝子的事,一定要把自己掏心窝子的‘话’说出来,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才痛快。”[3]288相较于文字,图像所呈现的意义显然更重,人们对此往往概括以“一图胜千言”,但不容忽视的是,图像的艺术语言有时候相较于文字,更难以“言说”,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掏心窝子的‘话’说出来”,表达才会有力。而唯有真正走向生活、走进田野中去不断地看与体验,才能体会到创作背后宽广的力量所在。也正如作者所言:田野旅行首先是一条“发现”的途径。当然,这一田野旅行“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身处乡野”,“而是一个发现史料、发现问题、发现历史的综合作用的研究过程”[7],也即作者发现题材,激发灵感,做实功课,进行创作与思考的过程。

艺术二字,是由“艺”和“术”组成的,要想构成完整的艺术,就离不开对“术”(绘画与创作)这一技法的发挥。“术”在我看来,强调的是一种技能、工艺等。本书作者专门对其艺术创作开辟了一大章,彰显了其多学科背景出身的优势,也是令我为之羡慕的地方。毕竟,我们对于社会史的书写,无非就是两种工具——文字与图像。文字,是我们一般人都能掌握的工具,但是图像,却是需要后天进行训练,不断实践、不断创作才能掌握自如的工具。

翻看作者第四部分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艺术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饱满润泽的果树、太行山深处的人家、五台山的寂静、古村田野的风光、煤矿工人的写实、黄土高坡的大美等,无论是油画、水彩画还是水墨画,其中都流溢着作者对艺术文化的思考,追寻着我们这个时代日常与宏达叙事主题下三晋大地的个体与群体、风景与建筑、想象与现实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四、结语

艺术遗产作为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既是一门极具开拓性的学科,也是一门注重“整体史”研究的领域。这是因为任何艺术遗产的诞生与存续必然涉及创作、生产、流通、观看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对它的解读就必须将其置放于“整体史”的视角下才能“看清”与“说清”。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关注于具体的理论探讨,而是从案例出发,运用多元的方法,为我们在个案的言说中进行了具有一定意义的学理性思考与尝试。至于其价值如何,也唯有读者能评判之。当然,具体到其所关注的“艺术遗产”这一问题而论,不能忽视的是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等研究繁荣热闹的背后,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关涉于其学科定位、知识分类、研究对象划分等,有的牵连于艺术遗产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意义层面,对于这些疑惑的解答,离不开今后持之以恒的研究。但无论如何,本书立足于艺术遗产这个年轻的学术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别样的学术解释“话语系统”,是我们认知“何处是家乡”、追问我们的精神世界“乡关何处”、山西地方社会“之所为山西”、艺术遗产的研究将向何处去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猜你喜欢

田野遗产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希望的田野
遗产怎么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有趣的图像诗
在希望的田野上
千万遗产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遗产之谜
遗产